始于秦汉!海珠这一系统获“国字号”!广东唯一
喜报!全省唯一!
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
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
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的新增项目
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共有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入选,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新增项目。
海珠区古称“江南洲”,地处珠江三角洲弱潮河口,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农垦最早、最具珠江文化特色的地域之一。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核心保护区包括海珠湿地区域及官洲街仑头及华洲街土华、小洲、龙潭等四个经济联社,占地总面积约为1100公顷,重点保护海珠湿地范围内的高畦深沟农业景观以及湿地周边龙潭村等4个村社的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什么是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
高畦深沟土地利用方式
海珠区被珠江前后航道所环绕,区内分布着大大小小74条河涌,遍布全区18条街道,河网密布,区内农地基本都临近河涌,受潮汐涨潮影响尤为明显。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是两千年以来海珠先民在紧邻广州城、商品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温多雨、地处珠江口北缘、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创造和发展的一类极具珠江三角洲地域特色的农业生产系统。
改革开放,责任到人,包产到户,产量增加(红卫新村,1979年)
凤和大队盛产韭黄,产品远销港澳地区,这是菜农喜割韭菜(凤和村,1980年)
人们通过顺涌建围、设置闸梪、挖沟抬畦、沟(涌)泥上田,提高土壤层高度和深沟蓄水调水以抵抗潮汐涨潮、台风、干旱等广东常见极端天气影响,发展旱作为主、兼顾养殖,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花卉)—草—鱼—鸟”完整生态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高畦深沟农业系统结构
高畦深沟农业系统有什么传统特色?
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厚重。海珠区的高畦深沟系统始于秦汉,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仅海珠湿地及其周边地区的高畦深沟农业系统存留面积超过800公顷,畦面超过2200块,深沟超过9500条,水梪数量超过400个。
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生产的要素构成
传统特色作物多种多样。高畦深沟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造就了遗产地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产地现有维管束植物835种,昆虫535种,鱼类60种,鸟类183种,成功发现我国叶甲科昆虫一新物种,命名为“海珠斯萤叶甲”,为世界首次报道新物种。现存果树品种100多个,优良果树品种达20种。
▲点击图片了解它
海珠湿地是岭南佳果的基因库
传统农俗传承丰富多彩。海珠区疍民史超过2000年,晋代已有文献记载,咸水歌现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洲、龙潭、土华、仑头是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的岭南古水乡。海珠人说话“水”不离口,新旧地名多用“洲”“滘”“涌(冲)”“沙”“围”“塘”“江”“河”“海”“鱼(渔)”等。洪圣殿、天后庙、北帝庙等传统建筑及洪圣诞、娘玛诞、北帝诞、“七夕水”等民俗,是海珠民众一系列水神崇拜的重要展现。端午节“龙舟景”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花样之多,为广州市内之最。开办系列农耕文化节,依照“岭南五秀”“岭南佳果”“水稻种植”“二十四节气”等时间节点,带动湿地周边农耕教育,提升海珠农业科普软实力。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如何走?
高畦深沟农业系统具有传统农耕文化底蕴厚重、传统特色作物多种多样、传统农俗传承丰富多彩等特色。如何保护好这一农业文化遗产?
高位推动提前谋划
注重保护发展并举
遗产保护贡献经验
专家: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独特价值
申遗专家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赵飞表示,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
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从全球视野看,珠江三角洲的高畦深沟系统史籍多有记载,一些学者在清末民国时期对海珠区的高畦深沟已有记录与研究;虽然印度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有高畦深沟生产方式,但尚未见有关起源及历史的介绍。
地域特色的独特性
千百年间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的发展与兴盛,是海珠区特有的水土自然条件与历史时期广州近郊商品农业的发展合力造就的,故而该遗产具有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双独特性。
保护方式的独特性
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之所以得以良好存留,是因为政府部门对海珠湿地前身万亩果园采用“只征不转”模式,化解了困扰万亩果园多年的“城市之肺”与“农民之胃”如何兼得的难题。
赵飞进一步说,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应该将其打造为岭南农耕文化的科普教育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教育基地以及城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基地,进而冲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编辑 | 可可沙
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区农业农村局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