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海珠 | 亘古通今,海珠华丽转身


广州南岸有大洲

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

海珠

一个珠水环绕、应水而生的宝岛


从唐代“江南洲”

到“河南七十三村”

再到近现代正式建立行政区划:

蒙圣、海幢、洪德,再到后来的河南、南区、海珠

变化的是名字 不变的是初心

海珠地区实现了

从城郊一隅向城市中心的华丽转身


今天,跟着G仔一起

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

读懂海珠这片土地的魅力




海珠,古称“江南洲”,老广州人习惯称其为“河南”,有“海上明珠”之美誉。历史上对海珠称谓曾有多种不同记载,其中以“河南”“海珠”最为普遍。



“河南”之名,一般认为与地处珠江南岸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源于“飞雪盈松”的典故。杨孚,番禺县漱珠岗下渡头村(今海珠下渡村)人,东汉时期任议郎,著有《岭南异物志》,尊为“粤诗之祖”。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世人说是杨议郎把河南天带回了羊城,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



起初,河南并无明确界线。“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上的河南,根据《番禺河南小志》记载,河南七十三村,东从磨碟沙涌口起,经赤岗涌南至敦和涌、沥滘涌,转西至洲头咀,再到北面珠江前航道。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部分称“河南”,这就是狭义上的河南。1950年7月,海珠地区的蒙圣、海幢、洪德三区合并,成立河南区。


海珠,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


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浮丘石在西。《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



宋代时海珠石是羊城八景之一,称“珠海晴澜”。


1960年,广州市酝酿实行城市公社化,有人提出沿用“河南”作为公社名。时任区长张汶认为,南区发展迅速,必东扩至全岛,再用“河南”,难以体现发展趋势。同年4月,在省、市、区有关领导座谈讨论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张云表示:“岛的四周,珠江环绕,岛上工农商学兵都有、农林牧副渔齐全,分明是一颗海上明珠,就叫海珠人民公社吧。”不久,广州市批准成立海珠人民公社。同年8月,广州市人委在《广州日报》刊发《关于撤销中区郊区建制,调整市中心区划并更改其名称和新建立三个市郊区的决定》,宣布南区改称海珠区。至此,海珠的名字正式确定下来。



建 制 沿 革

海珠地属岭南,春秋时为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海珠地区的建制沿革主要有五个阶段。


(一)尚未纳入广州市管辖时期(1921年以前)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海珠地区属南海郡番禺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后称南武帝,属南越国番禺。此后,随历史变迁,海珠隶属番禺县或南海县管辖。清康熙年间,海珠地区属番禺县茭塘司管辖,下设河南、仑头、沥滘、鹭江、瑶头、大塘堡。


(二)广义河南时期(1921年2月—1949年10月)

1921年2月广州成立市政厅,河南城区划归广州市区管辖,分设蒙圣、海幢、洪德3个区公所。1937年7月,原属番禺县的公和乡、敦和乡、沥滘乡、彬社乡划归广州市管辖,不久后4个乡改为区。此时,河南地区共设蒙圣、海幢、洪德、公和、敦和、沥滘、彬社7个区,共有自然形成的小村73个,人称“河南73村”。


(三)河南区时期(1950年7月—1956年7月)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对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此时,海珠地区共有蒙圣、海幢、洪德、沥滘、新洲5个区。1950年7月3日,蒙圣、海幢、洪德三区合并,成立河南区人民政府,分设19个街道办事处。1955年2月,区人民政府改为区人民委员会,仍使用“河南区”名称。


(四)南区时期(1956年7月—1960年8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广州市人民委员会作出调整郊区乡镇建制和行政区域安排,市中心的老城区按所处方位以东、西、南、北区命名,河南区改称南区。南区进行了街道调整,分设15个街道办事处,管界东扩至新港路、东南至石溪村、南达南箕村和珠江河,西南靠沙冲村、沥滘村,西连秀水村、西北和北扩到以珠江为界,沿珠江呈长形。 


(五)海珠区时期(1960年8月以来)

1960年5月,原属郊区的新滘人民公社划归南区,成立了海珠人民公社。1960年8月,南区改称海珠区,一直沿用至今。


行 政 区 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海珠地区行政区划共经历了16次调整,主要有六个阶段。


(一)从21个街到15个街(1949年10月—1960年5月)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蒙圣、海幢、洪德3个区,分别成立区人民政府,各设7个行政街。随后十余年间,行政街道数量不断缩减。1950年,三区合并为河南区,行政街道缩减至19个。1952年缩减至14个,1953年缩减至11个。1956—1960年间,接管芳村、花地、冲口、山村、新港、瑶头,分别成立了芳村街、山村街、新港街、瑶头街4个街道,全区街道数量增至15个。


(二)人民公社时期(1960年5月—1961年8月)

1960年5月,按照广州市部署,海珠人民公社成立。街道建制取消,全区分为新滘、五凤、康乐园、小港、海幢、洪德、沙园、石溪、宝岗等9个公社,公社的行政职能仍由区人民委员会行使。原属南区的芳村、山村街划拨给新成立的芳村人民公社管辖。


(三)恢复街道建制(1961年8月—1980年12月)

1961年8月,恢复街道办事处建制,全区设置12个街道。1968年2月,海珠区成立革命委员会;4月,各街道相应成立革命委员会,取消办事处名称,至1980年2月才重新恢复。


(四)从13个街到20个街、1个镇(1980年12月—1998年6月)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行政街道数量逐渐增加。20世纪80年代新增6个街道:1984年,成立江南中街;1985年,成立昌岗中街、晓港街、素社街、基立街;1986年,赤岗街划入海珠区;1996年,成立凤阳街,海珠区共有20个街道。此外,新滘区公所在此期间划入海珠区,1987年改为新滘镇。


(五)街道大调整,20个街调整至14个街(1998年7月—2001年7月)

1998年7月,广州市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海珠区部分行政街道合并,数量从20个迅速调并为12个。至1998年底,新成立瑞宝街、江海街,增至14个街道。


(六)撤镇建街,18个街定型(2001年8月至今)

2001年8月,新滘镇部分区域划分出来,成立南洲街、琶洲街。2002年,新滘镇撤销,成立官洲街、华洲街。至此,海珠地区划分为18个街道的格局正式定型,沿用至今。



➤ 
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源地

粤海第一关 —— 黄埔古港


距今6000年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深入陆地的古海岸,见证了广州地区的沧海桑田。宋至明清通商口岸黄埔古港,自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颁令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后,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商贸口岸,在全球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世界航线驶来的船舶都停泊于此,形成“夷舟蚁泊”的奇观。


19 世纪中期珠江南岸装运茶叶情景,人称“河南茶”


清末一口通商口岸——黄埔古港


➤ 
千年果基农业精髓地

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即是海珠湿地,是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态湿地,是唯一保留至今的独特河网堤围果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罕见的城央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11月22日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园内种植的荔枝、龙眼、杨桃等果树可考历史超百年,园区 80 年以上古树超千株。


新滘镇名优水果鸡心黄皮


新滘镇名优水果胭脂红番石榴

➤ 
百年工业前沿地

随着清朝“一口通商”,众多外地商户来到海珠西北部定居并创办洋庄和加工场。1909年建成当时中国南方产量和规模最大的水泥厂,1922年建成华南第一家轧钢厂。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广州重型机器厂等大批影响国民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建成8公里长、享誉全国的工业大道,是我国工业化的一个缩影。


工业大道国企示意图


➤ 
近现代革命策源地

1894年,出生于海珠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在重创日舰后壮烈殉国。1917—1923年,孙中山先生先后两次在位于海珠的大元帅府建立政权,领导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开创反帝反封建革命新局面。1922年,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名义在海珠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开启全国工人运动新纪元。 


致远号沉没及民族英雄邓世昌


➤ 
岭南画派发祥地

“十香园”作为晚清岭南花鸟画家居巢、居廉的故居,被誉为岭南画派祖庭,堪称海内外岭南画派传人的精神家园。纯阳观作为广州唯一一个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宫观,缘起居巢、居廉的“梅社书画院”座落于观内。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高等美术学府,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成果,赢得国际美术教育界的高度赞誉。


“十香园”建筑全景图(后人凭记忆绘画)


岭南画派启蒙祖师之一居廉画像


十香园纪念馆


➤ 
老字号商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

民国时期,成珠、三如等10余家茶楼声名远播。改革开放后,中大纺织商圈成为全国最大针织品集散基地。陈李济、禾穗、双桥、群星等21家老字号享誉全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项、省级项目14项;现存文物保护单位163家、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个。


小凤饼


榄雕


广彩



如今的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老城区,面积9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18万人,辖18个街道、267个社区、20个经济联社。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16亿元,同比增长9.3%。 

➤ 
区位优势突出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有地铁2、3、4、8、18号线、广佛线、APM线和有轨电车。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工程完成竣工验收,未来将开通到香港国际机场、香港市区和澳门市区的往返航线。从海珠琶洲出发,可10分钟抵达广州南站,25分钟抵达白云国际机场 、南沙,2小时抵达香港、澳门。



➤ 
生态环境优美

四面环水,是一个为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绿色岛区,46公里环岛岸线风光旖旎,正在建设环岛路。全区74条河涌纵横交错,河湖水面率达19.38%,有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之美。海珠湿地占地11平方公里,是世界一线城市最大的城央湿地公园,被称为中国湿地“四颗明珠”之一,获评全国林草科普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奖项,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作为全省唯一项目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人文底蕴深厚

有城市地标广州塔,是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三高旅游观光塔。有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暨千年古港黄埔古港等众多古迹和纪念建筑,广州佛教“四大丛林”之冠海幢寺、道教胜地纯阳观等宗教场所,华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等8所高校。海珠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被称为“清华之父”的杰出外交人才梁诚、民族英雄邓世昌和岭南画派创始人之师居巢、居廉等代表人物。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



海幢寺


纯阳观

➤ 
发展前景美好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商贸、高端服务、会展文旅、智能建筑、都市型工业六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获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数据)、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集聚企业超3.2万家,2021年净增超3800家。广交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中国第一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如今的海珠闪耀珠江
关于这颗“璀璨明珠”的更多故事
记得持续关注我们哦
下回见~



编辑 | 可可沙制图 | 刘芳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读懂海珠——从这里出发》编委会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