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懂海珠 |写进中国历史!这些英烈来自海珠


海珠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其淳朴的民风,秀丽的风光

自古以来

吸引了一大批爱国志士集聚于此

不仅推动了海珠经济社会的发展

也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

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爱国志士  


他们用勇气和智慧

凭一腔爱国的热血

义无反顾地牺牲自己

换取了今天祖国山河的安定繁荣


今天,跟着G仔一起

了解海珠爱国志士抗争事迹

感悟爱国情怀

厚植爱国精神


1849-1894

邓世昌出生于海珠区龙涎里。生于两次鸦片战争之间,长于国难战乱之中的他,从懂事那天起,就在父亲膝下,聆听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那声若雷霆、令敌丧胆的场面,令他深受触动,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867年,年仅18岁的邓世昌,考入我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成为驾驶班第一届学生。他在学校奋发学习,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毕业后,邓世昌服务于清朝水师,获赏“勃勇巴图鲁”(意为“勇士”)勇号。


1894年,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气吞强虏,最后壮列殉国,时年45岁。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御赐祭文、碑文各一篇,加谥“壮节”,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


致远号沉没及民族英雄邓世昌


据邓世昌的重孙女邓立英回忆,邓世昌从军以后,一共只回过三次家乡,由于军务缠身,每次一般只住三五天,最多不过七天。


  • 第一次是在1871年,邓世昌趁工作调动之机,回来探望父母、亲友。


  • 第二次已是16年后,即1887年,那时邓世昌从欧洲接舰回国不久。其父邓焕庄早已去世近五年。邓焕庄去世时,邓世昌接到报丧,但因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奔丧,忠孝未能两全,令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带哀容,多次手书“不孝”之憾,以寄托哀思。这次回到家中,他在亡父灵前痛哭,悲恸过度,以致昏了过去。


  • 第三次是在1892年,这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返乡。


然而,邓世昌毕竟在广州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这里仍留下他的不少印迹。如今,在邓氏宗祠东面的花园里,有一口“世昌井”,据说当年邓世昌喝过井里的水,井后面还有一棵由邓世昌手植的苹婆树。


老照片中的苹婆树呈盘虬卧龙状,姿态优美


邓权民说,这棵苹婆树很有灵性。20世纪90年代,一场特大风暴把古树吹断,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干枯的树干上又长出新枝,长势良好,如今已比碗口还粗。更神奇的是,在树根处,长出一对硕大的罕见的灵芝,人们在啧啧称奇之余,都说这是受到英雄的灵气影响。


1991年,苹婆树被台风刮断后长出了新树1896-1923

1896年,来燕里6号,以诗礼传家的黄埔乡乡长冯为烈的儿子出生了,取名为肇宪。


从小,冯肇宪就得到了父亲的严明训导,立下了报国之心。从黄埔水师学堂毕业后,冯肇宪被分配到广东舰队。1922年,在广东江海防司令陈策的举荐下,孙中山亲自委任他为“永丰舰”舰长。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公然背叛革命,炮击总统府。冯肇宪与各舰长官分析局势后,一致认为“永丰舰”官兵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只有让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才安全。经过缜密安排,冯肇宪等人将孙中山安全接到“永丰舰”上避难。


后来史实证明,舰长们的判断准确,7月8、9两日,温树德等人投靠陈炯明,冯肇宪临危不惧,带领舰队冲过了叛军火力封锁线。


7月16日,正值孙中山率领舰队反击陈炯明叛乱一个月,冯肇宪舰长为了进一步鼓舞官兵的斗志,组织士兵开展纪念活动,对士兵进行演讲。


当夜,战事稍有沉寂,冯肇宪步出“永丰舰”尾部甲板,他转身向北面望去。在珠江的北面,住着冯舰长的家眷,他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 冯肇宪继续在甲板上漫步,他的脚步向东移去,珠江的东面就是黄埔村,黄埔村来燕里,那三间两廊的“镬耳屋”住着他的老父老母,“他们的身体还好吗?”


历经55天的浴血奋战,孙中山终于脱险,安全回到上海。


不久,冯肇宪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奔赴广东,讨伐陈炯明。然而在途中冯肇宪受了伤,当时的伤势并不严重,但军务在身,他急急成行,结果伤势愈发严重,不幸英年早逝。1923年,讨伐军开进广州。陈炯明败走惠州,并通电宣布下野。这才为冯肇宪公开举行追悼大会,灵堂正中高悬孙中山的亲笔挽匾:“劳苦功高”。


黄埔村,因孕育了英名盖世的冯肇宪舰长而生辉。


1907-1932

陈复,又名志复,岭南画派创始人陈树人之子,广东番禺人,早年就读于南武中学。1923年开始,怀着救国救民梦想的陈复投身上海工人运动。


1925年,陈复被广东革命政府选中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留苏期间,陈复系统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归国后,陈复一直致力于党的革命事业,成为了反动派的眼中钉。1932年8月,陈复被国民党尾随绑架。被捕后,陈复拒绝透露任何党的秘密。反动当局对陈复没有任何办法,为避免夜长梦多,连夜押送他到广州南石头“惩戒场”,年仅25岁的他惨遭杀害。

1913-1944

卫国尧,海珠区沥滘村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卫国尧从日本回国,应征前往南京(后转移到庐山、武汉)受训,任国民党少校参谋,从事对敌宣传工作。1938年5月,卫国尧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山抗日游击队队长、广游二支队新编第二大队大队长。


《卫国尧》连环画


为将抗日游击战争引向广州市郊,在组织安排下,卫国尧返回家乡沥滘建立抗日秘密联络点,以米机厂和小学为掩护,利用自己尽人皆知的“地主少爷”“留日学生”“国民党少校军官”身份,开展地下工作,团结教育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卫国尧制定作战方案,游击队利用清明节拜山时机,智擒汉奸恶霸卫氏 “八老虎”,被传为佳话。


卫国尧家大厅。卫国尧等人曾在此研究铲除卫氏“八老虎”的作战方案


1944年7月,在袭击市桥的日军据点时,因汉奸出卖,广游二支队在番禺植地庄遭日伪包围,卫国尧在指挥突围作战时中弹牺牲,时年31岁。

1864-1917

梁诚,字义衷,海珠区黄埔村人,著名爱国外交官。梁诚作为第四批留美幼童赴美学习,其担任驻美公使时,得知美国政府超索庚子赔款后,极力斡旋,通过过人智慧和不懈努力。终使美国总统罗斯福同意退还超索费用,并促成建立清华大学,被誉为“清华之父”。

1872-1957

胡栋朝,字振廷,海珠区黄埔村人,29岁被选派赴美留学,专攻铁路桥梁,同年写成《中国铁路指南》一书。他一生为国修路,与詹天佑齐名。亲手设计了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五路、六路)、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大马路等,对家乡的铁路、公路建设和交通教育事业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1912-1929

冯广,海珠区黄埔村人。1928 年,在香港、东江和粤中地区组织工人运动,任共青团两广省委书记。1929年被叛徒出卖,在香港被捕,随即被引渡回广州。在敌人的威迫利诱和严刑折磨下,坚贞不屈,惨遭杀害,年仅 17 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些来自海珠的烈士用生命捍卫信仰

谱写了一首首英雄之歌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续前行

如今的幸福生活

离不开先烈们的伟大牺牲

他们的无私奉献

指引着我们奋勇向前



编辑 | 可可沙、刘芳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读懂海珠——从这里出发》编委会广州海珠发布往期内容部分资料来源 | 《海珠记忆》《走进黄埔村》
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