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狡猾的病毒传播速度这么快,我们该怎么办?



10月26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言人提到,“本轮疫情流行毒株奥密克戎BA.5.2系列分支表现出了更强的传播能力和更短的潜伏期,具体表现为实时传播指数Rt最高达到8.2,感染者从被感染到传染人的平均时间仅为2天,最短仅需24小时。”

另外,查阅有关研究报道,也提到:该毒株的实时再生数甚至为18.6,通俗地说就是平均1个感染者在其传染期内能够传染给18人;同时,潜伏期和代间距短。感染者从被感染到传染人平均仅为2天时间,最短仅需24小时左右,这为疫情防控带来了更大难度;由于潜伏期较短,部分感染者被发现核酸检测阳性时,已在家庭、社区等人群中造成隐匿性传播。

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传染性强
狡猾的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
我们该怎么办?




了解奥密克戎变异株特点

为什么不能放松?


01
传播速度快、传播更隐匿

目前奥密克戎变异株,它的病死率和以往的变异株和原始株相比确实是在下降,但是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更隐匿、免疫逃逸现象在逐渐增强,所以总发病率是高的,这意味着在人群当中会有大量感染。较多的感染人数乘以个体病死率,死亡人数也会相对较多,群体死亡率就会高于流感,且不低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可见其对人类的危害性总体上并未见明显下降,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卫生组织、各个国家在判断它危害性的重要指标。

02
超额死亡率导致医疗资源挤兑

另外,超额死亡率,也就是说这种疾病出现以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感染了这种疾病的这些患者的重症和死亡,它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医疗资源一旦被挤兑,就会影响其他正常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在正常状况下的一些死亡的出现。在科学上来说,衡量这种由于疫情的冲击所带来的额外死亡,可以称之为“超额死亡”。计算方法,把今年死亡总数和去年或者前三年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的死亡总数相比,多死了多少人,如果没有其他可解释的因素外,就归致于是疫情引起的超额死亡。目前情况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原始株、还是以往的变异株,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超额死亡还是比较高的,经研究在10万分之100以上。

我们国家人口的总数是大的,老年人口的比例是高的,老年人口2.67亿,这是非常大的基数,同时还有大量基础病患者这些人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以后得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再加上前一段时间防控的效果,我国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总体较低,获得的自然免疫不强,尽管我们通过免疫接种获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变异株对这种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强,所以如果我们放松,不“动态清零”,势必会造成大量感染,导致老年人群、导致有基础病的人群,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

现在科学上对新冠病毒的变异,今后向什么方向变,变异以后它的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没有办法完全掌握。

03
长期危害

还有这个疾病的长期危害。现在国际上,各国科学家非常关注和担忧感染新冠后的后遗症问题,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会出现诸如疲劳、呼吸困难、神经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对这种情况的致病机理、最终持续时间,科学上也不完全了解,不像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科学上对它的后遗症、对它的有关情况是清楚的,新冠还有很大未知

因为奥密克戎的变异株它的传播力,比以往的德尔塔病株要快很多,现在的BA.5、BF.7传播更快,只要一放松,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感染,这种感染的概率有百分之几十,即使它的病死率比较低,但总的死亡率会比较高,就会造成大量的感染、重症、死亡。另外有大量的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去就医,就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挤兑之后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就很难保证,那么自身所产生的死亡和重症就会出现,这是我们最担忧的。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刹车机制,放开它之后一旦出现情况,再想把它控制住,是很难的。





广州目前的情况


目前新增的病例,虽然多数来源于划定的中高风险区之内,但在低风险区也依然会有一些散在的感染者被发现,这说明低风险区内依然存在隐匿的传播链。

如果这个区域内的市民个人风险意识不强、防护不到位、不能很好地遵守两点一线的防控要求、又不及时开展核酸检测的话,就很可能触碰到隐匿的火点,引发新的传播。因此,低风险并不代表零风险。

要彻底斩断隐匿传播链条,扑灭低风险区的星星之火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市民朋友一起织牢织密群防群控的防线:

  • 遵循“有限活动”的原则,尽量居家或两点一线简洁生活,做到不聚集、不扎堆、不串门;

  • 特殊原因需要跨区活动的,也要配合防疫要求提供24或者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落实扫码、测温措施;

  • 外出工作也要时刻注意个人防护,一定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距。

疫情给广大市民朋友的
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不便
让我们心连心,共抗疫情
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同时,也给予防疫一线工作人员
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编辑 | 可可沙责编 | 吴美美、田心君来源 | 广州疾控i健康、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投稿邮箱 | haizhujun@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