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面裙制作、广式白切鸡、广州河南茶艺…海珠非遗名单更新!
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面裙制作技艺等共9个项目入选
点击阅读原文
海珠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9项)
广州河南茶艺
又名广州茶艺,是流传于古称“河南”的海珠区一种茶叶冲泡技艺,也是融合了海珠区自然环境和民俗民风的一种广府茶文化。广州河南茶艺从茶席布置、茶器搭配、茶艺展示、茶礼、品茶、评茶等多个维度展示岭南茶文化的特性,融合了美学、技法,具有地方性、审美性、技艺性和独特的文化、历史、美学和科学价值,成为了岭南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优秀代表。
在保护单位广州茶园尚品茶业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第四代传承人翁惠璇将河南茶艺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体系,在海珠区举办学堂,不仅培养出第五代传承人,还使河南茶艺作为广府茶文化的代表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和弘扬。
通窍救心油制作技艺
该技艺选用苏合香、麝香、冰片、檀香、木香、沉香、乳香、薄荷脑、樟脑,经除杂粉碎、酒蒸提取、混合过滤等工艺,制成芳香开窍、理气止痛药油,是一种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成品气特异、芳香,味辛、苦,适用于胸痹心痛、痰厥昏迷、脘腹猝痛等,可舌下含服、涂搽、鼻嗅,安全有效,实现了急救中药在剂型上的一大突破。
马面裙制作技艺
该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选料、设计制版、刺绣、车缝等工序。传统设计制版,大部分沿袭保留明、清两代马面裙的基本形制,讲究物尽其用。裙门上的精美刺绣,是广府地区马面裙的一大特色。由于本地有成熟的粤绣行当,故广府地区的马面裙上多以粤绣(广绣、潮绣)传统纹饰刺绣。
蜂巢芋角制作技艺
该制作技艺是将芋泥和入熟澄面、猪油,以此作皮,包入熟咸馅,通过高温油炸成一种蜂巢状点心,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蜂巢芋角又称为芋角,色泽金黄鲜明,表面呈蜂巢状,质地松香带脆、馅香湿润可口,是广东特色名点之一。
传统香制作技艺
(广府香品制作技艺)
该制作技艺是一项以沉香为主要原材料,制作线香、盘香等沉香制品的技艺。广府香品制作技艺自明朝起就已出现,并一直传承至今,其特点是使用不同种类的沉香,通过特殊的比例进行混合,使调制出来的香品香气更加复杂多变,较大限度地凸显沉香本身的气味。这样的特色也让其成为广东地区香品制作的代表性技艺之一。
广式白切鸡烹饪技艺
(榕树头鸡)
烹饪技艺(榕树头鸡)源自海珠成珠楼,选用带毛约重两斤半未生蛋的仔鸡,处理干净斩去鸡脚,浸入多种香料熬制的白卤水中,经人手十提十放后用常温水过冷。经此法制作的白切鸡皮爽肉嫩、细滑多汁,搭配蘸料食用,体现了粤菜追求食材本味的特征。
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
沙河粉是将稻米浸泡、磨浆、蒸成薄层后切条食用的米制食品,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被称为“真八道”,而制作的核心在于大米的配比、米浆浓度的掌握、蒸制时长的把控、切粉刀工的熟练,这样制作出来的沙河粉薄而透明、韧而爽滑、米香浓郁。
侠家拳
广东武术著名拳种之一,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群遍布世界各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该拳由王隐林的徒孙、著名武术家邓锦涛先生于一百多年前传入海珠区大塘村,有序传承五代人。侠家拳以发长劲、抛劲为主,动作大开大合,连贯流畅,长桥大马、冲击力强,在大动作中,不失小巧之变,是一门注重技击的拳术。侠家拳体系内,还有长棍、横头凳、三节钢鞭、九节鞭等器械,套路工整流畅、发力清脆,兼顾了表演的需要和技击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不同年龄段的人传习。
咏春拳(广州海珠)
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强身健体、培养情操、磨练意志、防身防侵,迄今逾三百年,清嘉庆年间随红船文化流行于广佛。咏春拳(广州海珠),在传承了小念头、寻桥、标指的同时,融入了警务防卫控制术,拓宽了咏春拳的应用,具有擅发寸劲、以柔克刚、舍己随人、后发先至、道术一体、器法并用等特点。
截至2023年5月,海珠区共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4项。
今天(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近期,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手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2023年广州非遗开放日活动在海珠区分会场非遗传承人带大家开启有趣的非遗体验之旅弹古琴、画广彩、做榄雕赏剪纸、品茶香、习洪拳点击下方图片非遗体验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