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史间道|章诒和:啣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2016-05-22 章诒和 喜闻

请点击蓝色字体“喜闻”,免费订阅




汪精卫

汪精卫从政一生,诗词也伴随了一生。据说,他病重时曾表示:不要留存文章,可留的只有诗词稿。他的诗篇咏山河,哀民生,痛名节,弥漫着悲苦凄凉,萦绕着忧国情思。词学大家龙榆生称汪诗为哀国之音。学者叶嘉莹认为,汪诗中蕴涵着一个“精卫情結” ,所谓“情结”,即指一个人的內心始终存有一個追求和執著的理念。



汪精卫书法


啣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章诒和 


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有个大汉奸,叫汪精卫。中日战争期间,全国人民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战,唯独他投靠日本,出卖国家。蒋介石也是假抗战,真反共。那时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宣传的。回到家中讲给父亲听,他哈哈大笑,说:“课本上写错了,老师也讲错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

  

“老师和书本怎么都错了?”我颇为惊异。

  

“错了。” 父亲点点头,语气颇为肯定:“蒋介石反共,但他是抗日的,还是领导抗日的领袖。”

  

我说:“领导抗日的,不是毛主席吗?”

  

“那时没有毛主席,只有蒋委员长。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还高呼蒋委员长万岁呢。这不是造谣,我在场。”

  

父亲的话,我听得发怵又发呆。



钱钟书论汪精卫

扫叶吞花足胜情,钜公难得此才清。

微嫌东野殊寒相,似觉南风有死声。 

孟德月明忧不绝,元衡日出事还生。 

莫将愁苦求诗好,高位从来谶易成。

 

提及汪精卫,父亲是一讲再讲,尽管每次说的很零星。他称汪精卫为汪兆铭,说这才是他的姓名。对他的看法,父亲归纳为三点:漂亮,才情,人品。首先,汪兆铭是美男子,最美的是那带着侠气的一双眼睛。男人看着也动情,不是连胡适都说自己若是女人就一定要嫁他吗?

  

其次,是汪精卫的才情,写得一手好诗文。

  

“好到什么程度?”我问。


父亲说:“汪兆铭诗文可以选入教科书!台上是领袖,提笔是文人。”父亲多次向我背诵他狱中所作《被逮口占》:“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在决定亲赴北京行刺清朝摄政王载沣前,曾写有一封《致南洋同志书》。书中慨然道:“此行无论事之成败,皆无生还之望。即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父亲说:“那时的汪兆铭和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相比,毫不逊色,一样的壮怀激烈。”父亲又告诉我,那篇人人熟读的孙中山《总理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实则由汪兆铭代笔,孙中山未写一字。

  

说汪精卫有人品,我有些不解:“汉奸有什么人品?”

  

父亲说:“政治上从慷慨赴死,到涕泪登场,到客死异国,汪兆铭是一路下坡。但人品上,可以说他一辈子无可挑剔。不贪钱财,不近女色,不抽不嫖不赌。他有政治欲望,若和老蒋、老毛相比,是个没有太大政治野心的人。”

  

后来,我还知道了“人心思汉”的典故。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向全国派遣接收人员,大家管他們叫“劫收”大員 ,个个“五子登科”。所谓“五子”就是指他們所“劫收”的房子、票子、金子、車子和女子。国民党的接收,弄得民怨沸騰,当时的报纸就有载有“人心思汉”之说,成语本意是想念家国,但這里的“人心思汉” ,是暗指人心思念汉奸汪精卫,思念他的人品。

  

我再次发呆又发怵。



钱仲联挽汪精卫

太息孙胡逝,艰危仗一人。

河山终复汉,志业迈椎秦。

神理资筹笔,先几在徙薪。

云霄垂万古,八表共沾巾。


父亲从书房里,拿出一本可能是香港刊印的《双照楼诗词稿》,翻到《金缕曲》一页。说:“这是汪兆铭在狱中写给陈壁君的情诗,你读读。和你学的那些散曲相比,我看也是不差的。”

  

汪精卫入狱后,陈壁君直奔京城设法营救,并以密函向汪示爱,愿以终身相托。汪精卫看后万分感动,遂改清初顾梁汾寄吴兆骞之《金缕曲》“季子平安否”旧作而成。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 

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 

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

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衾循环细读,残灯如豆。

留此馀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僝僽。愧戴却头颅如旧。 

跋涉关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

肠已断,歌难又。

  

《金缕曲》中有报国之志,亦有男女之情,都写得至纯至性,令人感动。我才明白所谓的汉奸,绝非我们印象中的白鼻梁小丑。在《金缕曲》后面,汪精卫又用血写了五个字“勿留京贾祸”,叫陈璧君赶快离京。几天后,汪收到陈璧君的一封信,信中再次向汪示好,建议“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 汪精卫被陈璧君的真情打动:自己被判无期徒刑,毫无出狱的希望。即使有相见之日,彼此已为垂暮之人,遂咬破手指,用血写下一个“诺”字。陈璧君接到汪的血字,痛哭了三日。

  

汪精卫从政一生,诗词也伴随了一生。据说,他病重时曾表示:不要留存文章,可留的只有诗词稿。他的诗篇咏山河,哀民生,痛名节,弥漫着悲苦凄凉,萦绕着忧国情思。词学大家龙榆生称汪诗为哀国之音。学者叶嘉莹认为,汪诗中蕴涵着一个“精卫情結” ,所谓“情结”,即指一个人的內心始终存有一個追求和執著的理念。汪精卫的名字缘自《山海经》“精卫填海”的典故。他有“啣石成痴絕,沧波万里愁”的诗句。“啣石”指的就是填海的精卫鸟。一个小鸟,想啣著小石子去填那破败中国的滄海,填得了吗?出于‘曲线救国’的政治路线与‘主和’思想,在民族危亡時刻,汪精卫希望能保全淪陷區一部分民众和土地,他就是這樣想的,也是这样做了。为达到这个理想,他跟日本谈判。日本人把條件說得很好,一旦迈出脚步,條件马上變了。加上老蒋的打击排挤,上了船的汪兆铭无可奈何了,也永难回头了。叶嘉莹说,精卫填海填得了填不了是一回事情,我有這種理念又是一回事。汪精卫所做,正是这种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于是才有一生的“啣石成痴绝”,才有一世的“沧波万里愁”。纵观汪诗,从壮怀激烈到一腔愁苦,这个“精卫情結”贯穿了始终。


2004年,汪氏幼子文悌内弟根据旧日“民信”“泽存”“永泰”诸本细加审定并附补遗重行刊印,成为目前最完善的版本。2005年9月,在美国工作的高伐林先生,受汪氏长女文惺之夫何文傑老人之托,携若干新本酌量赠予国内历史、文艺部门以供研究。高先生拿了两册,一册给我,一册赠我所供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

  

捧读新本,感慨万千。负罪人带着他的心魂走了,不知他进了天堂还是下了地狱?一往凄清,同诉飘零。无论灵魂停留于何处,我想,在夜的清幽里,他也会显示出属于自己的魅力来。

  

“扫叶吞花足胜情,鉅公难得此才清。”这是钱钟书的诗句。显然,他很感叹汪精卫——一个政坛人物有那么多的詩人的感情与才华!


2010年于北京守愚斋


被逮口占╱

啣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燐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章诒和档案

────────────────

章诒和,作家、戏曲研究学者。1942年生于重庆,铜陵市枞阳县人,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著有《往事并不如烟》《伶人往事》《四手联弹》《刘氏女》《杨氏女》等作品。


喜闻,可能的生活

yucong1972@sina.com

ID:xiwenart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