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史海趣解 | 嗜血华夏

2017-12-28 张忆安 崔紫剑同志

帝国是胜仗打出来的,文明是失败磨出来的。

一连串的胜仗可以让马其顿、女真那样几万人的小部落在很短时间里成长为庞然巨物,能让野心勃勃的大能者建立幅员辽阔的帝国。但一两次失败就有可能把他们打回原形。所以想要维持住帝国,唯一的办法是一直赢下去,不能输,决不能连续输两次,死也不能再多输。毕竟像苏联那样的帝国,阿富汗一仗不胜就完蛋了。

苏联的阿富汗战争改变了国际格局


但胜利带不来文明。罗马征服希腊以后就希腊化了;马其顿地跨欧亚非三大陆的帝国随风而去后没留下太多东西;成吉思汗的子孙一路向西,越过中东打到欧洲,然后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定居下来,被当地人所同化;满清让中原人剃发易服, 执拗的想保全自己粗犷的特质, 二百年后八旗子弟们还是学得满口之乎者也。

败而不亡,坚韧不拔的民族才能酝酿出深厚的文化。华夏民族自西周时期逐步成型开始,至少经历过五胡乱华、金元南下、满清入关三次大规模失败。安史之乱和之后的军阀割据也应该算半次。但华夏民族坚持了下来,顽强的保全并发展了自己的文化,让文明之酒因侵略和压迫而愈发醇厚。

也正是因为屡败不亡,每次都能重新站起来。华夏人对失败的记忆非常深刻,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对失败的回忆、追思、剖析、感慨,远远多于对成功的褒扬和讴歌。

五胡乱华


很少有人谈起五十万秦军南下,数年不得解甲,让百越并入华夏文化圈;西汉充满王霸之气的“一汉当五胡”和“虽远必诛”被许多人看成吹牛逼的口号,根本不记得当年汉帝国就是那么强横;大唐留给我们的记忆是全盛时遭遇胡人武装反噬,李家灭了人家多少国却没人提起。

我们伤春悲秋,就着一壶浊酒笑谈古今。那是因为我们活下来了,一直站在这里。东北亚这块土地上的其他民族可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

纵横大漠的匈奴人,在遭到汉帝国一系列打击之后被迫西迁,是不是变成了欧洲的匈人,学界一直有争议。好好的天之骄子,生生被打到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匈牙利到底是不是匈奴?


高句丽狡诈善变,反复无常,活活拖死了强大的隋帝国。但还没过去一个甲子,隋炀帝女婿的儿子就彻底灭亡了高句丽,将其全部贵族及数十万军民迁入内地。传承几百年,树大根深的王国被连根拔起,剁成了碎柴禾。

华夏人爱好和平吗?或有之,毕竟西汉时期我们就有了第一部反战巨著《盐铁论》。在这部著作中,“文学贤良”们慷慨激昂的驳斥主战者桑弘羊。说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开拓的地盘儿比秦朝都大了。可大家完全没有捞到好处。新开辟土地的收成只能勉强给当地军队糊口,从国家经济角度看起的是副作用。朝廷吹牛说西域有会飞的天马,有真玉的大鸟。这么多年下来,除了搞回来几匹好马之外一无所得。

华夏是热爱和平的


多么坚决的反战态度啊。不赚钱,为什么要扩张?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

反过来看呢?如果扩张能带来经济收益,如果真的有会飞的天马和真玉的大鸟,你们以为白了胡子的“文学贤良”老先生们不会亲自拎着刀子去抢?

宋代以来,中国趋向于内敛。大规模的开边行动减少了,不再动辄灭人国、亡人种。那是因为环顾四周,好地盘都被我们占了。郑和七下西洋,绕着东南亚和印度洋转了一圈。得出的结论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海外确实没什么好地方了。别说值得占领的地方,连值得卖回来的东西都不多。

郑和下西洋


宝船舰队带回的“方物”里甚至包括长颈鹿,活的。有明一朝,华夏人几乎砍光了整个南洋所有的紫檀木,到清代都没恢复过来。乾隆皇帝想要紫檀木,只能从十三陵拆。

未来呢?得有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吧。一旦资本发现对外扩张有利可图,恐怕就要一发而不可收拾了。等到华夏再次变得嗜血,这地球上只怕就剩不下别的什么了。

中国威胁论


本文由微博@张忆安-龙战于野  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授权发布。更多好文,感谢关注微博@张忆安-龙战于野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