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做了很多次报告,但他说这一次最紧张……
今天,一场科学版的开学典礼在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上演。新学年,这所学校不仅把“敢于质疑、持之探索、刷新未来”3个代表科学探索精神的词汇大写在开学典礼的背板上,还邀请到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来为孩子们讲了开学第一课。
中关村一小“开学第一课”现场
课开始了,台下的小学生发出阵阵欢呼声和掌声, 他们中的不少人是第一次看到潘建伟院士本人,有的还窃窃私语道,原来他就是那位“造”量子卫星的科学家。前不久,由潘建伟主导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让这位科学家再次走进人们的视线。
潘建伟却有些“紧张”,他说自己做过很多次报告,但今天的是让他“最紧张的”,“甚至一开始听说要给孩子们讲我都拒绝了,毕竟,要让小学生听明白‘量子为何物’、‘科学又是什么’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科学的价值在于解惑、有趣、有用
当天,潘建伟选择“科学的价值”作为其讲课的题目,他说,通过伽利略、牛顿、法拉第和麦克斯维尔等科学家的发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还是无法解释宇宙从哪儿来,我们从哪儿来等问题,这也是他们作为物理学家毕生所要探寻的。
他也因此告诫孩子们,科学并非完全“高冷”,它的价值体现在解惑、有趣、有用等多个方面。
当然,潘建伟还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科普何谓量子、量子通信以及量子卫星(后文都是这部分的干货,看下去!)。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他表示,也许孩子并不一定能听明白究竟什么是量子,但这并不妨碍与之有关的科学故事去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他们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就像当年,有关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点燃了一代年轻人追逐科学的梦想,但话说回来,当时也没几个人能说清楚,陈景润研究的“1+1=2”究竟是什么。
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当天也表示,中国正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十分必要,然而这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在学生的内心植入科学的逻辑思考与理性思维的萌芽,在经年累月的探索中养成科学精神。此次科学版的开学第一课,即是在全国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普及道路上所做的一次尝试。
2016年8月16号凌晨,我国在酒泉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字叫“墨子号”。而取名“墨子”,在潘建伟看来,是因为中国有一名科圣叫墨子,他生活在2400年前,是很早就做实验研究光学的科学家。他第一个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证明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证实了光沿直线传播
潘建伟说,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以外,关于墨子,大家更熟知的是他的思想。首先是“平等、博爱、反对战争”,即兼爱非攻。同时,他很早就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即物质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而与他同期的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也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可以说,是与墨子差不多在同一时期提出了这一概念。
墨子(生活在约2400年前)
值得一提的是,墨子也提出了惯性定律。他曾在他的著作中讲到,在没有外力作用下,运动的物体是不会停止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跟我们初中、高中时候学的牛顿惯性定律是完全一样的。潘建伟说,我们都知道,牛顿提出第一运动定律是2000年以后,和墨子同一时期另外一位非常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是错误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如果没有力物体就不运动,可见当时墨子思想的先进性。
宇宙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墨子号”是做什么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先问你: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之来,到哪里去,宇宙有没有起始和终端?
最早的回答来自于宗教的神话。《圣经》告诉我们上帝创造了世界,先有光、天地、云等等。中国古代小说《盘古开天辟地》告诉我们,宇宙是有起源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问题开始有了不同的回答。哥白尼、伽利略等等科学家,利用伽利略建立起来的实验方法,发明了望远镜看星星。光看星星的变化,就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转的。而这,奠定了日心说的基础。
在开普勒和很多科学家建立天文观测基础上,直到1686年,牛顿建立了牛顿力学,并在《自然哲学数量原理书》里告诉我们,天上星星不再那么神圣,其实跟我们地面上每个个体是完全一样的。苹果会掉下来,星星围绕太阳转,其实这些轨道都是可以计算的,一切力学的规律都可以统一为一个数学公式。
牛顿(1643-1727)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6)
另外一位科学家富兰克林也做了相关的努力。他用实验证明,天上的电现象和地上的电现象是一样的。麦克斯韦又发现电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我们也可以把动能通过电力感应的转换为电能,电能又通过电磁感应转化为动能等等。
富兰克林:天上的电和地上的电是一样的
到了许多年之后,又有另外的科学家建立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告诉我们光的现象,电的现象,磁的现象都可以统一用它来计算,带来了第二次的科学革命。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等科学家的发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1864)
因而,宇宙从哪里来,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将近100多年之前,量子论被提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这使得某种情况下,宇宙的
起源与演化可以被解释。宇宙有多大呢?在夜空当中,我们的肉眼能看到大概2500个恒星,这只不过银河系很小的一部分。银河系有数千亿颗恒星。我们现在可看到的宇宙又有数千亿银河系。所以,宇宙太大了,知道这个之后,就觉得地球太小。
肉眼看到的只是整个银河系很小的一部分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揭示了宇宙的起源,而根据目前的一个理论,宇宙来自于大爆炸,经过进化之后,才慢慢先形成第一代恒星,又变成了中子星、黑洞等等。中子星的密度很大,类比来看,一立方米水重量是一吨,一立方米超星星重量有100万吨,所以如果把整个地球压缩成中子星那么大,整个地球可能就只有操场这么大。这么看来,宇宙当中会存在很多很多非常新奇的东西。
宇宙的起源
其实正因为有超星星的爆炸,大概50亿之前形成了太阳,45亿前又形成了地球,慢慢地,地球上的生命就开始进化。哺乳动物在1.4亿年之前开始在地球上出现,据考古发现,500万年之前人类开始出现,现在的人大概只有一万年左右的历史。
正因为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建立,才让“宇宙是有起点的”这一点被知晓。
《西游记》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书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即神仙在天上活得长,时间慢,地下时间过得比较快。同时,还有两个神仙,分别叫顺风耳和千里眼;另外,孙悟空有筋斗云和分身术。
孙悟空
这些东西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已经成为现实:首先,有了电动力学,每个同学在家里都有手机,用手机或者用电视机可以真正实现千里眼、顺风耳,因为你的亲人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见你,或者能跟你打电话。
为量子力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并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告诉我们,在一个物体飞行比较快的情况下,假定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如果其中一个是宇航员,到宇宙里面旅行之后,回到地面上,他的双胞胎兄弟年龄就比他大。因而,相对论告诉我们,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现象也是可以存在的。
时间旅行
同时,依照量子力学,孙悟空的分身术和筋斗云也可以实现。量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是能量不可携带者,不能分割。我们也知道,量子有分身术,可以同时在很多地方存在。还有另外更神奇的现象叫做量子纠缠,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有两个物体,在遥远的地点之间就会有一种诡异的互动:一个北京、一个上海的小朋友,如果你们扔手中的骰子,发现同一次时间过程当中,骰子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种现象就叫做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的应用,可以某种意义实现量子世界当中的筋斗云。比如说你想到上海旅行,想以最快的速度过去,如果上海和北京之间有纠缠物质的话,通过纠缠物质和人做一定的操作,从北京传到上海,上海作为一种构造就可以把这个人从北京传到上海过去,孙悟空的筋斗云就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
量子隐形传态
现在我们的量子卫星是做什么呢?利用量子力学的手段就可以来发展一种手段,叫做不能被窃听的量子通讯。我们也可以来改造一种非常快的量子计算机,也许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面就可以在实验室里面构造一种机器,就把它叫做量子计算机。如果能够实现100个粒子就相当于100个同学的互相的互动的话,那它的计算能力就能够比目前全世界的所有的计算能力快100万倍,所以科学的本身是非常有用的。
不可被窃听的量子通信
超快的量子计算机
但是,如果是很远的远距离通讯,就需要发射“墨子号”。“墨子号”能够做几个事情,第一个是量子通讯。第二个可以来检验一下几千公里之后量子纠缠还能不能存在。第三能不能实现微观粒子从地面到卫星上的“筋斗云”。
所以,科学的价值在于,首先它可以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第二,它非常有趣,比如千里眼、顺风耳、筋斗云,在研究科学过程当中,很多胡思乱想的东西都能够变为现实。最后,通过对科学的研究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
怎么样?看完之后是不是……嗯,我知道很多人还没明白什么是量子,什么是量子卫星,但我也相信,也有人和我一样,虽然知识没完全搞懂,但听了这一连串的科学史的故事,对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宇宙是如何来的等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对,别拦我,我要去翻科学史………
文字:综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报道和潘建伟院士在中关村一小上的科普报告
编辑 思远
图片来自 潘建伟 李燕
来点科学·精品阅读
来点科学·精品H5
来点科学·精品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