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恒昌公司创始人、CEO秦洪涛

中国个人信贷行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本文分析了目前个人信贷市场的现状,并认为在征信体系尚不完善以及大数据风控还有待时间检验的情形下,中国个人信贷要经历先“普”后“惠”的过程。未来中国个人信贷行业将呈现出生态化、融合化、差异化与普惠化的发展趋势。

中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根据工信部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已经高达11.2亿。近几年,面向个人的无抵押或无需第三方担保的个人信贷在中国经济转型与消费升级的大浪潮下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从2013年至2016年,个人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每年都在以0.6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长。2016年末,中国个人信贷余额估计在5.4万亿元,相当于GDP的7.2%。

数字化时代个人信贷市场现状

一是新兴个人信贷机构围绕场景和流量展开竞争。金融科技的崛起以及金融监管上的包容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与网络借贷平台加入个人信贷服务的大军中。截至2016年9月末,中国消费金融公司行业资产总额1077.23亿元,贷款余额970.29亿元。自2010年开放试点以来,行业已累计发放贷款2084.36亿元,服务客户2414万人,平均单笔贷款金额0.86万元。2016年前三季度行业累计发放单笔5000元以下贷款的笔数占全部贷款笔数的60%。网络小贷公司起步于2010年,线上交易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不能跨地域经营的限制。网络小贷公司由各地金融办监管和审核,虽然各地允许开展的业务范围不尽相同,但均比信息中介身份的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功能强大。截至2017年3月底,网络小贷牌照已发82张,其中包括众多知名的电商平台或传统零售企业。网络借贷平台定位于信息中介,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其“资产端”与“负债端”,但网络借贷平台是所有个人信贷服务机构中唯一不能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在开展信用调查与反欺诈方面有着天然的劣势。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络借贷平台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为2144家,其中专注于个人信贷服务(现金借贷与消费分期)的平台占比达到了43.1%。截至2016年12月末,中国网络借贷历史累计成交量达28049.38亿元,较2015年12月末上升了138%,其中2016年全年成交量达16243.73亿元,是2015年的1.91倍。新兴个人信贷机构在竞争过程中,针对消费分期业务重点开展跨界合作,拓展线上线下场景;针对现金借贷业务重点拓展流量,提升平台吸引力;同时针对大数据风控等金融科技制高点展开了争夺。场景和流量与大数据风控能力成为个人信贷领域的核心竞争优势。随着互联网流量的成本日益高涨,缺乏自我引流能力的平台将日益举步维艰,行业进入强者恒强阶段。消费分期业务由于控制了场景,相比现金贷在反欺诈方面更具有优势。未来,随着数字化生活的渗透以及消费习惯的养成,移动支付的发展,线上线下场景之间的差异将逐渐淡化,行业发展趋向于垂直细分的消费分期平台或者一站式的个人信贷平台,围绕客户的产品创新也将不断深入。

二是传统银行加速转型,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竞争方式。截至2016年12月末,中国银行业发放的个人信用贷款(80%是信用卡,不含按揭贷款)余额为4.93万亿元,占到了个人信贷市场的绝大部分。因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科技的冲击,部分传统银行充分挖掘现有存量用户的信贷潜力并引导至移动互联网端。与此同时,网络银行通过与电商平台或其他线上场景合作获取海量客户流量和用户数据,借助金融科技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包括移动信贷服务。例如,微众银行基于大量社交数据和先进的基础架构提供高效循环的信用贷款,可7×24小时无间断线上操作,单笔交易实现授信审批时间最快仅需2.4秒,资金到账时间最快仅需40秒。

三是牌照本身并没有限制业务竞争,发力金融科技成为共同选择。由于资金成本的差异,个人信贷机构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形成了自然的客户分层。银行主要服务的是还款能力强、信用良好的优质客户,这些人一般在央行征信中心有相应的征信记录。而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与网络借贷平台主要面向征信记录缺失或者传统银行不够重视的长尾客户,例如蓝领群体之类的没有征信记录的“信用白户”,甚至有过逾期记录的劣质客户。例如在捷信消费金融的用户中,70%没有享受过传统银行服务,80%是没有信用记录的。蚂蚁金服旗下蚂蚁花呗与蚂蚁借呗的绝大部分客户没有银行信贷记录。新兴个人信贷机构的创新与实践,也在客观上突破了中国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桎梏,历史性地覆盖了广大的“征信白户”,并将通过具体放贷活动逐步完善中国个人征信体系。

数字化时代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在数字化时代,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信贷征信系统,将网络借贷平台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可以有效防止个人信贷客户多头借贷与过度负债,从而降低个人信贷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同时,个人信贷机构还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风控,降低信用风险与欺诈风险,降低整体运营成本。

中国线上个人信用贷款业务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欺诈,尤其是“黑客”有组织的诈骗行为。通过专业的设备批量养号、赚取新用户高额利息后批量提现的“薅羊毛”行为对中小贷款机构或新生平台也产生很大威胁。在成熟市场如美国,欺诈风险带来的损失一般占总指数的1%~2%,而中国欺诈损失往往可以超过5%~10%,尤其是在开放式的网站或应用程序(App)端,在对互联网金融公司信用风险损失事件统计中,恶意欺诈占了大约60%的比例。借助大数据技术,众多金融科技机构建立黑名单机制,通过行为分析交叉验证提前识别欺诈行为。其中同盾科技提出了“联防联控”的理念,通过对全网欺诈行为的监控、收集、分析,形成欺诈情报,并从攻击者的角度学习欺诈分子的策略、技术、流程,从而提前预警欺诈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个人信贷行业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个人信贷机构的数据积累与风控模型都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这是行业的一个潜在风险。个人信贷行业过度借贷与多头借贷的行为也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随着互联网征信机构“信联”的推出,预计这一风险将得到极大缓解。而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几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上升速度较快,在2016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4.11%,同比上升44%。不良率8%~10%属于消费金融行业可承受范围。中国个人信贷行业针对优质资产的争夺日益激烈,大量个人信贷机构不得不开始转向一部分次优资产,而对次优资产的获取或管理,则更加考验个人信贷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面向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覆盖的“信用白户”,新兴个人信贷机构将在风险管理上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向收入来源不稳定的个人提供服务时,必然面临更高的不良率。众多网络借贷平台和网络小贷通过高收益率覆盖高不良率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先“普”后“惠”,也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必经之路。

中国个人信贷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个人信贷将形成一个竞争合作的生态体系。近期来看新兴个人信贷机构对传统个人信贷机构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从中期来看,新兴个人信贷机构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与传统个人信贷机构良性互补,形成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从远期来看,两者将表现出互补与融合并存的格局,形成有序竞争、广度合作的良性市场生态圈,共同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功能。

其次,传统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加速融合。2017年以来,传统银行纷纷加大了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力度,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四大互联网巨头陆续开展合作活动,金融科技正在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战略重点和转型方向,而通过科技来满足长尾客户需求的场景化获客则是金融科技公司所擅长的。因此,可用“金融科技”为金融服务注入智能化因子,并在此基础上,精算用户需求,升级消费金融、账户管理、风险控制等服务。以达成战略合作的京东金融和光大银行为例,双方前期已在小白信用卡与互联网融资等诸多领域实现合作,将从产品层面上升到场景和用户层面,进一步加强在大数据风控、用户画像、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拓展智能客服、消费金融等业务场景,通过数据和技术实现业务的深度连接。

再次,平台开始差异化竞争,产品与服务日益细分。伴随着竞争的加剧,个人信贷平台开始明确其差异化定位,专注于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领域:一些平台试图打造面向白领与蓝领的一站式个人信贷专业服务商,另外一些平台着力整合各类细分消费场景,做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头羊。同时,金融科技使个人信贷产品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消费者不同层次与内容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个人信贷产品将更加专业化与细分化。

最后,服务范围与边界不断拓展,普惠性明显增强。在个人信贷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不断下沉服务,顺应互联网趋势推出细分场景、更具价格优势的个人信贷产品与服务,充分利用其资金成本优势抢占新兴个人信贷机构开辟的优质客户市场。随着征信体系的完善与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新兴个人信贷机构将日益专注于拓展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服务的长尾客户,其触达范围与边界将不断扩宽。在不遥远的未来,数字普惠金融将成为现实。

本文精选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个人信贷》报告,瞿南宾、董钊、宋佳、刘学、孙朋磊、王迪一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刊发于《清华金融评论》2018年1月刊,编辑:王蕾

欢 迎 订 阅

深刻|思想|前瞻|实践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更多原创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