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智库 | 2021年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分析和展望报告
⚪ 摘要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更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本报告通过分析东盟的多维度数据,准确把握东盟国家经济发展特征,理解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未来中国和东盟在经贸领域的全面深入合作提出建设性决策参考。
东盟国家的热带作物和矿产资源丰富,和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人口红利期较长,未来消费品、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驱动力强。中国和东盟已经建立起高水平的经贸伙伴关系,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稳步增长。面向未来,中国和东盟手握三个重大机遇:RCEP、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数字经济,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为了深化中国和东盟合作,打造更紧密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经济增长和繁荣的福祉,本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利用RECP落地实施,推动扩大开放进而促进改革。第二,加强多层次对话机制,推进政策沟通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对接。第三,建立东盟国家贸易投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第四,密切人文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青年阶层和数字经济人才。
01
东盟经济:
与中国互补性强,资源丰富人口年轻
1. 总体处于世界和亚洲中游,分化明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1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GDP总量为84.54万亿美元,总人口为76.62亿,人均GDP为11033美元。2020年亚洲51个经济体(包括48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以及台湾三个地区)中,东盟国家中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的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排名在世界和亚洲的前三分之一。中国的人均GDP略高于马来西亚,在世界195个经济体中排名第63(中等偏上收入国家)。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人口占东盟的72.1%,3国的人均GDP在3330-3922美元,在51个亚洲经济体的排名处于29-34名,在195个世界经济体的排名在115-126名(图表1)。他们的人均GDP排名可以反映东盟在世界和亚洲经济中的基本位置:60分位(中等收入国家)。
2. 产业结构
——制造业比重低于中国,旅游业占比突出
东盟10国,除新加坡和文莱以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大致是:农业占比7~21%,工业占比30~39%,服务业占比39~61%(图表2)。和中国相比,东盟的农业比重更高,工业比重略低,服务业比重也略低,这也反映了东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对中国有一定差距的客观现实。
从2010到2019年,全球制造业在GDP当中的比重由16%下降到15%(图表3)。同期,东盟10国的制造业比重(3升7降)总体也有所下降。三个东盟中的高收入国家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制造业比重微降1-2个百分点;印尼的制造业比重也下降了2个百分点;老挝、菲律宾、泰国的制造业比重下降了4-6个百分点,这与它们聚焦于旅游、博彩、劳务输出等服务业发展有关;柬埔寨、越南和缅甸,制造业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显示它们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更积极的站位。
东盟国家普遍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东盟各国也选择重点发展旅游业。2012-2019年,东盟的入境游客人数从8920万人次增长到1.435亿人次,增幅达到61%,同期中国的入境游客人数仅从1.324亿人次增长到1.453亿人次,增幅仅有10%。2016年,东盟10国旅游部长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共同发布《东盟旅游战略规划(2016—2025)》,为东盟旅游市场的一体化绘制了蓝图。2019年数据显示,老挝、柬埔寨和泰国三国的旅游业在其服务业出口中的比重高达70%以上,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旅游业在其服务业出口中的比重也在一半左右(图表4)。
3. 资源丰富
——热带作物、矿产与中国互补性强
东盟国家在热带作物和资源产业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铜、镍、锡、铝、钛、石油、天然气等,并且在很多方面和中国的进口有很强的互补性。具体来说:
1) 2020/2021年度,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4350万吨,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产量1850万吨,泰国的棕榈油产量240万吨,居于全球第1、2和3位,三国的棕榈油产量占全球88%;中国的棕榈油进口量6800万吨,仅次于印度,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
2) 2020/2021年度,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计,印尼、越南和泰国分别居于全球稻米产量第3位、第5和第6位。
3) 全球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区在东南亚。根据国际橡胶研究组织(IRSG)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天然橡胶的产量1376万吨,泰国的天然橡胶总产量509万吨,占全球比重37%,印度尼西亚的产量316万吨,占全球比重为23%,越南产量为123万吨占全球产量9%,三国产量列全球第1、2、3位,合计占全球70%。中国占全球天然橡胶消费量的40%,是全球第一大消费国,消费主要依赖进口,进口占比75%。
4) 印尼是世界铜和镍矿资源大国。2007年印尼铜储量为35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7.1%,列世界第3位。2007年探明镍储量320万吨,约占世界总量的4.8%,居世界第8位。菲律宾2007年镍储量为94万吨(金属量),储量基础520万吨,列世界第10位。数据来源: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
5) 马来西亚2007年锡储量10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6.4%,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2位。印尼2007年锡储量约8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1%,列世界第3位。泰国2007年锡储量为17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8%,列世界第8位。数据来源: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
6) 2018年马来西亚天然气出口330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出口量的2.7%,全球第9位;印尼天然气出口284亿立方米,占全球出口量的2.3%,全球第11位;缅甸天然气出口106亿立方米,占全球出口量的0.9%,全球第19位。文莱天然气出口88亿立方米,占全球出口量的0.7%,全球第22位。同期中国进口天然气1250亿立方米,占全球天然气贸易量的10.1%。数据来源:《BP2019年全球能源统计年鉴》。
4. 人口红利
——年龄中位数30岁,自然增长率较快
东盟各国的人口比较年轻,自然增长率较快,给经济增长带来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的2019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东南亚11国(东盟10国及东帝汶)的年龄中位数是30.2岁,比世界的30.9岁还要低0.7岁。东盟国家中除了新加坡和泰国,其余8国的年龄中位数都比中国年轻6岁以上,老挝甚至比中国年轻14岁。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在2020-2035年,除了新加坡和泰国,东盟其余8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图表7中红色字体,越南在2030-2035期间掉队了);2035-2050年,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5国(2020年占东盟65.7%人口),人口增速仍然保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显示东盟的大部分国家劳动人口平均年龄相对比较年轻,且人口增长率也较快,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口条件,也为消费领域的增长储备了巨大潜力。
02
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
高水平的伙伴关系
1. 中国和东盟
——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稳步增长
2020年,中国已经连续第12年成为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中国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局面。
中国与东盟于2002年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正式启动,并于2003年7月1日生效。此后双方于2004年、2007年和2009年分别签署《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分别于2005年7月、2007年7月和2010年正式生效。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2014年,双方启动自贸区升级谈判。2015年11月,双方签署《关于修订<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正式结束。2019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
2020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6846.0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3837.2亿美元,同比增长6.7%;自东盟进口3008.8亿美元,同比增长6.6%。越南、马来西亚、泰国为中国在东盟的前三大贸易伙伴。
自2009年首次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以来,中国已经稳居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位置。2003年,东盟25%的国际贸易是东盟成员国间的贸易,美国、日本和欧盟分列第1-3位贸易伙伴,三者合计占东盟贸易额的40%,中国的占比仅为7.4%。2020年,东盟内部成员国间贸易的占比下降至21.3%,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占比上升为19.4%,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列第2-4位,三者合计占东盟贸易额的28.9%。
2019年,东盟连续两年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投资目的地。东盟是中国第三大投资来源地,仅次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双向投资存量保持大幅度增长。截至2019年12月,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2369.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累计投资额1123.0亿美元,东盟对中国累计投资额1246.1亿美元。
根据东盟方统计,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从2010年的36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91亿美元(占东盟吸引外资的5.7%),增幅达185%。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东盟的主要外商投资来源地,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额在2017年一度超过欧盟、日本,仅次于美国。2018-2020年,中国整体的对外投资额有所下降,向东盟的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下降。
2. 货物贸易
——东盟逆差扩大,燃料和农产品为优势产品
自1995年以来的26年当中,中国和东盟的贸易规模在22年中均实现正增长,仅在1998、2009、2015和2016年有小幅下降。
2020年东盟与中国贸易的商品结构(图表11,12),以机械电子设备行业、矿产资源及其中间品、燃料和化工产品以及农产品为主。具体分为:
1)机械电子设备行业占总体贸易额的近一半,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零附件(85)、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84)和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90)三类合计占比达到47.8%。
2)矿产资源及其中间品,燃料和化工产品合计占总体贸易额的21%,而且这些产品大都属于东盟的贸易顺差产品,也即东盟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
3)食用水果及坚果;柑橘类或甜瓜的果皮(15)在贸易额中排名第10,也是东盟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
通过2020年东盟贸易顺差和逆差排名前10名的商品种类(图表13),可以非常直观的发现:机械电子行业东盟的贸易逆差最大(逆差种类中第1、2和6位),化工产品中纺织行业逆差也很突出(逆差种类中第4、7和8位)。燃料及化工产品中矿物燃料,橡胶及其制品,东盟的贸易顺差最大(顺差种类中第1、2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中,油脂、水果、木浆、精油及香膏和鱼类等贸易顺差也很突出(顺差种类中第3、4、6、9、10位)。矿产品及其中间产品,钢铁制品(73)排名逆差种类第3位,钢铁(72)排名顺差种类第7位,铝及其制品(76)排名逆差种类第9位,这些都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行业所需的大宗原料商品,所以也反映了东盟在这些方面快速增长的需求。
东盟在机械、电子制造业和钢铁行业不断积累产业竞争优势,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增长势头强劲;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行业、消费电子和通讯行业,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下降,也十分活跃。出口优势行业(图表14):2003-2020年,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零附件(85)和钢铁(72)在出口中的比例上升显著。进口需求旺盛行业(图表15):2003-2020年,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零附件(85)、塑料及其制品(39)和钢铁制品(73)在从中国进口中的比例上升显著。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7)和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84)则在东盟与中国的出口和进口中的占比均明显下降。
3. 服务贸易
——中国和东盟互为核心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服务贸易方面,东盟在国际旅游方面具有明显的出口优势(图表16),这反映了东盟的丰富和特色旅游资源,以及东盟各国致力于打造国际旅游名片的成果。
2019年中国为东盟最大入境旅游客源国,而东盟也是中国游客最青睐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之一。根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中国2019年外国人入境过夜的旅游人数为2493万人次,同比增长5.5%,亚洲占75.9%。按入境的旅游人数进行排序,2019年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前20位国家为缅甸、越南、韩国、俄罗斯、日本、美国、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朝鲜、法国、意大利(其中缅甸、越南、蒙古、印度、朝鲜含边民旅华人数)。前20位来源国中有7个东盟国家,证明东盟也是中国的重要旅游客源地。
国际运输是东盟服务贸易进口第一大类,出口第二大类,反映了东盟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运输和交通中的核心枢纽位置。
4. FDI
——制造业连续两年排名第一,数字经济值得重视
2018年,东盟超越欧洲、中国,成为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19年东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1820.3亿美元,比2018年增长22%,占全球外商投资的比例为13.1%。从2015-2019年,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186.7亿美元增长到1820.3亿美元,增幅为53%,而同期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262.7亿美元增长到1381亿美元,增幅仅为9%。
服务业是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东盟的第一大行业,1999-2003年服务业在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当中的比重是50%,2015-2019年这个比重上升到66%。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和不动产服务是东盟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排名前三位的细分行业。
2018年以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前三位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制造业。2019和2020年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中国对东盟的制造业投资连续两年排名第一,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中美贸易争端加速了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主动选择在东盟投资布局,也为未来的中国东盟的贸易持续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东盟各国也看到了工业4.0和数字技术带来的新机遇,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具体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规划(图表19)。
2019年11月,第35届东盟峰会及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在泰国曼谷发布《东盟关于向工业4.0转型的宣言》,重申通过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东盟产业、照顾不同的发展水平以保持包容性增长势头以及建设共同进步的东盟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的制造业海外投资,通过与《东盟关于向工业4.0转型的宣言》加快对接,并与“印尼制造4.0”、“马来西亚国家工业4.0政策”、“泰国4.0”发展战略等具体国家发展制造业的计划充分结合,在落地的难度和投资进度方面必然也会有所受益。
东盟是数字经济(包括电子商务、金融科技、风险投资及其他数字服务,还有数据中心及多种信息和通讯(ICT)基础设施)发展的热土,自2015年开始,东盟各国就开始积极规划和发展数字经济(图表20),根据东盟秘书处的预计,到2025年东盟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1.3%提高到8.5%,跻身世界前五大数字经济体行列。中国在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走在全球前列,是东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珍贵伙伴。
03
未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基础牢固方能行稳致远。政治互信、战略互信是东盟与中国合作的基石。2003年,中国作为东盟对话伙伴率先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2008年12月,中国首次任命驻东盟大使一职。2012年9月,中国驻东盟使团成立并派驻大使。中国与东盟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对话合作机制,主要包括1997年以来已举办22次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对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做出战略规划和指导)、中国-东盟外长会(负责协调落实领导人会议成果,为下次领导人会议做准备)、部长级会议(已建立外交、防务、商务、文化、教育、交通、海关署长、总检察长、卫生、电信、新闻、质检、执法安全等10多个部长级会议机制)、高官会(为部长会和外长会做准备)等。除了官方高层的对话和协商机制之外,多种形式的交流和活动通过持续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信,为长远的合作打下更坚实的根基,例如2006年以来已成功举办14届的中国—东盟文化论坛,2008年以来连续举办12届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举办17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等等。
站在政治互信、战略互信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下一阶段中国和东盟手握三个重大机遇:一是RCEP全面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提升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同时也会推进中国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双方合作需求强劲,但中国企业需要注意相关风险管理;三是数字经济是未来合作的重要增长方向,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特长与东盟的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契合度较高,双方需要共同加强数字经济人才的培养,助力数字化进程。中国与东盟未来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不可限量:一方面是双方的消费需求升级,互联互通持续深化,另一方面双方产业分工继续深度合作,贸易和投资的增长相互促进。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双方合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比如东盟贸易逆差扩大,投资规模相对较小,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进展较为缓慢等等,在未来通过积极把握上述三大机遇,不断解决制约合作的瓶颈因素,把双方的合作提升到更高更深的水平,构建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
1. RCEP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推进中国改革开放
2020年11月,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根据2019年数据,RCEP15个成员国涵盖全球约22.7亿人口,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所包括的区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021年3月,中国已经率先完成RCEP的核准。协定至少需要6个东盟成员国和3个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伙伴交存批准书、接受书或核准书后正式生效,随着中国、新加坡、泰国、日本先后完成RCEP批准程序,有望在2022年正式生效实施。
RCEP是一个全面、现代、高质量和互惠的新型自贸协定,拥有更大的包容性,涵盖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方方面面。该协定不仅对于货物贸易、争端解决、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都达成重要共识,也涉及到知识产权、数字贸易、金融、电信等新议题。
RCEP最大功能是通过贸易和投资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环境中,畅通和提升区域内成员的相互贸易和相互投资,增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进而扩大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
区域原产地累积规则将显著提高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程度,中国与东盟将加快形成扩大版的“世界工厂”。区域内外的跨国企业都可以在区域内建立更有竞争力和韧性的产业链分工布局,这将显著提升越南、柬埔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东盟中具备劳动力优势和制造业发展基础国家的投资吸引力。
RCEP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本区域制造的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地送往亚洲市场,而不是美国或欧盟,这也能部分解释中国东盟的区域内贸易比重不断创新高,双方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以汽车产业为例,根据商务部数据,2019年在RECP范围内乘用车市场销量为2861.3万台,其中中国2040万辆,日本360万辆汽车。RCEP带来的汽车零部件关税降低将极大整合东亚地区汽车供应链,有效帮助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释放中国汽车企业在产业链层面的优势,同时也利好汽车整车、零部件和生产线“出海”。
中国加入RCEP有助于倒逼国内经济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水平,通过参与区域经贸合作可以有助于实现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RECP的开放水平较高,中国可以用更好的实施和落实国际规则推动国内改革,特别是逐步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以负面清单监管模式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手段,同时重视履行RCEP构建开放、公平、透明、便利的营商环境义务,特别是RCEP中有170项软性义务,它们将成为中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改革方向。
2.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合作需求强劲,风险管理未雨绸缪
2019年11月第22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和东盟就“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对接发布了声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建设,加快设施联通建设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而东盟国家拥有丰富的农、林、渔、石油等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较为薄弱,互联互通水平低被视为东盟地区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中国与东盟进一步对接发展规划,共同推动设施联通项目落地,将为本地区经贸合作提供关键性支持,并将极大惠及各方企业和消费者。
东盟各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和愿景,如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菲律宾“大建特建”计划和越南的“两廊一圈”规划等。中国通过与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中泰铁路、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越南河内轻轨项目、柬埔寨金边-西港高速公路、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2021年1至6月,国际陆海新通道三种物流组织形式均实现大幅增长,目的地已拓展至106个国家和地区的304个港口。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会涉及大规模的资金流动、严格的政府审查及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等,同时东盟地区政治环境、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等存在不稳定因素,因此中国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东盟地区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比如中国企业在与东盟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和全面了解各国的制度环境。东盟各国宗教和社会习俗差异大,政治体制和司法体制差别也很大,中国的有关机构可以帮助企业做好目标国家的政治制度评估,引导企业优先与政治稳定、政策清晰的国家进行合作。
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成为大国之间角逐地区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中国有关机构也需要持续同东盟各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本国企业到东盟进行中长期项目建设和投资创造一个稳定且可持续的合作环境。
3. 数字经济
——未来的重要增长方向,数字鸿沟挑战颇多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第17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提升科技创新、深化数字经济合作是双方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在智慧城市、5G、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区块链、远程医疗等领域推出了多个合作项目。2020年11月12日,第23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主要内容包括:深化数字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合作;支持数字素养、创业创新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深化网络空间合作;推进网络安全务实合作等。
2021年4月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网民总量达到9.89亿,东盟网民数量接近5亿,双方数字经济合作空间巨大,中国和东盟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合作成果显著。2020年,双方还将数字技术应用到疫情防控中,打造了系列数字化应用创新场景,共享数字化防疫抗疫解决方案。
《2019谷歌—淡马锡—贝恩数字经济报告》显示,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2019年已达到10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增加两倍至3000亿美元,成为继美国和中国之后最大的数字经济市场。东盟六成人口年龄都在35岁以下,而且东盟也是全世界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地区,当地网民人数居世界第三,新增网络用户月均400万名,平均每100个人就拥有147.2部手机。同时,东南亚互联网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暂时没有形成类似国内BAT的寡头垄断,竞争环境相对较为良性,东盟区域内互联网零售增长和第三方移动支付方式发展均有较大空间。这些都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同比名义增长9.7%。中国数字经济总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发展迅速,在5G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和制造业数字化等方面逐步走向全球领先地位,并且与东盟各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优先产业需求契合度较高。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发展数字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各国之间、城乡之间乃至社会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部分成员国(越南、缅甸和柬埔寨)的数字化发展现状堪忧,而另一些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发展速度则与世界其他发达经济体不相上下。
大部分东盟国家在推动数字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人才资源短缺困境,包括数字技术和产业经验的跨界人才及初级数字技能型人才的“双重缺失”。因此中国和东盟在数字经济方面的教育投资需要持续增加投入和合作,以确保所有社会群体和企业都能参与数字化进程,缩小数字鸿沟。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逐渐提高在东南亚地区的招生比例,将来会有更多既懂中国又懂东盟的毕业生参与到双方的数字经济合作中。
04
结论和政策建议
中国和东盟已经建立起高水平的经贸伙伴关系,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双向投资稳步增长。面向未来,中国和东盟手握三个重大机遇:RCEP、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数字经济,经贸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值得重点关注。为了深化中国和东盟合作,打造更紧密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伙伴关系,共享经济增长和繁荣的福祉,本报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利用RECP落地实施,推动扩大开放进而促进改革。RCEP的达成将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市场空间,满足国内进口消费需要,加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稳外贸、稳外资,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政府相关部门首先要抓紧推进国内相关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原产地管理办法和实施指引,完善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做好相关技术准备,确保协定生效即可落地实施。其次要适应协定实施后更加开放环境和竞争更加充分的新形势,对标国际先进产业水平,梳理完善中国制造业质量标准、规则等,促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围绕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做好提升标准、完善规则等相关准备。
第二,加强多层次对话机制,推进政策沟通和经济发展规划的对接。中国和东盟在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洲合作对话、亚太经合组织等合作机制下保持良好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现实和潜在挑战。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逐步实现充分对接,借助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的支持,一大批合作项目顺利落地,设施联通也会更好地促进贸易畅通。以此为基础,双方可以进一步寻求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经贸合作提供良好的政治、外交和营商环境。
第三,建立东盟国家贸易投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中国企业到东盟开展经贸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对东道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等缺乏系统了解和应对策略,对潜在的各种风险和突发状况往往准备不足。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一整套东盟贸易投资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帮助企业对于与东盟企业开展经贸合作的风险进行事先评估和动态跟踪,并及时向企业提供引导性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在东盟遇到的实际困难。
第四,密切人文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青年阶层和数字经济人才。中国与东盟要凝聚政府、企业、智库等各方力量,在遵循“互信、互利、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深化中国—东盟青年阶层和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合作,支持各类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人力资源交流培训活动。比如中国已经着手打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人文交流旗舰项目,开展“未来之桥”中国—东盟青年领导人千人研修计划等,为有志于投身双方经贸和人文多方面合作的东盟青年提供来华深造机会,帮助东盟加强人才储备,为长期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打好坚实的基础。
北大汇丰智库国际组(撰稿人:蔡荣)
联系人:程云(0755-26032270,
chengyun@phbs.pku.edu.cn)
微信编辑:吴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