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拓孩子思维其实就这么简单

2017-02-14 张旎 父母训

╙  父母训  ╖

获取全球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

深度了解高质量游戏学习价值

设计游戏引导支持孩子的成长

重构自我思维重置孩子起跑线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上个月讲过《如何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之后,除了得到很多正反馈之外,还得到了一些意见,最核心的意见是一些人听过之后觉得讲座中有些内容很难理解,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希望能更具体一点。那一场讲座是开篇,也是未来思维体系构建的框架,主要讲“是什么”和“为什么”,即使仅仅关于“是什么”也不好理解是因为这些教育内容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机会接触,因此找不到跟自己的相关性。学习理论最经典的论述是有效的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经验上的拓展。因为我们先前教育中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对一些人来说,第一场讲座会有“够不着”的感觉。其实没有理解也没有关系,你只需要知道那些教育内容是未来的教育方向就足够了。接下来的一系列讲座会围绕这些教育内容展开来谈你究竟可以“怎么做”,这些内容将会与你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会简单易行,等你有机会听完所有的内容之后再回听第一场讲座,相信收获会非常不一样,那时,你应该能够理解你所学到的和实践的内容都是在帮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


2月9日的第二场讲座《如何不让思维局限阻碍孩子成长》讲的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做可以不让你自己的思维局限阻碍孩子成长。

 

这一代父母接受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教育缺失和思维局限对自己的生活和养育孩子产生了很多影响,想要改变这么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但是我们首先可以做到的是戒除那些阻碍孩子成长的思维模式。


第一种需要戒除的思维模式是:


○ 不要认为孩子要学的必须是你想让他学的。


这句话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孩子学的东西不一定是你能理解的,不要因为你不理解或不知道就认为孩子没有学到东西;第二层是: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你想让他学的东西。

 

先说第一层意思。在儿童博物馆里,我经常会看到两种家长,一种觉得孩子就是来瞎玩的,自己很无聊,只能看手机,一种觉得孩子在这能学到很多东西,然后就开始通过讲解和干预来教孩子一些“知识”和“方法”。这里你会发现思维局限在起作用,你会用自己对于学习以及认知的理解去干涉孩子的学习过程。

 

请你务必记住:

孩子在学的东西,不一定是你知道的或你能理解的。我们之前讲过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习是不断改变大脑结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记住知识这个结果,因为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在我们所接受的考试教育里,学习结果的确是最重要的,而在孩子将要面临的未来世界中,学习能力才是孩子一生最核心的竞争力。

 

再说第二层意思。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你想让他学的东西。我见过很多被父母强迫学习的孩子,无论是学校的功课还是某项运动、某种乐器,父母其实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我为了让孩子考试考好、我为了让他锻炼体能、我为了让他更有毅力、我为了让他学会坚持、我为了让他能坐住、我为了让他有自信。每一个理由背后都十分充分地体现着“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一个不变的逻辑。可是当看见很多孩子开始厌恶学习、开始自卑、开始无聊、开始反抗的时候,我们需要反思,“都是为了孩子好“的逻辑是否真的成立? 


第二种需要戒除的思维模式是:

○ 不要觉得自己知道答案所以必须要教会孩子。

 

如果你能把孩子玩的过程当作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那么你应该对这个过程有足够的尊重和足够的耐心。孩子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过程比结果要重要的多,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科学探索的精神、方法,学到的更是自主学习、思考和认知的能力。很多时候,父母思维局限中的一个通病是,父母太希望孩子能够直接掌握知识和结论,因此往往会“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就让孩子丧失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在这里你需要牢记的是:

如果你知道答案,那么告诉孩子答案是在阻碍他的科学探索过程;

如果你其实对答案一知半解,那么你是在误导孩子的学习过程以及认知;

在看到孩子纠结在一些“明显的错误“中时,父母应该做的是提出问题让孩子进一步思考去获取答案,这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更重要。



第三个需要戒除的思维模式是:

○ 不要认为你应该帮孩子去查找答案。

 

如果每当孩子向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去网上搜索答案,那么我们就让孩子丧失了持续充满好奇的机会、也没有办法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而同时孩子还学会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习惯—不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受信息技术的影响,21世纪的学习网络已经非常不同。除了传统的教材以及主流媒体是单向输入信息之外,学习在其他各个领域已经变成了一种完全双向的模式,千万不要以为学习只有在学校里才会发生,当你看懂这个学习网络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孩子在大多数时候的学习都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教孩子的不是答案是什么,而是如何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各种交互来自主学习。开拓孩子的思维其实非常简单,你只需要学会问最有效的问题启发孩子和你一起思考来解决问题就可以。

 

你要记住,好的对话总是从好的提问开始的。

○ 当孩子十分关注一个事物时,你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

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这三个问题可以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孩子在户外观察蚂蚁或任何昆虫,孩子在画画或者专注地玩一个玩具。这三个问题不一定是要按顺序都问一遍,根据当时的情境,你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问,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回应来调整对话内容,目的是启发孩子思考他正在关注的事物,也让你有机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兴趣。

 

○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你可以用这三个问题去回应:

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还有那些疑惑?

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经常会让父母们头疼,其实这些问题就代表着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让孩子学会思考。当你把问题问回给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得到惊喜。有些问题其实你也不知道答案,与其假装知道,或赶紧上网查,不如借此机会让孩子思考,了解孩子的思维模式,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 当和孩子聊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这三个问题会比较用得上:

你觉得你知道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了一本书、看了一场电影、一个展览、观察到了一个社会现象,当孩子感兴趣的时候,这几个问题不光能引导他深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他可能需要你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 当孩子产生了一个想法的时候,不是直接赞同或拒绝,用这些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能够帮助孩子学会自己通过思考去完善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个想法?

有没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还需要怎么做来完善你的想法?

你怎么实践这些想法?

有可能孩子提出的想法在你看来非常不切实际,你必须学会不直接拒绝,先从为什么开始,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他的想法,最终让孩子自己得出自己的想法是否成立的结论。这个过程中你启动了孩子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通过你的提问,他学会了分析一个想法的路径,评估一个想法是否合理的方法,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当你经常用这种方法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你的思维模式就会潜移默化给他,到后来,你会发现,孩子给你提出的想法已经基本都是可行的了,他已经学会了用你的方法去做判断,这就是你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核心能力。



没有受过思维训练的学生对好的思维习惯的认知和受过思维训练的学生是不同的。从这两幅图中你可以看出很大的区别,对照这些思维习惯你可以思考自己的思维习惯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好的思维习惯自己是不具备的。好的思维习惯需要长时间培养,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备这些好的思维习惯,那么你就需要和孩子一起重新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发展是一种社会行为,你的思维模式会对孩子的思维模式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找到很多机会锻炼自己的思维习惯,比如,当你遇到生活中的一个问题时,尝试用观察描述、分步理解、对比联系、头脑风暴等方式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急于找人告诉你该怎么处理;在你看到一个新闻和一条消息的时候,尝试用提出问题、逻辑分析以及不同角度思考的方法去探究而不是急于发表观点。在养成好的思维习惯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让思维可视化所谓的可视化是你需要把思考过程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语言、文字还是图画,当你的思想不只是停留在脑子里时,你对思维习惯的认知就会更加清晰。

 

培养好的思维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孩子一起重新构建自己的思维系统是一个对自己对孩子都非常有益的过程,现在你已经了解了需要戒除的三种思维模式,掌握了可以随时用来拓展孩子思维的“问题库”,也知道好的思维习惯有什么特点,相信你在实践过程中会有更大收获。



3月16日晚上9:30,本年度第三场讲座的主题是《应对“不讲理”熊孩子的黄金法则》。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亲子关系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而当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往往才是考验亲子关系的时刻,如果你不能够通过利用这些“不讲理”的时刻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关系,有效的教育很难发生。如果“不讲理”的熊孩子让你很抓狂,期待下一场讲座中的四个黄金法则能够帮你解决问题。扫描图片中的二维码预约下一场讲座


【声明】文章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父母训 是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先行者为父母搭建的学习平台,帮助您深度了解高质量游戏学习价值,学会设计游戏引导支持孩子成长,获取全球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重构自我思维框架重置孩子起跑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