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应试教育导致的厌学怎么破解?

2017-06-01 张旎 父母训

╙  父母训  ╖

格物 · 解读儿童博物馆

致知 · 理解游戏的价值

善思 · 重构父母的思维

笃行 · 践行高质量陪伴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有一位朋友在讲座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这里说的学习和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一样吗?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意思。这位朋友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应该说是“为了考试”目的而进行的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真心为了获取知识和能力,而是为了应付某种外界的压力。这里的“学习”不是“求知”而是“谋生”。通常“求知”都有很强的内在驱动力,而“谋生”很多时候都是迫不得已,如果让内在驱动发挥极大的作用去“求知”,是不是真的就无法“谋生”?而在现在这个时代为了“谋生”而进行的学习是不是就真的能在未来谋得了生?


学习在很多家长的认知里是有规定动作的,比如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是参加课外学习,不管是学钢琴还是学足球,通常需要看到学习成果才可以称之为学习。在儿童博物馆教育理念中,玩本身就是学习,注意,不是通过玩来学习。这一点通常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是颠覆性的认识,似乎很难接受。关于儿童博物馆所说的玩,也就是高质量游戏,如果你还没有理解,可以扫码去听之前的讲座回放



为了帮助家长深刻理解学习,这里先要介绍教育理论的变迁过程。

教育理论由三个方面组成:知识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构建一个教育理论需要回答的最基础的问题是:

  • 什么是知识?

  • 我们应该教什么?

  • 人是怎么学习的?

  • 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作用?

  • 老师该怎么教?

  • 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海因博士对于教育理论特别经典的模型可以帮助你思考这些问题。

对于学习理论的各种流派和观点可以通过一个横轴来体现,横轴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代表学习理论的两种极端观点:

  • 横轴左侧的观点认为大脑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起到被动接受知识和储存知识的作用,知识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点一点储存到大脑中的;

  • 横轴右侧的观点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重塑大脑的过程,因此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对于知识理论可以用另外一个轴来表现:

  • 轴的一端认为知识存在于学习者的外部,需要学习者去寻找和发现;

  • 轴的另一端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己来建立的。

知识理论界的学者们也不都是在两个极端上,他们也是在这个轴的某一个位置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也有人认为两种说法其实都有道理。



海因博士把知识理论和学习理论这两个轴放在一起形成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就是四种教学法,每种教学法背后依据的就是不同的知识理论和学习理论。比如传统的课堂中,老师通常采用教学法都是传授知识,那么这种教学法所依据的学习理论认为大脑是用来被动接收和储存知识和信息的,同时在知识理论上认为知识是存在于学习者外部,是通过传授来灌输到学习者的大脑中的。我们的学校系统基本都是在这些理论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分年级教学、课程大纲的建立、标准化考试等等,全靠这些理论在背后做支撑。左下方那个象限中的教学法叫条件反射,这种教学法也很常见,比如通过选择题、判断题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包括科技馆中很多展览项目,按一下按钮会产生某种特定的反应,条件反射这种教学法并不在乎学生必须完全掌握内容,强调的重点是方法,因此采用条件发射教学法的时候,老师会在课堂中通过奖励的方式去鼓励更好的学习行为。


左侧的这两种教学法所代表的知识理论和学习理论在过去上百年甚至到现在都在影响我们的教育系统。右侧的这两种教学法,探索学习和建构主义就是儿童博物馆所采用的教学法,最初也是源于100年前,但是到了1960-1970年才开始在美国迅速传播和应用,除了儿童博物馆的数量激增之外,这种教学法也渗透到了教育实践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产生这样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1960-1970年期间,发展心理学及脑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科学家通过不断地研究发现大脑不是一些简单的抽屉,把知识放进不同的抽屉就可以了,大脑其实很复杂,学习过程中不是光增加了新的知识,这个过程本身让大脑产生了很大变化。



基于这个最基本的认识,这个领域的研究人员就开始研究一系列问题:比如,学习过程中大脑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不同的人是不是学习方式不同?不同年龄的孩子是不是学习方式不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才能满足不同人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个演变过程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从对“内容”的研究转向了对“人”的研究。


这个转变背后的助力是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育提出的挑战。过去的人采用过去的教育模式培养没有问题,现在和未来的人用过去的教育模式培养可能就会找不到工作,这个挑战对于教育来说是巨大的,因为教育实践改变的速度没有市场那么快,它受到的制约条件相当多,不是说教育者们不懂这些理念,而是落地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个性化教学投入的教育成本是一方面,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其实也是阻力。



传统的教育方法由于关注的是内容,不是人,除了不能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之外,导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厌学。而且现在厌学的孩子好像也和上个世纪的孩子不一样了,我们在上个世纪即使厌学,为了生存似乎也能咬牙坚持,而这个世纪的很多孩子生存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压力了,厌学导致的直接结果有可能就是干脆不学习,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以后也永远都用不到的知识。根据一个对美国公立学校学生的调研,在学校的高中生,90%以上都是无聊、疲惫、压抑的状态,我估计这个现象在中国差不了太多。


从教育理论的变迁过程,你应该能理解,为什么在传统应试教育里,厌学几乎是必然的。那么学校系统里没有解决的问题,家里怎么解决?


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些时候:孩子不停地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停地重复一个游戏或一个动作,孩子坚持不懈地挑战一个对他来说很难的任务?我相信这样的时刻一定不少,因为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内驱力。每个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不一样、学习的方式不一样,但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学习内驱力。传统教育方法由于要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时间所以基本没法考虑每个孩子的学习内驱力问题,因此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会因为以下这三个原因被抹杀了

第一,学习的内容他不感兴趣;

第二,学习的内容超过了他的能力范围;

第三,教学的方法他不能适应。

面对抹杀孩子学习内驱力的三个原因,家长的应对策略有哪些?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


策略一:一定要找到和利用孩子自己的兴趣。


在儿童博物馆里,我会经常看到要拉着孩子讲解一些教育内容的家长,因为我们对于学习的理解还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所以如果学习本身没有内容,基本上作为家长就已经接受不了了,觉得来博物馆必须要学会一点什么,否则就是浪费了时间,从家长的这种思维方式里其实我可以推演出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会是什么样的。


首先,家长想让孩子学习的内容不一定是孩子想学习的内容,即使这个内容再有用,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学习就是被动的。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大多数时候学校是不太可能去顾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的,如果在家里,孩子的时间还是被各种补课和培训安排满了,没有机会去充分找到和挖掘自己的兴趣,孩子除了厌学基本没什么选择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着狂热兴趣的时候,学习内驱力是最强的,你不用做任何强迫,他都会拼命学习直到搞明白为止。让孩子拥有独立进行高质量游戏的时间非常非常重要。作为父母,给孩子这个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去观察他自主的选择,你一定会发现他感兴趣的是什么,只要你发现了孩子在某一段时间对某一个事情非常有兴趣,那就充分利用这个兴趣。从这个点出发,你想让他学的内容都能融入进去,这个过程需要你拥有跨学科学习的开阔思路,千万不要觉得学习必须是割裂的。


比如孩子对篮球感兴趣,利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比分变化可以进行数学学习;如果以篮球为主题来写小说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写作等来学习各种语言;研究各种篮球比赛的赛程设计其实是很好的逻辑思维锻炼;如果再研究篮球的制作工艺、材料等又成了很好的科学课题;读一读篮球明星的个人成长故事还是非常好的励志教育;让孩子在纸上定制设计自己的篮球或球服还可以有艺术表达的机会;和孩子一起研究篮球的发展史以及规则的演变过程更是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



中国有句古话叫“学海无涯苦做舟”,我一直都觉得以前的老师对这句话有误解,因为这句话总是用于鼓励孩子们咬牙坚持去学一些他们根本不想学也没有用的东西,于是学习和吃苦联系到了一起,是非常烦人的。这句话没有说错,错在应用它的人,任何人想要在任何一个领域达到精湛的境界,一定要下比其他人都要大得多的功夫,都需要吃苦,这谁都知道,但是,如果这本身是你的追求,你的梦想,这个苦你会心甘情愿地去吃,别人看起来很苦,你自己可能都感觉不到,过程之中是乐趣和成就感。所以我们要抓住一切孩子愿意主动去吃苦的机会,让学习在那些时刻发生。


你可能会说,孩子是对一些东西感兴趣,也愿意吃苦去学,可是这些跟学校要求的东西完全没关系怎么办?学校的学习任务总是要完成的吧,不然考不好试未来的路堵住了,爱好什么也没用呀。这个逻辑非常有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如果你讲给孩子听,他也一定能听懂,这时候他学习一些他不得不学的东西的内驱力就有了。


策略二:和孩子一起去设计他的人生,给学习赋予意义。




当你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的时候,你是在帮助他按照他的想法来规划和设计他的人生,在任何一个阶段,当他有了一个兴趣、一个梦想或一个榜样,和他一起分析,怎么样才能实现他的想法,路径是什么。在这个前提条件下,他现在做的所有事情就有了具体的意义。他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考试,这些事情只是在他实现自己梦想路上的必经之路。


过程中千万不要打击孩子,先说下一大堆“别幻想了!”“看看,条件这么高,你根本就不可能!”这类的话从父母嘴里说出来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梦想是否合理、到底能不能做到,时间长了,孩子自己能够盘算清楚,你要做的就是和他一起分析路径,哪怕他在做了一些尝试之后发现了一个事实,原来自己怎么做都是不可能做到的,然后放弃了,你也没有必要冷嘲热讽,放弃一个梦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他放下了一个一定会找到另外一个,最终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这个追求的过程本身其实是更重要的,因为在他追求的那段时间里,他有梦想,他有行动,这种内驱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转化成很多能量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我相信你能够找到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也能相应找到在这个领域未来他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实世界中,哪些人可以成为他的榜样,要想成为那样的人,他需要做什么事情。让学习和现实世界联系在一起,给学习赋予意义非常非常重要。


策略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你只做一个支持者。


 


如果孩子也有自己的兴趣、也知道要学习学校的功课,可是就是学不会怎么办?这里我要提到第三个策略。作为父母,孩子小的时候,通过孩子自主参与的高质量游戏可以进行各种内容的学习,而通过这些高质量游戏,孩子已经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孩子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会轻松很多。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某一门功课上确实遇到困难了怎么办?如果你已经解决了学习内驱力的问题,那么这时候学好这门课就是孩子自己的需求,作为家长,用对他适宜的方法来帮助他学习或者找到适合他的课外辅导老师,对他都是有益的。


这里强调的重点是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千万不要觉得让孩子学习好是你的任务,如果你总是说“去给我写作业”,“你怎么给我考成这样?”孩子会一直觉得学习这事儿跟他自己没关系,都是父母的要求,这种被动状态下想让孩子学习好也会很困难。


策略四:让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当你自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想要去学习的时候,你的孩子会受到你的影响。你每天安排自己时间的方式、你的兴趣爱好、你与别人谈话的内容、说话的方式、你关心的事情、你处理问题的方式等等,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大多数时候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示范。


孩子就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有机会遇到更好的自己。因为通常作为父母,你对孩子都会有所期待和要求,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习惯、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时候,你一定要先反观自己,你自己是不是那样的人?你做到了没有?如果自己没有做到,那就先让自己做到,即使自己已经做到了,也不能命令孩子必须像你一样,他在和你每天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你的影响。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以观察者、支持者和设计者的身份出现,孩子最终要过的是他们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学习如何做好这几个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有一个绘本《生命之树》写的是关于达尔文的故事。相信这个绘本故事能够给每一个家长一些启发。


达尔文的爸爸是一个很传统的父亲,希望达尔文长大之后能找到一个稳定挣钱的职业、买房、结婚、生孩子,在达尔文小的时候把他的教育和未来的职业方向都安排好了。爸爸让他去上医学院将来当医生,可是他根本不感兴趣,一看见做手术就受不了想逃走,爸爸看没办法又安排他去上基督学院将来好去当牧师,他更是觉得无聊,他自己的兴趣一直都是骑马、打猎、采集标本。达尔文的爸爸对他很不满意,觉得他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孩子,每天就知道浪费时间。你一定可以体会到他爸爸那时的心情,换做是你,你也会这么认为。


有一天,达尔文突然有一个机会可以参加一个为期五年的环球航海项目,他毅然决然地要去参加。他的爸爸当然不同意,给他写了很严肃的信,认为他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是在浪费生命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他未来的牧师职业会因为此行受到很大影响,将来生活也不会那么稳定。还好,尽管达尔文的爸爸很传统,达尔文最终说服了爸爸参加了这个为期五年的环球航海项目,这个项目带给达尔文的改变以及后来的事你应该都知道了。


父母如果没有了解孩子的兴趣,或者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只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给孩子安排学习内容,首先阻力就会很大,其次还会让孩子失去了本可能深入学习的内容在这一点上,很多父母都跟达尔文的爸爸一样是吃了很多苦头的,辛辛苦苦安排这那,结果孩子完全忽略了你的一片好心。因此从小关注和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终身学习的前提。


其实每一个父母的思维方式都会跟达尔文的爸爸差不多,我们帮助孩子做的选择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先前经验为他们做的最好的安排,我们很难有勇气去挑战自己的认知去想象其他的可能性,因为这些可能性就不在我们的想象空间内。想想看,即使放到今天,让哪个父母同意自己的孩子在一个船上漂5年啥也不干也是个挺困难的事。因此上一代人通常都会限制下一代的思想,因为这是最安全的生存法则。


限制下一代的思想,这种生存法则放在过去的确可能更安全,放到现在就不一定了,时代变化了,思想被禁锢的人未来都有可能会被机器取代,作为家长要思考的是花钱花时间培养一个将来会被机器取代的人是不是还是一个更安全的生存法则。达尔文是幸运的,因为他挣脱了父亲给他的限制成为了他自己,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那么幸运,也不是每一个追求自己的梦想的孩子都能达到达尔文那样的高度,但是我相信,每一个追求梦想的孩子都能够达到他自己的人生所能企及的最高点




本年度第六场讲座:6月15日晚上9:30《让孩子深度学习的三大秘笈》。


如何将儿童博物馆的核心教育理念应用于家庭,轻松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后,你会发现处处都是学习契机,孩子的深度思考和学习其实随时都可以发生。


报名本场讲座有一个特别福利,所有报名本次讲座的朋友都有机会获赠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编印的高质量家庭游戏《把100个探索游戏带回家》,从此打开家庭高质量游戏的思路,获取的方法在讲座结束时会公布。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报名本期讲座 


【声明】文章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父母训 是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先行者为父母搭建的学习平台,帮助您深度了解高质量游戏学习价值,学会设计游戏引导支持孩子成长,获取全球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重构自我思维框架重置孩子起跑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