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前复习扼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格物 · 解读儿童博物馆
致知 · 理解游戏的价值
善思 · 重构父母的思维
笃行 · 践行高质量陪伴
╙成就孩子 超越自己 从关注父母训开始╖
记忆中,期末考试前伴随的就是无数试卷,一遍一遍地做,对于我这种先天不擅长记忆的人来说,文科考试前一晚的突击记忆就成了这一学期“学习”最有成效的时刻,通常第二天考完试之后,记忆就自动清空了,似乎什么都没留下。那时的我没有质疑的能力,也没有反抗的想法,既然这是此时此刻必须要做的事情,不去问该不该做,也不去想是不是合理。
那时,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
接受了“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孩子和我小时候的思维方式确实有了很大区别,期末语文考试之前,每天一篇复习试卷引起了孩子极大的不满—
“妈妈,为什么考试前一定要做复习试卷?”
“为了巩固你这一学期学的知识。”
“平常就一直在学习,为什么非要考试前做复习卷子?”
“做卷子是为了帮助你复习,之前学的可能现在忘了,复习之后考试能考好。”
“可是,考试考好了有什么用呢?这种复习会让我非常讨厌语文,恨不得考完就把这些都忘掉……”
这句话在随后的几天里一直回荡在我耳边,我想起了自己当年那些考前痛苦的夜晚,想起了那些已经完全不记得了的科目,考试考好了的确对那些所谓的知识本身没有任何用处,我也是迫不及待地把它们遗忘。
我们这一代中的很多人,跟随考试教育的指挥棒,学了很多自己也不想学但不得不学的知识,花了大量时间在完成一件人生大事—高考,办这件大事的时候,我们要做到忘记自己内心的需求,通过考试去证明自己比别人更强,只有证明了自己比别人更强,我们才有机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人生角逐。这个逻辑很现实、很血腥,所以接受了考试教育的这一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真正的喜好、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考试中的胜出者也似乎没有理由去抨击考试教育带给自己的内伤,因为总会有个声音对自己说:“如果不是因为考试的筛选机制,你哪能有今天?”
在这种角逐中时间久了,不管是赢家还是输家,其实每个人都很盲目。国外大学在录取中国学生的时候很小心谨慎,因为招生官总是很怀疑中国学生不是真的想学这个专业,其实,很多中国学生是真心不知道自己想学的是什么专业,因为在很多学生眼中只有胜出和录取的概念,没有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概念。这是教育的悲剧也是每个人的悲剧。
听到孩子质疑系统本身的合理性,突然很欣慰,因为他拥有我曾经不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这个能力是这个时代所必须的。
而我,作为20世纪教育系统的受益者和受害者,想跟孩子说:
如果考前复习让你学会了痛恨中文,我宁愿你放弃复习,因为相比较考试成绩,我更在乎你是不是能够持续学习中文,并且体会中文之美。
考试或许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考试永远都不应该是学习的目的,知道自己要学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对你来说更重要。
系统不一定是合理的,你对系统的质疑也不一定能改变系统,如何在不合理的系统中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路径需要智慧和勇气。
文章结束,分享一段孩子与另外一个小朋友关于作业的对话。
“如果上课都已经学好了,为什么非要布置作业呢?”
“布置作业是为了让你记住上课学的东西呀!”
“上课都记住了为什么还非要做这些作业呢?”
“我妈妈说了,如果不做作业,以后就会很穷的。”
“不做作业跟“穷”有什么关系?”
“如果不做作业,你学习就学不好呀,学习学不好,你将来就不好找工作呀,如果找不到工作,你不就没钱了吗?”
“可是不做作业并不意味着我没学好呀?”
“做作业可以让你学的更好呀!”
“我本来学的挺好,可是做作业让我更讨厌学习了呀!”
……
来自孩子的反问,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去思考。
2017 未来人才父母必修课
最近抽空对下半年的讲座做了一个规划,这样可以把全世界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整理好打包给你,让你的儿童教育理念可以和世界同步。
【声明】文章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 父母训 ╖是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的先行者为父母搭建的学习平台,帮助您深度了解高质量游戏学习价值,学会设计游戏引导支持孩子成长,获取全球儿童博物馆教育资源,重构自我思维框架重置孩子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