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街,弄堂游
初三上午在人山人海的豫园里寻觅了很多故事后,转场至附近的“上海老街,弄堂游”。北京有“胡同游”一说,上海没有胡同只有弄堂,所以就在这老城厢的弄堂里,边走,边看,边拍。
温故知新,还记得上次说过的豫园里的人山人海吧。其实不只是我,很多人也都想记录下难得一见的场面,眼前这个小美女就是其中的一个。
话说现在的单反除了功能之外,也很注重时尚的设计,这款白色的PENTAX就不错,尤其是那个白色的遮光罩很漂亮。btw,美女的手机壳也很不错。总之,能玩单反的妹纸都是很有气质的。
闹中取静,找了条人少的“侯家路”,路旁一对夫妇正在锁门,大包小包一看就是出去拜年。
继去年春节之后今年魔都的春节再次实现了外环线内烟花炮竹的零燃放,能有如此成就与市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监督是密不可分。比起下面一条横幅上面那条不是很显眼,但是内容很耐人寻味。
格子衬衣领口系紧,皮夹克敞怀,礼帽戴得端端正正,上海叔叔腔调十足。
大冷天,看着就暖和,就是这卫生状况......
侯家路与方浜中路的路口,一辆警车前,四个武警,中间一个女警官,临时交通管制中。
穿过牌坊,从河南南路拍个正面照。
接下来,我们沿着方浜中路从西向东扫街,盲拍模式开启。
这个歪果仁的阁阁帽挺抢镜的。
这棉衣不错,花哨。
精神吧,南方的帅锅美女大冬天就穿这么少!
刚才的女警官换成了男警官,别说,现在的警官们颜值都挺高。
兔子灯。
快了,没两天就是元宵节了。
旁边这家的灯笼更多,更红火。
别看就是只大公鸡,还是充气的,但是设计也算“萌”,至少比趴着的兔子强多了。
一个小马扎就能做起小生意。
两个塑料凳,两辆自行车,就是大买卖了。
等等,哪里有些不对劲吧......
一家五口,老爸领着大儿子,昂首阔步在前。
老妈领着女儿,推着小儿子,紧随其后。
这老爷子的装束和天津的大爷没啥两样儿。
路过旧校场路,豫园方向依旧人山人海。
方浜中路两侧停满了警车和消防车。
这个口子只出不进。
城隍庙里也是人的海洋。
老城隍庙戏台前,一辆摩拜单车横放路中,哪里也有点不对劲......
头戴皇冠,脚踩板凳,手摇鼓,嘴里喊,都这么卖力气了,生意想不好都不成。
四牌楼。
科普下。
继续科普。
四牌楼路过了方浜中路就改叫丹凤路了。
以前没有空调的时候,棉袄,棉裤是上海人越冬的标配,现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还是有很多上海人习惯了冬天要穿棉袄棉裤,而且穿成这样就出门的也是家常便饭。
老城里当街晾晒衣服,被褥,是再平常不过的了。
临街的底楼,改个裤脚,做个小生意也是再普通不过了。btw,这个摊子还兼卖糖堆儿,有看到吗?!
密如蛛网的电线当头横过,这个看了还是有点让人心惊的。
终于看到一家有点年味儿的装饰了。
随处可见的横幅,不时提醒着路人和住户。
这个还第一次看到。
看的啥,租房信息。
来,看看清楚,什么叫魔都!
别看就是买个小菜,上海爷叔的腔调一点都不含糊。
啥叫“防人之心不可无”,看看这小小的水龙头就知道了。
摩拜直接就停在楼下!?呵呵,别的车子也是要停在楼下的。
梧桐路口,又看到一位穿着棉衣出行的大叔。
梧桐路的街景与丹凤路都大同小异。
在老城厢还有很多没有抽水马桶的老房子,盼拆迁,盼房改也是大家多年的愿望。
晾个被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晾衣服,竹竿的用处还有很多。
街门没关,进去瞅瞅。
楼道很狭窄,这房门就更别提了。
楼梯很干净,就是这高度,这坡度,.......
这就是厨房了吧,却没见灶具,也可能在屋里吧。
窗外的风景。
原路返回至方浜中路。
“老街食品”的匾额之下,店堂深处的“五香豆”三个字非常醒目。
敬老弄。
天晴了,对面高楼折射的阳光很刺眼。
这就是“上海老街”的东口了。
走到中华路上,回头一望,上海老街其实就是条普通的街道,我看到了今天的他,明天的他又将会如何呢?
END
答疑解惑
之前说过的老城隍庙戏台前的那辆摩拜单车原来真的是个“路障”,没想到摩拜单车的出现给魔都带来了这么多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