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更新实践展,侧记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科普小贴士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即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徐汇区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的,“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更新实践展”在传承百年的历史建筑——徐汇大修道院旧址举行。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是上海现存最完整,以花园洋房为主要特色的风貌区。其大部分位于徐汇区,占地4.3平方公里,呈现了上海西南独特的现代城市格局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
韩正书记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散步,城市始终有温度”的全球城市建设愿景,要求严格保护好历史建筑,以呈现更富魅力的人文之城。建筑是活着的历史,也是可以触摸的时代记忆。
衡复风貌区内各具风格的历史建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充盈着不同的建筑智慧,也承载着一代代居住在其中,使用在其中的人的记忆。建筑和人的关系是不可割裂的,在徐汇区践行“整体保护,文雅利用”的保护之路,也在不停探索这个街区的宜居性。
本次“徐汇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更新实践展”以“我们的衡复风貌区”为主题,以“保护更新,民生改善,活化遗产”为宗旨,关注遗产与遗产使用者的关系,聚焦民生,多方协同,整合资源,创新方法,探讨社会可持续地遗产保护更新途经。
通过试点需求导向的居住类历史建筑修缮模式,探索多方协理的遗产教育推广路径,挖掘商旅结合的遗产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可能性等方式,让衡复风貌区有“暖洋洋”而不是“冷冰冰”的温度,让生活工作在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建筑的美感和人性的关怀。
展览上还展示了一些在衡复风貌区里拍摄的照片。
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的很多建筑也时不时在播放的纪录片中出现。
当然经常去“扫街”的武康路更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来的这几块展板通过徐家汇大修道院的修缮过程向人们介绍了徐汇区是如何拯救历史建筑并让他重新焕发青春的。
这几天一直给大家介绍到的“阅读名人故居”活动就是在徐家汇大修道院中的汇展示厅里举行的。其实在修缮前的礼堂空间就像上图左侧展板下方两幅照片中显示的那样已被插层,原有的空间特征已经完全消失。能够恢复为如今气势恢宏富丽堂皇的大礼堂,修缮过程中确实是花了不少力气的。
在修缮过程中大修道院曾经消失的巴洛克山花得以修复,同时隐藏在瓷砖地坪下的马赛克,暗藏与墙体后的木栏杆,白色涂料掩盖的奠基碑,这些被遗忘的细节也在施工中不断被发现,遗忘的记忆得以传承。
※科普小贴士
山花,在西方古典建筑中指檐部上面的三角形山墙,是立面构图的重点部位。
徐汇区里的历史建筑很多,但它们的建筑时间不同,建筑工艺不同,给修缮工作带来了诸多课题。在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施工方经过缜密调查,细致设计,精心施工尽可能的还原建筑的原貌并让更多的历史建筑获得新生。
本次展览中还运用了VR和AR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更深切地感受到修缮后的历史建筑的崭新面貌。
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个上午在徐汇大修道院里近3个小时的听讲参观,前后共整理出了六篇公众号。这几天恰巧出差在外,每晚编辑公众号文章的时候仿佛有种穿越的感觉。过几天等不忙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宋庆龄故居,巴金故居,柯灵故居,张乐平故居的顺序好好再阅读一下这些名人故居,相信下次参观时的感受肯定会大不同。
去年给新民印象的投稿中衡复风貌区的素材有很多,今天特别整理了下有兴趣的话欢迎大家欣赏并指正。
END
2016年投稿“新民印象”中衡复风貌区相关链接
往期公众号中徐家汇周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