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大型评论集《评论四川》经典文章连载(八十八)——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发展与当下表达

2017-09-11 杜建华 评论四川

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发展与当下表达

——兼谈现代大型红色谍战川剧《黎明十二桥》

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是在数以千计的川剧剧目中极富特色、极有历史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现代戏中一个独具原创意义的剧目类别。本文所指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是特指以表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为内容的川剧剧目。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周年,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认真清理一下川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产生、发展的状况,以及长期以来所产生的社会的、艺术的影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1

本土资源与原创剧目


四川是一个拥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的大省。四川籍早期革命家杨暗公、吴玉章等1924年1月在四川从事建党工作,秘密筹建中国青年共产党。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在大巴山地区建立了有600万人口、面积为4万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10余万巴山儿女参加了红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武装革命斗争。1935年,长征的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懋功,红军长征中最艰苦的过草地、爬雪山都是在四川境内经历的,留下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动人事迹。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建立的中共中央办事处领导着大后方的革命斗争,包括地下党的工作和华蓥山游击队的武装斗争。这些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为川剧剧目创作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由此而产生了众多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据粗略统计,大幕戏的数量应该在100出以上。

从川剧的情况来看,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最早出现于川陕苏区时期,据1992年出版的《川剧志》记载,1933年川陕苏维埃政府的省委新剧团和蓝衫剧团演出过《母女放牛》《送郎参军》《恶差人》等自编自演的新戏。1935年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在江油演出过《枪决刘湘》《活捉邓猴子》《田冬瓜开院房》等剧目。这在中国戏曲200多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具有开启先河之重要意义。其中一些剧目堪称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早期作品,其开创性的地位不容忽视和替代。

纵观川剧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可以看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创作时间跨度较长,从1933年的川陕苏区时期到21世纪,从未间断过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创作,尤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剧目的数量最多;二是题材广泛,从农村到城市,从红军、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到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还有众多四川籍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人生事迹的传记性展现,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四川境内发生的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战斗事迹都有涉猎,并留下了一些优秀代表剧目。其中有《江姐》《许云峰》《巴河渡口》《两个女红军》《红军魂》《丁佑君》等影响较大的剧目;三是成功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江姐、许云峰、杨暗公、杨汉秀等,至今存活在川剧舞台上。四是大多数剧目是原创作品,表现了川剧作家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浓烈的乡土情结,对本土观众感觉到亲和力,并产生自豪感。

2

红色题材与谍战川剧


新中国建立60年了,如何让观众对川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保有持久的新鲜感和接受度,这是对21世纪川剧作家创造力的严峻考验和挑战。2012年2月,由成都市川剧院青年编剧张勇创作并由本院优秀青年演员王超、王玉梅担纲演出的《黎明十二桥》,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川剧同类题材剧目中最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作品。该剧在剧名前突出地加上了“现代大型红色谍战川剧”的广告语,如此高调宣称“红色谍战”,显然其思维方式受到了近年来广为流行的电视剧谍战片的影响,但在川剧舞台上,谍战剧的出现尚属首次。该剧以1949年12月川军起义为历史背景,联系到在黎明前夕被集体杀害于成都十二桥的30余名革命烈士的历史事件,遵循大事有依据、小事作虚拟的创作原则,结构了一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红色历史题材剧目。

成都解放前夕,隐藏在川军二十四军司令部的中校参谋、中共党员肖飞受命对二十四军军长潘文龙进行策反,他假称结婚到城外与党组织联系,不料其未婚妻巧云因家中发生意外事件前来投靠,加之叛徒出卖,其行动受到保密局监督、查询,被肖飞巧妙遮掩过关。情况紧急,肖飞主动向潘军长亮明了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对潘晓以大义,潘决定率部起义。巧云得知未婚夫的真实身份后,在军统局的严密监视下,毅然代替肖飞到十二桥与地下党联络员接头,巧妙地将投诚起义的情报送出。解放军逼近成都,二十四军起义成功,肖飞、巧云却遭逮捕,于黎明前在十二桥英勇就义。

描写地下党的战斗生活或者是表现国民党投诚起义内容的剧目,在川剧中都不是第一次,早年的川剧现代戏《江姐》《许云峰》《走向光明》等都是这类题材中比较成功的剧目。《黎明十二桥》在题材选择和表现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思维模式,正面描写潜伏于敌营中的共产党人,在特殊时期危机四伏的险恶环境中坚守信念、机智勇敢、慷慨赴死的战斗生活,在充溢着崇高感的行动中,又不乏冒险精神和智慧趣味,精彩惊险,扣人心弦,调动了现代观众参与戏剧审美的智慧,是一部值得向朋友们推荐观赏的创新作品。

作为首部川剧红色谍战剧,尽管其还有多处明显不足和遗憾之处,比如,女主角的身份定位问题,个别场次矛盾纠葛以及一些细节处理的合理性问题,但该剧在题材把握、故事结构、情节设置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和原创价值,突破了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剧目的传统思维定式,演出的剧场效果已经证实了观众对此剧的认同和欢迎。应该承认,《黎明十二桥》实现了对川剧同类题材剧目在表现方式上的成功超越,其首创意义值得充分肯定,同时,再次证明了古老川剧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川剧界同仁与时俱进的创造力。

3

红色题材与普世价值


作为一个特殊的戏剧题材类别,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出现和发展,是伴随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在21世纪戏曲艺术百花齐放、现代戏曲日趋成熟的今天,当我们回溯近一个世纪以来川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发展进程时,无论对其历史价值还是现代意义、成功经验还是历史局限,都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借鉴。

顾名思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是一种政治功利目的十分明确的剧目类别,主要是以表现、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反侵略,争取民族自由解放革命斗争的历史事件、人物为主要内容。这类剧目从创作到演出都有十分明确的目标指向,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是这类剧目的首要任务,在政治与艺术的天枰上,政治的砝码始终压倒其他。但是,艺术与政治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同属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与艺术,在其学科概念的内涵外延中,二者都有重叠交叉之处,这就从理论上提供了政治与艺术互为补充的可能。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是其成功的关键。比如,在“文革”中被封为样板戏的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在“文革”结束后曾受到多方面的批评,但在二三十年后,笔者却意外的听到两位海外华人对样板戏的评价,引发了笔者对红色历史题材剧目价值的重新思考。一位新加坡艺术家告诉我:大陆京剧团在新加坡演出样板戏很受观众的欢迎,我好奇地问其为什么?他说因为这些剧目的主人公都是有理想、有信仰、敢于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所以受观众欢迎。另一位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华人学者,在观看了成都市京剧团演出的样板戏、折子戏后对笔者说:样板戏很好看。除了对演员演唱艺术水平的肯定之外,她从这些前所未见的艺术形象上感受到了人格力量的魅力。也许,他们的客观感受正是优秀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核心价值所在。这种具有普世意义的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献牺牲的英雄形象,能给人以感召和启示,能促使人们对人生价值和行为目的进行更有意义的思考和选择。尤其是在金钱物欲弥漫的社会中,这种艺术形象更为观众所期待和景仰。

4

历史题材与当下表达


川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创作演出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约可以分为3个阶段:其一是川陕苏区的革命战争时期,那时的创作演出的川剧剧目多数是以宣传群众、鼓舞士气为目的,故事情节简单,人物性格也比较单一,具有质朴、简单、是非明朗、一目了然的特点,与川陕苏区时期革命斗争敌我双方阵营分明的状态相适应,具有明显的政治宣传和普及教育民众的作用。其二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川剧舞台上出现了许多关于红军、游击队题材的剧目,如《巴山游击队》《掩护》《巴山妹》《两个女红军》等,这些剧目多习惯于结构故事、叙述过程,偏重于写实,以表现红军、游击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生活为主,擅长于群体形象的描绘,但角色形象往往是共性大于个性。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些剧目有《江姐》《许云峰》等,这些剧目因为有小说《红岩》的良好基础,在改编为川剧时着力于人物情感的描述,注重以人物行为、命运的展开为线索来结构故事,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尤其是《江姐》一剧,在渲染人物的情感波澜、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方面有所超越,是这一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剧目中的优秀作品。同时,在创作方式和编剧技巧手法上也有新的突破。这些新剧目、新人物、新形式的出现,为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文艺思想上的大解放,“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已不再是束缚剧作家思想的紧箍咒,这一时期创作演出的《杨汉秀》《杨暗公》《星陨长空》(李硕勋烈士故事)《红军妹》《巴山作证》《手镯情》等剧目,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虽然在写作上仍然面临着生活与艺术、历史与现实、时尚与传统的尺度把握的困扰,但是在选择生活素材、结构戏剧故事、美化舞台呈现、表现高尚情操等方面皆有新的思考和表达,能够产生感染高尚情操、颂扬奉献精神、鼓舞人生斗志、追求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共产党建党70周年之际,各地川剧表演团体再次创作或者加工恢复上演了一批本土题材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不背离角色原型的前提下,写人写情,成为剧作家的自觉追求。如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演出的《杨汉秀》于2011年再次进行重大修改,减少了原作的头绪,增加了杨汉秀在知道自己即将被捕入狱,深夜与幼子生离死别的一场戏,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和个性,在人物刻画和艺术表达方式上皆有长足进步。而《黎明十二桥》的推出,则预示出川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创作的话语表达方式上,已进入了与主流艺术同步发展的阶段。该剧在故事结构、剧情推进、悬念设置、技巧运用等方面较之同类题材剧目皆有新的突破。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借鉴了谍战电视连续剧的写作方式,在2个小时的8场舞台戏中,几乎每一场戏都成功地设置了悬念和看点,使剧情的推进悬念迭起,精彩纷呈,突破了传统戏曲“起承转合”的编剧模式。作者刻意将红色题材、传统艺术与时尚的谍战元素融入一剧之中,形成了一种新颖的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当下表达方式,受到了观众由衷的欢迎,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如何将川剧艺术发扬光大,让川剧在我省文艺大发展大繁荣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将更多地时尚元素和当下表达方式融入川剧的创作演出之中,是一项有待于川剧界同仁深入探索实践的重要任务。

本文首刊于《四川戏剧》,2012年11月

作者介绍:

杜建华:四川省文化厅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理事。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