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大型评论集《评论四川》经典文章连载(九十二)——相书与谐剧的成功嫁接
七
由我创作并参与辅导,四川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涂太中的徒弟郭仕军、刘晓凡表演的四川相书剧《姐夫的烦恼》作为四川唯一入选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的曲艺节目,荣获由文化部主办、在湖北举行的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并在决赛现场被央视文艺部编导发现并推荐,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周末喜相逢》栏目录制。其新颖独特的表演,一路受到广大观众及专家的好评和喜爱。
取得这一系列的荣誉是我之前没有料到的,我在创作的时候更关注的是形式和内容如何创新以及能否贴近和打动观众。创新是件很艰苦的事,我们既要顶住老艺人们怀疑的眼光和压力,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又要通过平时的排练不断磨合和探索创新途径。值得欣慰的是,每当我们在成都苏坡乡的农家乐或演员刘晓凡家临街的商铺中排练时,围观的老老少少的乡亲们都是从头到尾欢笑着,自发地给我们鼓掌,这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底气。后来在广州佛山参加“群星奖”复赛和在湖北荆门参加决赛时,剧场反响热烈,笑声掌声不断。连外地参赛演员和剧场工作人员都跑来观看,将舞台两边围了里外三层。带队参加了复赛和决赛的重庆评书艺术家曾令弟两次观看了这个节目后对我说:“复赛的时候,我坐在第一排,手都拍红了,不停叫好!”在佛山比赛时,需要观众评选当场最喜爱的节目,几乎所有人都选了这个节目。作为一个群文节目,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真是既艰辛又可喜。
这次创作,首次将四川曲艺的两种样式———谐剧和相书,进行了一次艺术的有机融合。《姐夫的烦恼》描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发生在西部某小山村的一件有趣小事:姐夫的老婆“豆花”在表妹“菜花”的“煽动”下,进城去学洗脚和按摩技术,想回乡建一个老年医疗保健中心。姐夫因误解而想不通,闹上门来。表妹夫为了化解误会,一个人在屋里用口技模拟各种声音和人物说话,劝服了姐夫。全剧诙谐幽默,耐人回味,并表达出现代农村人希望返乡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心声。
四川谐剧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艺术。一人上台,满台生辉。表演和道具上虚实结合。四川相书又叫四川口技、隔壁戏、笼笼戏。相书的前身是发源于宋代的口技,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宋代瓦肆中的口技表演。至明末清初已发展成熟,并有了“相书”这一提法,《清稗类钞》记载:“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传统表演为一个演员在一个高约5尺、宽约2尺见方的布帐中,运用口技和嗓音摹拟各种音响和多个人物的声音,借助简单的道具,表现一段有趣的故事。观众看不见演员的动作、表情,只能通过听觉,根据演员在布帐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去想象故事发生的场景和人物等,获得艺术的享受。四川相书剧《姐夫的烦恼》保留了传统相书的独特魅力,正如《中国文化报》记者的评论:“四川相书《姐夫的烦恼》,只有几件简单的道具,全凭演员一张嘴,模拟各种声音和人物对话,尽展‘口技’绝活,诙谐幽默,令观众开心而笑。”①
《姐夫的烦恼》在将四川相书与谐剧的表演融合时,将传统相书的布帐改成一个有门有窗的川西农家院落,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从内容到形式上尽量巧妙贴切地融汇四川相书和谐剧的表演特色,对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作出了一次积极尝试。
在该剧中,谐剧与相书两种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明相”与“暗相”对比的虚实结合的加倍的喜剧效果。谐剧演员的“明相”表演,丰富了四川相书的传统“暗相”表演,而“暗相”的相书和大量传统与现代口技的运用(剧中巧妙地根据剧情融入了鸟叫、狗叫、男声、女声、人物打斗声、婴儿哭声和笑声、冲锋号、飞机轰鸣声、枪声、乐器埙、小号等各种口技),又为谐剧的表演营造出一个更为丰富生动的场景和氛围。两者相互补充、相互烘托,又相得益彰。
同时,相书演员也根据剧情需要时明时暗,灵活表现。谐剧与相书两种表现方式截然不同的四川曲艺样式,在剧中相互碰撞出奇异的艺术火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古老的四川相书与年轻的四川谐剧的成功嫁接,使这两门已日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地方曲艺艺术再一次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在创作中,我还根据演员的特长设计了一些独特而动人的情节,比如根据演员会用口技模仿埙和小号等乐器声,就在剧中安排了两个类似诗配乐的片段。一个是当姐夫反过来劝妹夫两口子不要离婚时,他对屋内哭泣着的“菜花”说:“菜花啊菜花,一日夫妻百日恩,你们离啥子婚嘛!你还记得到不,当年我和妹夫一起出去打工的时候,你们两姐妹在寒风中送我们一程又一程,那个情景我终生难忘啊!”说到“当年”时,妹夫推开窗户,用口技摹拟埙的声音,吹奏出一曲《女儿情》,婉约动情的旋律使这段回忆听起来更加动人。在湖北荆门的曲艺决赛中,当埙的声音一响起,妹夫从窗口刚一露出脸来,剧场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观众为演员的精湛口技鼓掌,也为这个动人情景鼓掌。
另一个情节片段是在结尾时,妹夫以“菜花”的口气劝姐夫说:“姐夫,你还记得吗,你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耽误了治疗,小病拖成了大病,结果,哎……”此时,妹夫又用口技模仿出小号的声音,吹出歌曲《父亲》的旋律,“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姐夫在音乐中受到深深触动,在音乐声中思考着慢慢说:“我们的父母总是无怨无悔地支持我们出去打工,他们对我们没有任何要求,但我这个从山沟沟走出去的娃娃,却很少想过回来关心他们,很少想过为我们劳累了一辈子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随后姐夫醒悟地对远方说:“豆花,我错怪你了,是我不对。”再转身对屋内说:“菜花,我支持你们,我也来给你们打工。”此时,姐夫已彻底想通了。这里的口技音乐为他的思想转变起到了推动渲染作用。而这两段音乐的出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在剧中增加了抒情成分,使剧情更加动人。
作为一个原创的、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的节目,我们在创作和排导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没有借鉴,一切都是全新的摸索和挑战,编导和演员都费了很大劲,还是未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最理想的效果,但从剧场反应来看,我们这种新鲜的尝试也可以说是成功的。
传统艺术经历了曾经的辉煌,记载着前辈艺术家的智慧与创新,反映出他们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继承与发展又需要一些偶然的巧合,假若5年前,我没遇到喜爱和执著追求口技艺术并经人介绍拜师涂太中的农村青年郭仕军,假如后来他没有经涂太中、高蓉蓉两夫妇极力推荐向民间相书艺人鲁国华学习四川相书,也就不会产生这样一种将现代与传统结合创作的新思路。因此说,选择最适合的演员并根据其特长量身打造,并且在内容上与时代同步,才能让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继承与创新,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创作方向,但如何把握处理好两者的尺度,应该是我们积极去思考和探索的,希望四川相书剧《姐夫的烦恼》能给广大创作者一些启发和思考。让我们共勉共进,为群众文化缔造精品力作而努力!
注释:
①《扎根现实贴近生活———群星奖曲艺决赛观察》,《中国文化报》,2007年11月21日。
本文首刊于《四川戏剧》,2010年1月
作者介绍:
涂军娅:四川省文化馆《四川群文》杂志执行副主编、副研究馆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