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美术史》(中册)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艺术院举行
《四川美术史》(中册)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艺术院举行
在中国美术史上,五代两宋时期的四川人开创了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丰碑:一是两个画派,即成都人黄筌创立的“黄筌画派”和盐亭人文同与眉山人苏轼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二是一个绘画巅峰,根据《画继》(1167年成书)所录,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到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的94年间,全国共有219位画家,其中四川知名画家有37人,而江南五省知名画家只有22人,这在四川绘画史上绝无仅有,四川画家之多,画风之盛,美术之繁荣,时为全国之最。
“1000年前,四川美术如此繁荣,1000年后,在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四川美术应当如何振兴?四川艺术如何繁荣?如何夯基固本再展雄风再造文化大省?今天,我们在这里温故知新,与《四川美术史》进行这样一场对话,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巴蜀的过去,巴蜀的当下和巴蜀的未来。”9月20日下午,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在由四川省艺术院(四川省沫若艺术院)、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四川美术史》(中册)学术研讨会”上,对《四川美术史》的编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是四川省社科院重大科研项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撰写。该书内容囊括了四川上自史前时代下至晚清时期的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和建筑等具有视觉审美的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几千来年四川美术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探讨了四川美术各个门类的渊源、不同时代的流变兴衰和各种风格造型艺术的演变。从策划启动至今,已经历时十年。
郑晓幸说到,《四川美术史》一书,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了巴蜀文明基因,演绎了四川美术发展轨迹,展现了大美四川的人文风貌,它的编撰顺应了自十八大以来党从顶层设计的层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潮流,让我们得以更好地回望先人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接住地气,增强底气,灌注生气,对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程在理论工作中提供了一个范例。
“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在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期间,我们正需要这种学术气派,这种学术氛围和这种学术风格。”郑晓幸说。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对《四川美术史》(中册)的内容和编撰工作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对作者唐林以一己之力笔耕不辍历时多年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表达了理解和敬佩,并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建议,为唐林在继续完善和编撰后续内容的工作中提供了积极帮助。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认为,《四川美术史》的编撰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当今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平志英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两者相辅相成,有了文化自觉,才更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有更高的文化自觉,唐林能够在十年之前就产生萌动,并在十年中积极有效予以实施,直到做出这样的成果,令人欣慰,也令人敬佩。”
平志英指出,《四川美术史》的编撰为四川文艺界深入研究地方文化脉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她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艺术家能够积极参与到各文艺领域的学术研究当中,共同整理和完善地方文艺学术理论,为四川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研讨会由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主持,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温思美,贵州雕塑院院长李钢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
来源:四川艺术网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