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大型评论集《评论四川》经典文章连载(一百)——再论巴蜀画派与其代表画家

2017-10-09 王兴国 评论四川

再论巴蜀画派与其代表画家

摘  要:巴蜀画派作为近年四川文艺界重点关注和政府扶持、打造的画派(群体),各方对其概念定位和代表画家的遴选都存在一些偏差。所谓巴蜀画派应当界定为20世纪内以张大千、陈子庄、冯建吾等等为代表的巴蜀籍近现代画家群体,当下学界应及时和深入进行研究。而对四川当代画家群体,则应使用“新巴蜀画派”概念,政府应大力扶持、打造。

关键词:巴蜀画派;新巴蜀画派;代表画家;打造

近几年,“巴蜀画派”一词在四川文艺界叫得颇响。“推广巴蜀画派”“扶持巴蜀画派”“打造巴蜀画派”的口号不断见诸各类媒体。据《四川新闻网》(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2011年11月30日)载:“‘巴蜀画派’四个字频繁见诸于报端始于今年(2011)1月,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应该是巴蜀画派的推广元年。1月4日,四川省文联和四川省艺术创作交流促进会在《华西都市报》上全面启动‘推广巴蜀画派系列报道’,一些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美术书法名家纷纷发表自己对‘巴蜀画派’的建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加快文化建设”一节,也明确提出了“扶持巴蜀画派”的措施。2011年3月18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的巴蜀画派艺术品鉴会上,巴蜀画派第一批代表人物名单公开发布![1]其后,由四川省文联主管、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创办的《巴蜀画派》杂志公开面世,至今已出刊10余期。近两年,有关巴蜀画派名家书画艺术展览和相关介绍、理论探讨文章不断面世,展览推介活动接二连三,“巴蜀画派”在当今四川画坛已然掀起波澜,在社会民众中也开始有一定影响了。那么,“巴蜀画派”究竟是怎样一个画派?由四川省提出“推广”“扶持”乃至“打造”巴蜀画派,其意义何在?“第一批巴蜀画派代表人物”名单在重要媒体公开发布,其依据何在?影响何在?事情虽已过去3年,但于历史来说仍属当下之事,因此,笔者仍参与讨论,希望在“推广巴蜀画派”进程中发表一些浅见。

01

再论巴蜀画派的内涵与外延

任何一事物名称的内涵与外延决定了它的属性特征及定位准确与否,“巴蜀画派”这一名词亦然。

首先,关于巴蜀画派概念定位问题。3年(2009)前,由官方组织的研讨会上,诸多学者都已表达了一些观点,[2]也有学者及相关刊物著文商榷,但是有一点是形成共识的,那就是从其概念定位来说,巴蜀画派不仅是四川省内的一个地域画派,而是当今四川、重庆两个行政地域内,以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为依托,包括川渝两地各民族在内的地域绘画流派的总称。以行政区域而论,众所周知,“巴”是指以重庆为中心的四川盆地东部及东北部山区。从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它包括重庆直辖市所属的主要行政区域(包括原万县地区所属的三峡片区各县区,涪陵地区所属各县市等)以及川东达州、巴中等大巴山区域所属地。而“蜀”则是主要指四川盆地内的平原、丘陵地带(古蜀国即由此延续)。自古以来,巴文化与蜀文化各成体系而又相互影响,互相依托,其文化内涵丰富而源远流长。两地区历史上多次分分合合,分则各显其文化特色,合则一衣带水,相互融通,交流频繁,亲如一家。因此,人们常常把两地的文化合称为一:巴蜀文化。当然,巴蜀画派以其涵盖的地域来说,亦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两地区,这一点是无疑的。

其二,关于巴蜀画派的历史内涵及其代表人物的界定。当今川渝两地众多有影响的学者,如著名美术史论家黄宗贤、巴蜀画派的倡导者兼著名评论家聂勋材等先生都认为,巴蜀画派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如果要追溯其起源,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黄筌、黄居寀父子成为四川知名画家起源的一个标志。黄筌父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传承方式,又影响了宋代以后的一批人。宋代的苏轼与文同,元代以后的扬基、徐贲,清代的张问陶、龚晴皋,以及近代以来的张大千、张善孖、陈子庄、冯建吾、石鲁、蒋兆和、张采芹、冯灌父、伍瘦梅、岑学恭、赵蕴玉、晏济元、李道熙、李琼久等等,他们都是四川(包括重庆)籍的画家。他们中一部分画家或者一直生活、学习、工作在四川,一部分或者后来到域外发展,但都应是巴蜀画家的代表。当然,还有一些补充观点认为:是否还应包括长期在外生活、工作的川渝籍画家以及那些长期学习、创作、生活于川渝两地的外省籍画家呢?因此,关于巴蜀画派的历史界定,大部分人主张应该从五代时期知名画家黄筌算起,则跨度为1000多年的历史。也有人主张,应以当代画家群为主。比如,近两年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及有关人士在媒体呼吁的“打造巴蜀画派”“扶持巴蜀画派”。如果不以当代画家群为主,如何去“打造”“扶持”那些早已过世的古代画家?显然,持“打造(扶持)巴蜀画派”意见者,其所“打造(扶持)”的就是当代画家,这和前一种观点所认为的巴蜀画派源远流长显然相悖。所以,关于画派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定位,学界还应再做梳理!

其三,关于巴蜀画派代表人物确定问题。如前所述,2011年3月8日,在成都金牛宾馆召开的巴蜀画派艺术品鉴会上,“巴蜀画派第一批代表人物”确定并公布名单。这是第一批! 30 43448 30 13234 0 0 3033 0 0:00:14 0:00:04 0:00:10 3033那么是否应有第二批、第三批?如前面学者所述,巴蜀画派的源头若应从五代算起,那么,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四川籍画家黄筌、苏轼、文同、龚晴皋、张大千、陈子庄等等诸多大师应置于何地呢?在“第一批巴蜀画派代表画家”里显然不见上述大师。巴蜀画派的代表人物究竟应从何时算起?是从黄筌、苏轼等人算起呢,还是仅列当前活着的众多“第一批”代表人物?如何才算是巴蜀画派的“代表人物”?根据官方在《华西都市报》公布的“第一批巴蜀画派卓越成就代表人物”“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等共233位!从公布名单看,这些都是当下活着的艺术家。(参见2011年3月19日《华西都市报》),如果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这些名单恐怕很难被知晓或记住;或者即使从事某一专业绘画者,恐怕也最多仅知道其中一部分而已!不知道遴选这批名单者有何标准?如此众多的代表还有“代表”意义吗?假如要表现巴蜀画派的源远流长,而从黄筌时期算起,那么巴蜀画派的代表人物到底有多少?有谁能数得清楚?总之,这种由官方“公布代表画家”的做法显然有诸多矛盾,其含金量很值得推敲!

其四,关于巴蜀画派的画种(学科)归属问题。按照前两年省文联组织诸多各界人士之讨论,认为巴蜀画派应包括国画、油画、雕塑、版画、书法等等,甚至还包括当代艺术。大凡只要当今在四川美术界略成气候的画种都应纳入。巴蜀画派的内涵自然也就非常“丰富”了。在这里,笔者无意去讨论哪些画种应该纳入与否,我只想说的是,如果按众多学者之意见,凡是现今社会流行于巴蜀且有影响的艺术都可纳入,那么,国画、书法在四川繁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甚至更长,而油画、版画呢?恐怕不足100年历史吧?这样,在巴蜀画派内,各画种(学科)的历史长短差异不亦太大乎?其代表人物必然差异更大了!巴蜀画派中国画代表人物是黄筌、苏轼、龚晴皋、张大千等大师,而油画、版画、当代艺术则是某某、某某等,他们能等量齐观吗?是否各画种都应纳入巴蜀画派?是否应将历史长短差异巨大的不同画家和古代大师一起纳入作为巴蜀画派的代表人物?笔者觉得这些问题都还应充分讨论。否则漏洞太多而不堪一击,对构建、扶持、推广“巴蜀画派”反而不利。

就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关于巴蜀画派的概念定位及其内涵、外延问题,学术界还应深入讨论,群策群力,重新思考。希望通过多方讨论,尽快厘清巴蜀画派的学理概念。在此,我认为陈沫吾和钱来忠先生公开发表的文章观点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关于巴蜀画派概念问题,首先,“巴蜀”是四川盆地及其东部、东北部山区地域历史沿袭已久的称呼,涵盖了今天四川、重庆两个省级行政单位。巴蜀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山水雄秀俊奇,气象万千。它构成了自古以来巴蜀文人、艺术家争相歌咏、描绘的对象。巴蜀人自古聪敏而不失豪放。文人墨客、艺术大师名手辈出,使生长于斯的众多文人及艺术家群体在全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所以,以巴蜀大地所诞生的画家群体而名之曰“巴蜀画派”是无可非议的。历史上关于画派的定义,包括以见解、立场或风气相同的一些画家们的组合,如西方的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点彩派等等;或以所描绘对象相同或相近者的组合,如:中国山水画之南北派(宗)、湖州竹派,西方之巴比松画派、未来派等等;或以画家地域、籍贯而组合的画派,这类组合在中国美术史上最多,如华亭画派、吴门画派、海上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等,巴蜀画派亦属此类。稍有不同的是,上述这些地域画派,皆是某一段时期因某些知名画家的出现或聚集产生巨大影响而被后人总结归纳而成的。其中影响较大、历史跨度较长者,如扬州画派影响100多年、海上画派影响至今近200年时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影响巨大的佛罗伦萨画派长达近300年。而巴蜀画派如果以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定义,从五代时期黄筌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则横跨了1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画派如果以此时间去定位,是否太长?特别是中间某些时段(如明代)则巴蜀地区几乎无甚影响较大的巴蜀籍画家,这种时断时续式的画派,历史上当然也不多见。所以,我以为,巴蜀画派的定位,应相对集中一段时间为宜。比如,定位于20世纪,甚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或者20世纪80年代至今?当然,如果定位为近三五十年,完全抛弃前期众多有影响的大家,显然不妥!相比较而言,我更倾向于将巴蜀画派的时限定位于20世纪百年。因为这一时期已经被公认的绘画大师众多,且相对集中于中国画这一块!

如果我们将巴蜀画派定位为20世纪巴蜀画家这一阶段,这从画派的内涵与外延来说,相对合理一些,与历史上众多画派的推出(或形成原因)也较一致,即地域一致、画种一致,时间亦较合理。但是,我们如何对待巴蜀画派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面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蜀地区快速崛起的油画、版画、雕塑乃至书法、当代艺术等众多画种和已然在当下中国画坛(书坛)形成较大影响的艺术家如罗中立、马一平、戴卫、何应辉等众多当代名家呢?特别是从推进四川文化发展、发掘和打造艺术创作队伍,促进巴蜀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促使其在国内占据一定地位等目标和文化现状来思考,如果不涵盖当代画家和众多画种,也有些遗憾,特别是对于“画派”的现实意义来说就非常孱弱了。

为此,笔者认为,如果将当下这一时期众多画种和艺术家完全抛到巴蜀画派圈外显然是不合理也不合现实的。那么,比较妥当的方法是,将这一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的巴蜀画家(包括油画、国画、雕塑、书法、版画、当代艺术等)定义为“新巴蜀画派”或“新蜀派”比较适宜。这既尊重现实,也与传统意义的巴蜀画派有所区别。就如现代有人研究海上画派一样,将费丹旭、张熊、赵之谦等定位为“前海派”,将虚谷、三任(任熊、任颐、任薰)等定位为“海派”,将吴昌硕定为“海派殿军”,将朱屺瞻、吴湖帆、林风眠等定为“后海派”,乃至还有“当代海派”代表人物方增先、陈家泠、卢辅圣等等。而巴蜀画派的前身应是黄筌、黄居寀、苏轼、文同(也称西蜀画派),我们今天也可将其定位为“前蜀派”,而核心的巴蜀画派则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众多画家。1980年后的当代画家们,一方面都正当创作盛年,思想观念、画种、艺术手法等都与传统画派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将各种画种纳入到一起,包括纳入“当代艺术”,我们统称之为“新巴蜀画派”或“新蜀派”(这就可以不包括四川行政区外的重庆)则比较恰当。如以四川省美术界而论,“新蜀派”正在逐渐形成和崛起,正需要扶持、推广或曰“打造”,新蜀派包罗广义的绘画,画种丰富,画家创作力旺盛,无论是人员众多也好,画种类别繁多也好,无论是用“打造”与“扶持”(显然与历史上画派自然形成、名家突出、后世总结几个特征不符)还是“推广”的字眼也好,都可以自圆其说而不致留下话柄,让人无休止地争论吧?!

02

巴蜀画派和新巴蜀画派应包括哪些代表画家

按前述讨论意见,笔者认为,巴蜀画派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宜过宽、过大,时限不宜过长,当然,其代表画家也不宜过多、过滥。按前述讨论的巴蜀画派定位,其代表画家应该是指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内的川渝两地的画家,时限主要集中于20世纪内,且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而这之前从黄筌开始的西蜀画派,我们只能确认其为巴蜀画派的源头,只证明巴蜀画派具有悠久的渊源,而不能将其正式纳入巴蜀画派。至于20世纪这一时期的巴蜀代表画家,画种比较集中且影响巨大,我们将其作为一个画派的代表画家也是比较合理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张大千、张善孖、陈子庄、冯建吴、冯灌父、伍瘦梅、赵蕴玉、岑学恭、晏济元等主要活跃于20世纪大半期的代表画家。他们的画种一致,绘画题材、风格、品味相近,都是传统中国画家,对于这批能真正代表“巴蜀画派”的画家的整体或个案研究,是当下巴蜀学者们应当及时去做的工作。

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活跃于画坛且至今影响都非常大的一群当代画家,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而且他们是当代巴蜀地区的代表画家,也是支撑当代巴蜀美术局面的主要人物。如马一平、罗中立、高小华、何多苓、周春芽、戴卫、彭先诚等等,他们的生活经历、学习创作,在时间上比较一致,甚至他们大多是四川美术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培养的同一批绘画人才。是“文革”后四川画坛伤痕美术、乡土写实主义美术的开创者,在当今中国都具有很大影响。当代巴蜀画坛的画家群所涉及的画种范围宽,他们的绘画发展路径也大体一致,名之“新巴蜀画派”比较准确(在传统基础上的扩充发展,且着重影响当下,有代表性),这一批画家人数众多,可谓当下新巴蜀画派的干将,而不要把他们拉到历史长河(巴蜀画派)中去,也经得起推敲。所以,关于媒体所公布的第一批巴蜀画派代表画家,我以为叫“新巴蜀画派代表人物”可能更准确一些。

03

“打造”还是“扶持”巴蜀画派

近几年来,伴随着巴蜀画派这一口号的响亮提出,在很多场合,人们使用的都是“打造巴蜀画派”之语。如2010年10月,在相关省级会议上,省委有关领导提出,“要大力打造文艺川军和巴蜀画派”,“打造巴蜀画派迫在眉睫!”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交流会常务副会长李杰先生也曾多次发言,“打造”巴蜀画派,既有利于更好地彰显四川独特的人文自然风貌,增强四川画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又有助于提升四川美术界的凝聚力,营造青年画家更好成长的环境……”。[3]原省文联主席钱来忠先生文章《略论巴蜀画派》[4]中亦提到“怎样打造巴蜀画派”的一些列措施。而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则提法为“扶持巴蜀画派”;在《华西都市报》上出现的字眼是“推广巴蜀画派系列报道”;在相关学术研讨会上却用的是“推广”巴蜀画派,包括美术各界名士们的发言也都沿袭此说。他们认为,不少四川(巴蜀)画家在全国影响力还不够,要让更多的四川画家走出去在外办展览,让外界知道四川艺术家的实力,以此推广巴蜀画派。所以,在近几年关于巴蜀画派的举措上,官方和多数学者们都提出的是“打造”,政府《规划纲要》提出的是“扶持”,媒体则广泛提出“推广”。关于“打造”一词,陈沫吾先生在《对打造巴蜀画派的新思考》[5]一文中,已经对“打造”提出异议。他认为,艺术流派多是因作品的风格、作者气质或取材环境、创作手法上较为一致,应是自觉形成,约定俗成,“大多是由美术史研究者认定并经历史沉淀后被公认的,而不是被‘打造’出来的。”事实上,“打造”也有悖于画派形成的一般规律。一个画派的形成至少应包括3个基本方面:统一或相近的思想理论;近似的题材或画风;要有领军打头的核心人物。巴蜀画派是否具备这些因素?陈先生认为,“由于时代的关系,四川美术的发展历史和客观现状表明,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画派名称统揽四川美术的全局”,要繁荣四川美术创作和流派建设,“政府应出资加以引导、梳理、提炼、总结和培育。”对陈先生就“打造”一词的异议,笔者亦颇赞同。画派能否“打造”?当然,“打造”乃至“扶持”“包装”一支在时下艺术界具有较强创作能力和影响的艺术家队伍,本来也是可行的。问题是,作为艺术史的一般规律,所谓画派还不等于一支当下正在成长的队伍,它具有历史沉淀的因素。正如陈先生所言,“(画派)是由美术史研究者认定并经历史沉淀后被公认的(一种在历史上具有影响的流派)”,而不仅是时下处于发展中的一支创作队伍。“打造”式的生拼硬凑是否有利于艺术流派和当下四川区域艺术创作的发展?还可进一步讨论。

笔者更倾向于《政府纲要》中所提出的应大力“扶持”巴蜀画派(此处所指的巴蜀画派应是前文所论的新巴蜀画派)和媒体所用的“推广”二词。前文已讨论巴蜀画派与新巴蜀画派的区分,对于当下的四川美术流派(区域群体),我以为用“新巴蜀画派”更为适宜。陈沫吾先生认为,如果“条件成熟”,四川的各种画派会“如雨后春笋,自然而然地形成”,“无需多此一举”(应指“提倡巴蜀画派”的举动)。陈先生的观点虽然有些悲观,但他的诸多忧虑亦不无道理。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及有关单位、个人目前所提倡的巴蜀画派,既想从1000多年前的黄筌西蜀画派开始梳理其源头,期望各朝代代不乏人,绵延不绝,又想将当今各种画种特别是流行不久的油画、当代艺术都纳入这个阵营,确实存在外延与内涵都过于宽泛的矛盾。无论今古各朝代画家,尤其是当代活跃于四川画坛的各门类成百上千的画家,无论诞生于本土的绘画还是外来艺术(油画、当代艺术),无论是诞生于本土的艺术家还是本土在外或外来游历于此的画家,巴蜀画派都希望将他们纳入,这样的画派确实不伦不类!所以,笔者亦更倾向于“扶持”或“推广”一说,而不能用“打造”一词。关于扶持、推广巴蜀画派(新巴蜀画派),陈沫吾和钱来忠先生的文章中也都提出了诸如抓队伍建设、推出大家、宣传名家、抓理论建设、进行创作总结和学术梳理、进行名家个案研究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很好的建议,如能很好地落实,新巴蜀画派的繁荣或指日可待。钱来忠文章从巴蜀画派的源流,谈到了巴蜀大地自古名家荟萃、巴蜀美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四川从西蜀画派(包括五代成立的翰林图画院等)开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影响都非常明显。黄筌、黄居寀、苏轼、文同、元末明初的扬基、徐贲、倪端、吕潜都称善一时。清代的张问陶、龚晴皋亦可谓巴蜀艺术家代表。此后,马骀、何朝品、吴作霖、李明智、李寄圆、周开绪、张信溪等,及张善孖、张大千和同时代的冯灌父、陈子庄、江梵众、冯建吾、吴一峰、陈仲连、阎松父、赵完璧、李琼玖、伍瘦梅、姚石倩、苏葆桢、赵蕴玉、张采芹、岑学恭、李文信这一大批活跃于清末民国直至20世纪末的画家们,构成了巴蜀画派的庞大阵容,而其中尤其是以张大千、陈子庄、冯建吾、石鲁、蒋兆和等人的影响更是举世闻名。所以,这一批主要生长、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川籍画家们(他们又主要是国画),我们将其定位为巴蜀画派是比较准确的。而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崭露头角、至今仍活跃于巴蜀画坛的众多各类画家,一是他们时间亦较集中在当下,二是因为这个时期乃是艺术中西交流更为密切、中西交融更为深入的时期,从而呈现出在巴蜀大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家的集合。我们称之为 “新巴蜀画派”则更有道理。这一时期的新巴蜀画派在当代文化大背景中正处于活跃上升时期,也正是需要团结、交流、协作、宣传、扶持、推广的时期。他们这个群体的成长与繁荣也就构成了当下四川美术的主流。我们用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巴蜀画派来命名和“扶持”“推广”,也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所以,钱来忠先生文章亦说,这是在“传统和西方主义背景下的‘新巴蜀画派’,构建新巴蜀画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家队伍,推出一些有影响的标志性人物,着力扶持一批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非常个性化的中青年艺术家群体,不断扩大新巴蜀画派的阵容,也是扶持构建新巴蜀画派的重点。”同时,要加强学术梳理;要重视对当代艺术家的个案研究;构建成熟的美术评论体系(包括美术评论人才和美术评论思想),使新巴蜀画派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应当推出高水平的策展人(包括学术策展人)等等,这些都是构建、扶持巴蜀画派的急切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钱先生文章中已开始使用“新巴蜀画派”这一概念与巴蜀画派相区别,但他并未专门论述,可能他也觉得,用“新巴蜀画派”来分析、概括当代四川(也在一定程度包括重庆)美术现象和发展前景,在系统思维和行文逻辑上更为顺畅,对当代巴蜀画家的创作研究和指导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最后,笔者略作总结,在当前推动和促进四川美术创作繁荣的进程中,针对四川当代画家群,应当使用“新巴蜀画派”的概念,提倡将当代四川(蜀)画家群和重庆(巴)画家群纳入一起研究,政府应当大力扶持和打造,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当代巴蜀画家的社会影响力。而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内活跃并影响于海内外,以龚晴皋、张大千、陈子庄、冯建吾、赵蕴玉、石鲁、蒋兆和等为代表的巴蜀区域或巴蜀籍画家群所形成的巴蜀画派,我们则应当及时和深入地进行研究,这既对当下的巴蜀画家具有很好的借鉴、指导意义,同时也便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

参考文献:

[1]杨帆.促进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川省巴蜀画派促进会挂牌[N].华西都市报,2011,11(30).

[2][3] 巴蜀画派:汇聚艺术的力量[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1,(2).

[4] 钱来忠.略论巴蜀画派[J].艺术与设计,2011,(1).

[5] 陈沫吾.对打造巴蜀画派的新思考[J].中华书画家,2011,(11).

本文首刊于《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10期

作者介绍:

王兴国: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