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评论‖大型评论集《评论四川》经典文章连载(一百零二)—— 蓬溪书法群体成功原因初探

2017-10-12 高远树 评论四川

蓬溪书法群体

成功原因初探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初,蓬溪山沟里的一群热血青年为了寻求自身价值而组建了青年书法社,他们穷且益坚,在继承和创新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子,取得了可喜成绩,堪称西部书法振兴的拓荒人。

关键词:

蓬溪;书法群体;振兴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地处川中丘陵地区的蓬溪县是大家公认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穷县,可是在2000年5月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书法)之乡”。这一在全国为数极少的殊荣,使蓬溪从鲜为人知的穷山区小县一跃而为全国瞩目的文化大县。一连串的数字使人不得不叹服:1999年10月,四川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蓬溪书法群体入选作品9件,位列全省前茅;1999年12月,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蓬溪书法群体入展7人,居全国地县入展数之首,并有一人获全国奖;2000年12月,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蓬溪书法群体入选2人,入展5人,并有二人获三等奖;2002年8月,中国书坛最高赛事——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选揭晓,蓬溪书法群体入选入展达5件之多,令同道瞩目。近年来蓬溪书法群体计获各种奖励80多项,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300多件、论文20余篇;全县有省、市、县书协会员130多人,中国书协会员12人,有10余人先后在县、市、省、北京举办过个人书法展。笔者以为,蓬溪书法法群体成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01

寻求价值组建书社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人帮”的统治结束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惠及人民,蓬溪是四川省包产到户最早的县份之一,农民结束了数十年来的人民公社生活,能自由安排到责任田里的作息时间,劳动效率也极大提高,收入有所增加,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被禁锢的心灵解放了,大家都在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希望开展有益的活动来度过休闲时光,使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一部分人在玩扑克、打麻将中消磨岁月;而一部分有进取心的青年们则在寻求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希望追回“文革”中浪费的时光。此时,酷爱书法艺术的曾来德正在兰州部队服役,他曾拜过胡公石先生为师,书法也有一定成绩。利用探亲的机会,他回到蓬溪搞书法展出,并在家乡三凤乡首创了全国第一个乡镇级书法协会,而县城年逾七旬的老书家杨瀑溪先生又以汉魏碑版或唐宋法帖来引导年轻人,当兵的何开鑫、刘炎琦等人先后退伍回乡,大家要释放情怀、书写性灵,于是,一批年轻人聚集到了一起,他们是一批社会最基层的书法爱好者:普通职员、车间工人、乡下农民、环卫工人、农村文化专干、乡村教师。在涌动的书法热潮中,他们以最虔诚的态度,自发成立了蓬溪青年书社,蓬溪书法群体由此而诞生。在第一次组织的展出中,一位同志的作品内容是“石门颂”3个大字,尽管大部分人当时还未见过“石门颂”,也不知道“石门颂”是什么,更不知道书写者的字象不象“石门颂”里面的字体,但大家都觉得其字雄壮开阔,有气势而又略带苍凉,合乎蓬溪生长起来的青年们的口味,于是这批在书法风浪中搏击的弄潮儿便沿着豪放苍劲的路子施展开了自己的拳脚。

02

穷且益坚苦练书法

一件书法作品成功背后的艰辛,除了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古书上曾有“怀素家贫,无钱买纸,种芭蕉万余株,用蕉叶练字”“颜真卿幼时家贫,以黄土扫墙习书”等记载。那么过了1000多年的蓬溪青年又如何昵?搞书法是要有较多的经费作支撑的,不但要买纸、笔、墨、砚、还要买字帖及理论书籍。曾来德早年在部队里的津贴几乎全部用在书法上。一次,他进城买书,钱用光了,回来时,连一毛钱的公共汽车费也无法支付;刘炎琦曾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有句古语叫作“腊月不出门,正月不归家”,可是为了挣点纸、笔、墨、砚钱,在1989年腊月26日,眼见离过年只有3天了,他离乡背井,远走宁夏,去给在那里开馆子的亲戚打工杀鸭子。临行前的晚上,书友们都聚在了一位朋友家,用书法为其饯行,一刀纸用得干干净净。其中一幅内容是:“塞上多风雪,劝君勤珍重。”可大年初二,他又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满身尘土回到了老家。因为亲戚搬走而失去联系,只好忍饥挨饿踏上返家旅程。要搞好书法,得向名家请教,经常外出拜访或参观。大批的纸、笔、墨的购买就使大家囊中羞涩了,要外出就更须精打细算。何开鑫1992年上成都参观学习、拜访同道时,为了寻找便宜的旅馆,走了好几条街,终于在劳改局招待所的地下室机房里住了下来,价格为5元一晚上,与爱人、孩子挤在一起。由于吃、住条件太差,何先生因脱水而昏厥,爱人吓得不知所措,女儿惊呼求救,所长得知后,用三轮车将其送到附近的工人医院抢救,方得脱险。在蓬溪书法群体里,催人泪下的故事不胜枚举。

03

加强交流学习榜样

孙过庭《书谱》云:“东晋士人,互相陶染。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抱其风味。”[1]而蓬溪群体也映证了孙过庭之语。他们切磋争论、取长补短,总算取得了一定成绩。1995年8月,《中国书法》用7个页面,以“一群痴迷于书艺的蓬溪人”为题,介绍了蓬溪书法群体。周俊杰先生也在《书法导报》上撰文论述蓬溪书法群体的成因及对当代书法发展的意义。在成绩面前,蓬溪人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提出了“冲出夔门,走向全国”的口号,1996年10月,蓬溪人争取到了“四川省第三届书学研讨会”在蓬溪召开的机会,并举办了蓬溪书法群体作品展。专家们为其指出了“风格雷同,面貌单一,笔法粗糙”的弊病。大家觉得,理论上还必须进行深入探讨,书风上还应转型,技法上还有待提高。于是,他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其一,放眼全国,加强交流。蓬溪书法群体对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2]这段话深有体会。曾来德利用北京的地利,经常将书坛信息传递回蓬溪;陈硕、文永生等人,放弃工作,在外地有关书法刊物社打工,何开鑫经常到外地参观考察,使穷乡僻壤的蓬溪和外部世界形成了通道,到成都、重庆、北京等地办展出也是他们征求社会关注和获得批评的最好方式。

其二,领军人物的先锋作用。群体的发展和领军人物的关系至关密切。年逾古稀的柏波先生和已届花甲的张达煌教授宝刀未老,笔耕不缀,给大家作出了榜样,且最先加入中国书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多方面的人文素养,又不践古人,因而是蓬溪青年书法爱好者心目中的师长和榜样。中国书协理事,在北京创立“来德艺术中心”的曾来德先生是提倡“技道两进”的代表。著名美学家、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中赞赏曾来德“反中求生”,他说:“在刚刚接触曾来德书法的刹那间,我就感受到他向外散发着一股浓郁的‘黄河之鲤’(黄河鲤的特点是逆流而上,笔者注)气息。而观曾来德其人,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点一画,一章一法,都是‘反’字当头的。曾来德一直遵循其‘毁我塑我’的座右铭。‘毁’即‘反’,而他所反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不是自己的‘缺点’,却是满可以拿来炫耀,并代表其一时期之创作高峰的‘风格’。在这种‘反向而动’中,曾来德毁灭的是因固步自封逐渐变得暗淡的旧我,得到的却是光彩照人的新生”[3]。曾来德无时无刻不把自己和蓬溪群体联系在一起,作为领军人物之一,他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其三,走碑帖相融、创临结合的道路。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蓬溪群体由于对汉魏书风(尤其是对魏碑)倾幕而产生了拙朴、放纵的艺术特色的话,那么同时也滋生了狂野、粗糙的不足,经过多元文化的碰撞,经过前进过程中的徘徊,90年代后期以来,群体中的各成员在确立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形成自家面目,寻求有法中的无法上花了大的力气。在全国参展与获奖几乎是从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何开鑫先生可谓走在碑帖相融、创临结合的道路上的排头兵。他身体力行地从两方面开始:一是碑帖相融。在保持浑穆沉雄的汉魏碑刻风格的基础上,对王羲之《十七帖》《丧乱帖》等心追手摹,以此来疏通点画组合之后在一件作品中的畅快感和点画起始、运行时的精微度。对孙过庭《书谱》和怀素《自叙帖》着力尤深,对不少帖本都可以背临,将帖的提按顿挫及细部表现与汉魏碑刻的粗犷拙朴、气象浑穆融会贯通;二是临创融汇。何开鑫认为,静态的碑贴,只有作者的主观思考介入后,才能使古人的神秘的精神符号与今人的积极思考产生互动,并以此作为载体和依托,变为抒发心中自我的精神符号。此外,他还摸索出了一些结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如空划式、一临一创式、异体训练式、编码式、节奏分解式等。同时也悟出了如何吸收古人小件作品的艺术精髓来创作构建大件作品的一些方法。何开鑫的探索及罩在他头上得奖专业户的光环也极大的鼓舞了蓬溪书法群体中各位书法家的士气,大家的创作欲望越来越强烈,好作品也不断涌现。从2003年5月起,《书法导报》己经对蓬溪书法群体的曾来德、柏波、张达煌、何开鑫、文永生、陈硕、杨星、欧阳福、陈宗林等12位书法家进行专版介绍,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04

关爱国萃  各方支持

书法既是个体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作为一个书法群体,它不是一批孤立的人群,要是没有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其一,精神支撑。本地有可供发掘和引以为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东晋建县,唐天宝元年定名为蓬溪县,诗人贾岛曾在此作过主簿(当时蓬溪叫长江县)。境内有宝梵寺壁画、鸳峰寺建筑艺术、抗蒙要塞蓬溪寨、冬笋沟孝子故里、牛角沟旷继勋红军起义遗址等荣载国家史志,蓬溪素有“五史之乡”的美誉。而县民们也以吃苦耐劳,不畏艰难著称。其二,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前文提到的“四川省第三届书学研讨会”在蓬溪召开就是蓬溪县委争取来的。在县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拨专款数万元资助这次会议,使之开得相当成功;为了关怀农民书家刘炎琦,特安排他守水库,以便有更多的创作时间,为了支持他到北京办个展,时任遂宁市长的滕彩元同志亲自为其筹措资金。现任蓬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欧阳福既是领导,也是创作员,他们身体力行也密切了和群众的关系。如今,蓬溪书法群体中一些有特长的书家都受到了党政的重视,何开鑫为遂宁市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杨曼为县府办副主任。刘炎琦为县文化局创作员。其三,家庭成员的支持。蓬溪书法群体的家属们,不但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而且还要承受书家们的耗费而产生的经济窘迫……

蓬溪书法群体取得了成功,为西部书法爱好者们树立了榜样,但崎岖而遥远的书法继承和创新之路还得继续走下去。

参考文献:


[1][2] 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6、27.

[3] 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1.

本文首刊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5月

作者介绍:

高远树:四川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授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