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投行·新行研】十四五重点产行业系列研报:智能汽车——汽车智能化势不可挡
自汽车诞生的一百多年以来,发动机、底盘传动系统、变速箱等机械部件一直都是整车最为重要的部件构成,由机械装置驱动的汽车行业已历经近百年蓬勃发展。然而进入 21 世纪之后,汽车行业也在日益被信息技术所改变,从最开始改进汽车的设计、生产、制造等流程,到了现在改变汽车本身,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的未来趋势正在让汽车变得像是一个带有四个轮子的电脑,汽车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持续发展,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生活场景中,并愈发成为人们生产生活重要组成。智能汽车作为集汽车、电子、信息、交通、定位导航、网络通信、互联网应用等多领域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本篇报告将聚焦智能汽车领域,对智能汽车行业政策环境、产业链分布、重点企业、发展趋势及风险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行业概述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对智能网联汽车做出如下定义: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具体来说,智能汽车就是在普通车辆的基础上增加了先进的传感器(雷达、摄像)、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与人、车、路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使车辆具备智能的环境感知能力,能够自动分析车辆行驶的安全及危险状态,并使车辆按照人的意愿到达目的地,最终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目的。
智能汽车代表着汽车产品向网联化、智能化的演进趋势,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自由移动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其意义不仅在于汽车产品与技术的升级,更有可能成为汽车及相关产业全业态和价值链体系重塑的重要组成,从而推动人类社会迈入全面智能化的新时代。国际数据公司(IDC)近日发布的《IDC全球智能网联汽车预测报告》显示,未来5年全球智能汽车的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8%。到2024年,全球智能汽车年出货量将达到约7620万辆,智能汽车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二、行业政策环境
智能汽车行业已在国家的引导下经历了多年高速发展,其中各大重点城市更是积极响应号召,加快步伐开始了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布局,推出相关的政策和规划。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明确将智能汽车行业作为战略发展进行指导规划。其中在战略愿景里提出,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 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在传统汽车行业发展愈发趋于饱和的阶段,智能汽车产业作为顺应时代的产物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从传统车企到造车新势力,都试图在这汽车行业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站稳脚跟,国外各国接连推出各种针对智能汽车的政策和规划,希望在这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越来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智能汽车行业并在此布局,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并整理
中国虽然在智能汽车发展竞赛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相关部门接连推出多项政策大力支持智能汽车的发展,以发展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为方向,建设智能汽车强国为目标,将智能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的战略方向。
数据来源:Wind咨询数据并整理
三、智能汽车产业链分析
在汽车智能化演进路线中,可以对比人类对于汽车驾驶操作的完成,以功能维度对硬件进行分类,传感层用作眼部识别,处理层是脑部决策,执行层是行为执行。其中硬件涉及车机、传感器、智能芯片、雷达、摄像头等设备,软件涉及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车机操作系统、高精地图、语音识别等。
表 3
传感层方面,硬件包括车载摄像头等视觉系传感器和车载毫米波雷达、车载激光雷达和车载超声波雷达等雷达系传感器,各类型传感器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比如车载摄像头之类的视觉系传感器具有可识别图像、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但是缺点为受光线和天气干扰严重;车载毫米波雷达具有探测精度高、探测距离远(最高可达 250 米到 300 米)、不受天气干扰的优点,但是缺点为无法呈现图像和识别物品的具体形状;车载超声波雷达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但是缺点为工作频率低,由于存在多普勒效应,在汽车高速运行时精度不足,因此主要应用场景为汽车低速运行时的倒车雷达监测;车载激光雷达具有精度高,可3D即时测绘环境的优点,缺点为数据量太大,对于处理器的要求颇高,并且目前成本依然居高不下。因此可以看到,依赖单一传感器无法实现完整的智能汽车功能,硬件技术平台化、功能整合化的发展趋势,多传感器互相融合将作为智能汽车发展趋势。
处理层方面,依托电信运营商的5G通信、车载WIFI、高精地图等技术是汽车系统与外界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智能汽车在自动驾驶层面的应用,离不开车载高精度导航地图提供的路径规划支持,而高精度地图需依赖完善的路网规划、道路建设及稳定高效的网络通信支持。现阶段高精度雷达已在国内道路设施建设完善的几座城市先行推广,未来将对在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之间的交互产生更多便利,进而实现自动驾驶相关联服务。
执行层方面,一直以来以整车厂商为核心的状态,正受到来自互联网厂商、零部件供应商的持续竞争。作为在软件数据有着更大优势的互联网厂商,正积极同各车厂开展战略合作,掌握用户大数据进行运营,进而参与到整车制造领域;汽车生产商的部分龙头零部件供应商,也利用自身在零部件技术优势,进行着零部件层面的资源整合,从而将业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到整车制造中。
四、我国智能汽车行业现状
(一)优势分析
1.国内汽车需求旺盛,市场规模持续上升
我国目前人均汽车保有量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人均保有量逐年上升,但2019年人均民用汽车保有量仅为0.19辆,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超过半数的水平,我国在汽车市场还有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现在我国在智能、5G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未来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发展来看,空间广阔。根据每日经济新闻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AI智能下的汽车产业裂变--中国汽车企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报告》,预计在接下来几年内,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万辆。
2.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前进
在智能汽车的众多的技术中,自动驾驶技术融合和包含了多种技术在内,是智能汽车发展的核心,这也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关键。中国在自动驾驶的研发上起步较晚,但是今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发展,鼓励技术研发,我国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在相关技术上突飞猛进。截止到2020年6月底,共计申请8931项相关专利,专利申请从2012年仅有89项,到2019年申请了2746项,短短八年便翻了三十倍。
3.自主品牌实现弯道超车
近年来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在智能汽车领域持续高速发展,无论是互联网巨头加入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自主品牌车企需求智能化发展,国内智能汽车市场可谓百花齐放,与十几年前合资及外资车企几家独大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互联网巨头凭借自身在软件行业的优势,纷纷与传统车企合作,入局车联网、智能驾驶领域,成为当下的投资焦点。同时,整车企业作为中国智能驾驶领域的先驱正紧抓市场红利期,主流主机厂企业都制定了至少5年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规划。
数据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综合整理
3.投融资持续支持产业发展
近年来智能汽车领域的投融资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智能汽车已成为各方资本竞相投资的沃土,各大整车与零部件企业、互联网、软件巨头和投融资机构等都纷纷加快投资布局。总体上看,中国智能汽车整体投资案例数量与金额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9年智能汽车领域的投资规模和案例数量较前两年减少,主要原因是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普及,智能汽车行业内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行业内优势资源集中于细分领域的的头部企业。截至目前,智能汽车市场还未完全成熟,蕴藏较大发展潜力,智能汽车在未来将逐渐实现商业化,行业整体也将迎来更多投融资机遇。
数据来源:创业邦研究中心综合整理
(二)劣势分析
1.高端芯片反面缺乏核心研发能力
目前智能汽车基础软硬件仍由欧美国家大型企业主导,我国智能汽车在基础软硬件方面的缺失会导致在技术上和应用上“空心化”的风险。智能芯片设计的基础半导体器件仍主要由NVIDIA等国外企业生产和垄断。目前,中国在智能汽车高精度芯片研发的原创性和基础能力较弱。因此应充分重视相关基础软硬件对智能汽车发展的作用,尽早摆脱基础软硬件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相关技术自主化。
2.无序竞争情况仍存在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各类造车新势力蜂拥而入、大干快上,它们既有汽车零部件和科技公司等业内企业,也有房地产、家电、互联网和通讯等业外企业,同时还有外商独资企业,造成了“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无序竞争格局快速形成,大大超越了国家发改委引进少数造车新势力,发挥鲇鱼效应的设想。长期来看,国内智能汽车将会回归为少数龙头企业竞争的阶段,从而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五、发展趋势与风险因素
(一)发展趋势
1.相关领域将加快智能化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对交通运输提出的有关需求,智能交通建设已成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汽车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构成,其发展也将同步引领交通运输、城市出行等领域协同发展。在交通运输方面,基于智能汽车无人驾驶技术的园区物流车、自动驾驶快递车等投入运营,将进一步优化物流运输路线,在目的地选取、物流持续追踪等方面,较大程度提高物流运输的准确性及时效性;智能出行方面,相关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为出行者提供更加精细、准确、完善和智能的服务,目前已有多家车企同出行服务商进行深度合作,并陆续发布智能出行终端产品。这些服务的提供将加速交通产业生态圈的跨界融合,汽车制造业、汽车服务业、交通运营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是主要趋势。
2.自动驾驶技术广泛应用
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智能汽车的重要技术组成,近年来经历了迅速的发展,而装备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验车,已在我国部分城市和试点街道展开测试。诸如百度、滴滴等部分企业已将具备自动驾驶技术的无人驾驶车辆投入到测试街道开展试运营。现阶段大部分在售新车,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均已较为普遍标配或选配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的软硬件,并预留了针对驾驶辅助功能的OTA升级功能。自动驾驶作为一套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相比于辅助驾驶,在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等方面对技术和车辆性能要求更严格。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实现自动驾驶技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硬件和算法的持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势必将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进化。
(二)风险因素
1.智能设备入侵相关风险
搭载智能设备的智能汽车,在终端设备快速发展、实现更全面功能应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潜在的风险。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平台发布的智能终端设备的代码漏洞上报行为,智能网联汽车平均每1000条指令会出现1个bug,如果指令出现在汽车驾驶途中,将带来较大的行驶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基于智能汽车可通过远程OTA升级,升级过程中被植入非法、恶意程序将对整个智能洗车车载系统造成攻击;智能汽车配置相应的移动应用APP,黑客可通过未经系统防护的APP发送控制指令,达到远程控制的目的,对于用户APP的安全防护措施尚待加强。
2.用户隐私保护相关风险
智能汽车在提升交通安全、给用户带来更舒适操控体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信息安全隐患。在智能终端或智能汽车车载系统进行网络服务和运营商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传输信息90%以上均为明文,若被黑客进行信息拦截,则会导致车主个人信息的泄露。智能汽车实现了与外部的网络连接,为病毒木马入侵汽车领域打开了方便之门,也使黑客找到了网络攻击的入口。车载系统技术漏洞的存在则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网络攻击进而达到其控制车辆、窃取隐私等目的。
3.自动驾驶法律法规风险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中对于自动驾驶车辆暂无相关规定,自动驾驶尚无合法地位。未来自动驾驶将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重要交通主体,需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而另一方面,相比传统交通事故中车辆厂商承担产品责任,驾驶员承担过失责任,
若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汽车出现交通事故时,车辆生产厂商需担的事故责任、责任边界等问题划分情况则更为复杂。有关智能汽车法律责任方面的规则制定涉及到车辆生产商、保险公司、交通参与者等多方,相关规则制度的制定仍需进一步完善。
夏 天 泽 硕士
研究领域:风险合规,行业研究
联系方式:xiatianze@abchina.com
重要声明:本研报由中国农业银行投资银行部依托公开资料分析整理,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我们有权随时补充、更正和修订有关信息,但不保证及时发布。本研报中的信息或观点不代表中国农业银行的观点,也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操作建议或决策依据,对于本研报所提供的信息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中国农业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仅供参阅,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研报内容进行复制、翻印、转载和发布。如有未注明作者及出处信息,请版权所有者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中国农业银行投资银行部对于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