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林则徐家训(二)谈“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2017-04-09 曾敏 九州家风

林则徐简介: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民族英雄。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十无益”是林则徐的家训。从上一期开始,本号对“十无益”家训进行逐条解读。请关注本公众号“九州家风”,一起来学习民族英雄的家训!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教导后人,写了一个《十无益》家训,其中之二是“不孝父母,奉神无益”,意思就是:如果不孝顺父母,即使敬奉神仙菩萨再虔诚,也是没用的。林则徐这么说,不是要人们轻慢神仙菩萨,而是强调孝顺父母之重要。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孝道,故有“百善孝为先”之说。


孔子在《孝经》中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这就是“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


       

      孝顺父母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养父母之身可以直接给父母钱,在生活富裕了之后,这应该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为人子女必须要做到的。还可以给父母精心选购他们喜欢的食品、衣物,从方便的角度上,好像还不如直接给父母钱,但是这对于父母来说可比钱珍贵的多了。子女要能够做到这些,必须要了解父母的生活喜好,这是需要用心才能做到令父母满意的。每一次当父母唠唠叨叨说你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又买了这么多东西、真是如何如何浪费的时候,你就应该明白父母的心情是多么的兴奋。此外,父母身体不好,子女则要尽心医治、服侍。


 第二个层次,养父母之心。体贴、顺应父母想念我们的心情,经常主动陪父母吃顿饭,做点家务事,聊聊天。有的时候,就是坐在父母的身边,什么都不说,仅仅是微笑着倾听,让他们再重复多讲几次那些老掉牙、你可能都听得耳朵都起茧子的故事,你就会从父母的神态中体会到什么叫做幸福。


有时候,还可以主动让父母为你做些事情。父母老了,再也不能象当年那样为你遮风挡雨,你也可能真的不再需要他们为你做任何事情了,但是人却是越老越需要成就感,甚至天真到需要用一些小事儿向你来证明他们存在的价值,让他们为你多做一顿饭、多洗一次衣服,甚至是打电话问问这件事应该怎么做、那件事做得是否对,尽管实际上你不可能按照他告诉你的办法去做。但是就是这样,也会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离开社会、退休之后,让他们觉得对子女还有一些用途,是令他们多么欢欣鼓舞的事情。



  第三个层次,养父母之志。就是实现父母的志向,成为父母希望你成为的人。为人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便是养父母之志。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赢得人们的赞誉,这是让父母最自豪最欣慰的事。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我们要为父母增光,而不去做为父母蒙羞的事。像一些人,没有底线,做违法乱纪的事,用不义之财孝顺父母,最后自己身败名裂,连累父母也脸上无光,这就不叫孝了。


  第四个层次,养父母之慧。人生有三戒,第一“少者戒之色”,第二“壮者戒之斗”,第三“老者戒之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说的明白点就是贪心。有些老人常常会跟别人攀比,比如,别人有孙子,为什么我没有;别人住上别墅,我为什么住平房;别人银行有多少存款,而我家没那么多……。所以想不开就经常生闷气,常常处在不满足,不快乐的心境中。为人子女,我们不应该态度生硬的批评指责他们,而要耐心婉言悦语地开导:“钱够花就可以了,家财万贯每天能吃多少?还不是一日三餐;房子再大还不是睡一张六尺床;人生要知足常乐,关键是要过清净自在的晚年生活,养老就是养心。心要净,心要宽,心要真诚,心要平等,心要包容,心要慈悲,这样整天没忧愁烦恼,这才是幸福晚年”这样我们的孝才算做得圆满。


        除了真正大逆不道的人,一般国人都有孝顺父母的意识。但是,简单地将孝顺理解为给父母钱物,父母有病给钱医治。对此,孔子予以严厉批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今天人们常说“孝敬”,将“孝”和“敬”连在一起。这是说:对父母,如果只有钱物之孝,没有敬重,不叫做真正的“孝”。


      内心有了敬,对父母就会和颜悦色。子夏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意思就是: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我们对陌生人、对待同事,态度一般是很好的,但对待父母态度往往不太好。因为在我们潜意识里,父母不会在乎我们不好的态度,会最大限度包容我们,这样就助长了我们放纵自己的坏脾气。这是大不应该的。


       还有,有一些兄弟姐妹为了一点利益吵架,有的甚至大打出手,让父母伤心难过,或者九泉之下都不能安息,实在不应该。这就叫作“不孝”。《弟子规》说: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人们常说“孝顺”,这是说:对父母,不光要有“孝”,还要有“顺”。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无妨顺从父母,让父母开心。孝顺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以顺应自然或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心态,理解和包容所孝对象可能出现的各种特殊变化。”还可以理解为:为人子女真正做到了“孝”,一切会慢慢顺利起来。


有人以为,根据主体所孝对象的不同,孝可以分为四种境界,即小孝、中孝、大孝、至孝。小孝指的是所孝对象为父母或长辈,中孝指的是所孝对象为一国之全体公民或广大百姓,大孝指的是所孝对象为人类社会公认的普世价值观,至孝指的是所孝对象为大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


孝的境界不同,孝的觉悟大小也不同;孝的层次不同,孝的程度高低也不同。同一种孝的境界,可以有不同孝的高低层次;同一种孝的层次,也可以有不同孝的大小境界。


总结起来,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列三点:


一是孝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长期伺候,长期一心对待,使无所缺。


二是孝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所依靠,还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慰藉。


三是孝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亲人和朋友,然后扩充到社会大众,最后扩充到一切有情者。


孝既是做人的根本,是“修身齐家”的第一要义,更是社会和谐与世界大同的奠基石。如果人人做到了孝,何愁天下人心不归顺,人民不能和睦相处,社会不能长治久安?


作者简介:曾敏,常被误作一美女,实则凛凛一须眉。名字取“敏于行讷于言”之意。曾躬耕讲台十年,后因考改行。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美丽心灵之理念,矢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兼容并蓄、知行合一,努力传播正能量,推动家风建设。


(原创不易,转发请注明作者和“九州家风”|ID:jzjf417000)



多一次分享,多一人受益,多一次转发,多一次布施,感恩一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