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会军:十年从中专生到哈工大教授

2017-05-13 九州家风



导语

高会军15岁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陕西的一所中专学习机械制造;中专毕业时通过自考拿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专科学历,之后进厂当工人;再后来,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文凭。他再接再厉,先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又一口气考上了哈工大的博士生。2004年,让还有一年才博士毕业的他任讲师;2005年,任教不到一年的高会军直接评教授,就这样,高会军在29岁那一年博士毕业,获聘教授,一年完成从学生到教授的跨越。目前,他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0余篇,其中45篇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系列汇刊上(长文25篇),SCI他引1500余次。


来源:经管之家论坛综合自CCTV焦点访谈、中国青年报



 屏幕上的这个年轻人,今年才刚满40岁,可他已经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知名科学家了。
这还不是最牛的,10年前,在许多人博士还没毕业的年纪,他已经是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了。您能想像到吗?这位青年科学家,初中毕业后只读了中专,然后进了工厂,并没有上过大学。他从技工起步,最终走到了科学殿堂的最顶端。他是谁?他的成材之路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新基论坛”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专门为一年级大学生开办的,邀请的主讲嘉宾都是通过调查,由学生意愿产生的威望较高的各界精英。这天讲座的嘉宾是高会军教授。他是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入选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众多奖项。



 高老师今天演讲的内容主要是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求学和成长经历。他的演讲时不时被笑声和掌声打断。同学们说:“听了这些神一样的人物讲完以后发现,这些每天都说的话,只要每天都这么做的话,你真的会成功的。”“让我们感觉到,可以看到自己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同学们看来,高会军是当代青年的励志榜样。高会军一路求学的经历非常传奇:1976年他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偏远的农场,父母都是农场的普通职工;1991年,15岁的他初中毕业后考上了陕西的一所中专学习机械制造;中专毕业时通过自考拿到了工业企业管理的专科学历,之后进厂当工人;再后来,立志要通过自学考试拿到本科文凭。他说:“15门课,我每次考4门课,我要把4门课分散在3个月时间之内,要把这4门课要攻克了,而且当时自学考试没有任何老师给指导。”
因为有的科目(数控机床)刚刚过及格线,所以高会军说自己比较幸运。经过短暂的迷茫期,高会军毅然又调高目标,决定考研。
但当时的高会军,高等数学只学过上册,英语的水平连普通高二都不如。经过半年的冲刺,几经周折,高会军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的研究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再接再厉,一口气考上了哈工大的博士生。博士生录取后,高会军不敢有丝毫懈怠,又拿出了当年参加自考和考研的劲头学习。
凭着这股拼搏精神,在导师的指导下和自己的努力下,高会军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常虹说:“真的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应该是我们学科第一个优博,全国百篇优博,是我们学科第一个出来的。”
博士毕业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博,也使高会军成为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第一人。由于成绩突出,校方有意破格提拔他为正教授,拿到学校大评审团来评议讨论。考虑到高会军求学的经历、学业水平和后发潜能等综合因素,最终30多人的参评专家达成了共识。王常虹说:“这些先生认为这个孩子从各方面来讲,还是比较不错的,当时是全票通过的。”
就是这样连气也不喘一口地一路拼搏,才让高会军收获了知识更赢得了认可,才使他后发制人、弯道超车,完成了从中专生到教授、博导的转型。但人生的拼搏并没有结束,很快,高会军又获得了远赴加拿大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
高会军告诉记者,在读博士后期间,他有三篇论文以长文的形式,发表在领域比较顶级的期刊上,这种经历非常难忘。
在海外博士后学习和工作期间,高会军同时还承担着指导哈工大学生的教学任务。他对国外培养高端人才的机制和做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现在在美国普渡大学任职助理教授的牟少帅,曾是高教授的学生,他给记者讲述了当年高老师在加拿大出国期间给在国内的自己指导学习的情景:“他一般是在晚上2点钟,从他的办公室做完科研之后,回到家里来都已经是3点多钟了,再开始跟我讨论,大概讨论2个小时,然后5点钟,对我的一些结果给出意见来,然后他再开始睡觉,大概睡2个小时,又开始起来做新一天的工作。”
高会军说:“这段经历,让我对国外大学的体制和各方面的机制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尤其是对人才培养方面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也是我后期希望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的问题上面来。”
2007年,高会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当年唯一的集拉姆博士后奖,结束了自己海外博士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时,有机会继续留在国外工作的高会军面临着选择。此时,他想得更多的是哈工大对自己的培养和厚爱,从心底里非常感谢哈工大。
就这样,高会军回到了祖国。在回国后的第二年,他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成为当年获此殊荣最年轻的学者之一。高会军说:“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之后,我就相对进入了另外一个发展的阶段。”
面对自己的学术科研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的挑战,高会军拿出来的仍然是那股韧劲和拼劲。而学生们感受最多的是责任和关爱。

前两年一位学生毕业答辩,在浙江出差的高老师提前一天就订好返程机票。由于天气等特殊原因,哈尔滨机场所有航班取消,高老师就临时改变计划从浙江先飞北京,再赶当晚的火车第二天参加学生答辩。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杨学博告诉记者:“(机场到火车站)中间的时间,也就是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当时我包括高老师也非常担心这个事情,就怕衔接不上。”高会军说:“飞机还没落地的时候,我就跟乘务员说了,你让我坐在前排一些的位置,我要早去赶火车,所以飞机一落地,我应该是第一个跑出去的,我就拖着箱子就开始跑,赶机场快线。”最后在开车前两分钟,高老师登上了开往哈尔滨的夜班火车。坐了一夜的硬座,高会军第二天早上七点钟回到哈尔滨,直接赶到答辩现场。 


十年来,高会军带领团队,培养出了20多名博士生和众多研究生,他们后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骨干。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安实说:“应该说在国内同龄人中的学者中,带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的学者并不多。”

吴立刚是高老师的师弟,也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团队的核心。除夕那天,他还接到高会军的电话:“上午给我打电话,说有个论文要修改,说现在赶紧行动,晚上要把改好的稿给他返回去。当时我心里也是很生气,都回家过年了,我已经5年没回家过年了。我们这个团队从建立之初,最开始养成一种习惯,至少我们很勤奋、很拼搏,这种习惯慢慢就变成一种实验室的文化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子才说:“真正的科学家,他在自己发展历程,在追求个人东西的时候,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我们现在要培养人,特别注意一点,要注意青年人培养过程的奉献精神,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不仅是在教学培养人才上,在学术科研上,高会军也是带领团队继续针对鲁棒控制及滤波、时滞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相关理论及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并将部分成果应用于复杂生产制造过程控制、光机电一体化以及飞行器控制等工程领域。凭借一系列突出的成绩,他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他是当年自然科学奖全国最年轻的获奖者。

高会军曾入选2014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科学家榜单

作为国内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的代表产品,贴片机具有极高的研发难度,高老师介绍,他的团队在未来几年内有望改变我国贴片机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


现在,身为哈工大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的高会军还同时兼任哈工大理学院的院长。这天下午,他要去重庆参加一个学术活动。处理完一上午的事务,中午与几名团队老师和学生在食堂相约,交代完相关事宜后,又急忙赶回家里。因为按照家里的习惯,每次出差前父母一定要给他包顿饺子。尽管中午已经吃过午饭,高会军仍然赶回家中,遂了父母的心愿。

高会军带领的团队研发的国内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

高会军的成功既充满传奇,又合情合理。机遇会落在他的头上,他能为常人所不能为,和他的人格特质大有关系,他质朴、纯粹、执着,他顺应时代要求、树立人生目标,他把一切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想大事、干大事。无疑,他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他创造的科学成果一样,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延伸阅读


高会军:29岁时博士毕业获聘教授  留在中国影响世界 高会军有很多出国工作的机会,可他留在了国内。这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院长说,在国内工作是他从未动摇过的选择。
2007年10月,高会军结束在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可以选择去德国做“洪堡学者”,可以选择去英国做访问研究,还可以选择在北美高校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这是国内很多著名学者年轻时的进阶之路,但他毫不犹豫地回国了。
近几年,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知名高校不断向高会军抛出橄榄枝,也被他一一婉拒。
虽然选择留在国内,但丝毫没有阻碍高会军成为“国际高”。他现在是美国IEEE Fellow顶级学会的会士;担任著名期刊《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的共同主编;2014年,他还被全球权威情报信息提供商汤森路透评为该年度世界最具影响力17位科学家之一。
高会军不但自己留在国内工作,还拉一些同行和学生回国工作。他的研究团队中,绝大部分是被他拉回来的“海归”;他的学生出国留学前的“最后一课”就是高会军的“归国教育”。
因为高会军觉得,留在中国照样可以影响世界。 
按照高会军的说法,他回国工作“动因并不高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份是乡土之恋,一份是感恩之心,一份是机遇之选。高会军自嘲是“土包子”,他吃不惯西餐,他觉得在国外总是“漂”的,只有在中国才有“主人翁的感觉”,只有在中国做事才是踏实的。

高会军感激他的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母校的感恩之心也栓住了高会军。这所国内知名的高校对高会军曾有两次破格之举。2004年,该校打破未毕业不准留校任教的规矩,让还有一年才博士毕业的高会军任讲师;2005年,任教不到一年的高会军战战兢兢地提交了评副教授的申请,学校却要他将“副”字去掉,直接评教授,而按照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提拔副教授的政策,任教满一年是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教授评得可谓“破格之破格”。就这样,高会军在29岁那一年博士毕业,获聘教授,一年完成从学生到教授的跨越,高会军说那时他“还不知道怎样当一个教授”。




曾一度任该校人才办主任的高会军对该校的人才政策深有感触,他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就是善于在人才成长的初期撑他一把”,而当年高会军就是这样的人才。据他的同事回想,2003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的一块展板上,共展示5篇高水平论文,而其中3篇的作者就是高会军。
据黑龙江科协的报道称:2005年博士毕业时,他作为年轻拔尖人才得到了哈工大教授职称评定委员会的全票认可,成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自动控制汇刊》、《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目前,他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100余篇,其中45篇论文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系列汇刊上(长文25篇),SCI他引1500余次。研究成果被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名学者广泛引用,并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多项奖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