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母亲的家风

2017-05-31 九州家风

  人事间割舍不断的莫过于亲情,亲情之最莫过于母爱。我的一生,是在母亲的“家风”熏陶下走过来的。母亲的“家风”对我一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十八岁当兵离开家乡,至今已经四十一年了,母亲的言传身教,生活习惯还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鞭鞑着我。母亲虽一字不识,却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讲些古圣先贤的典故,在潜移默化中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
  母亲常对我说:“做什么事都要认真,都要专心致志,不能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母亲便对我讲:“咬得菜根断,则百事可破”的道理,母亲说:“菜根虽然粗粝难咽,却像含辛茹苦的贫贱生活,人若能自甘淡泊,不慕荣华,经得住贫困生活的磨练,则百事都不会难倒他;菜根虽然寡淡无味,却是果实枝叶的根本,就像生活中那些质朴的道理,看似平淡无奇,若真能咀嚼出味道来,则百事就能领悟透了。”
  母亲深入浅出的教导,使我受用终生。几十年来,我始终按照母亲的教导践行着自己的人生。我的文化程度很低,只读过小学四年半书就因生活所迫辍学了。当兵时,连封家信还不会写。没有文化的难堪,使我开始了学习,学习,再学习。在部队读完了初中、高中文化课程,还获得了中专、大专毕业证书。我想,如果没有母亲的言传身教,不但一事无成,命运也不会有质的改变。

  

配图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在我的一生中,完全继承了母亲“勤俭持家”的传统。小时候,母亲经常教导我说:“人生的受用是有数的,要细水长流,不能奢侈浪费,浪费什物就是浪费生命”。七十年代以前的农村还很贫困,只要填饱肚子活个命就算幸运了,根本沾不上奢侈的边。可母亲还是不断地给我讲勤俭持家的道理。比如吃饭时碗里剩下几个饭粒,也要敦促我收拾干净。我总是不以为然地说:“几个饭粒也吃不饱肚里,干嘛这样计较?”母亲就认真地说:“每粒粮食都是汗水换来的,浪费粮食可是作孽啊!大凡平安长寿者,都是勤俭持家的大德之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用的就不扔掉,只要能吃的就不浪费。“这样的话听起来有点“危言耸听”,却有效地震慑了我,使我不敢浪费一点一滴。当兵后在炊事班做饭,每天与油盐酱醋打交道,做饭淘米时米粒掉在地上,我都会一个一个拣起来,从不敢浪费。
  成家后,也一直奉行着母亲勤俭节约的“家风”。妻子是个很爱清洁的人,每天都用很多水洗涤衣物。我总是叮嘱妻子要节约用水。妻子却不以为然地说:“一吨水才几块钱,何必这样仔细?”我就给她讲母亲的故事。慢慢地,妻子也习惯了,并且还总结出用水诀窍:“先洗白、后洗蓝、再洗黑,投衣清水涮拖布”。不仅节约了水源,又节约了水费,还清洁了卫生。据我调查:一般三口之家每月用七、八吨水,而我家最多才用三、四吨。电也一样,邻居家用100多度,我家只用60来度。我经常叮嘱儿子说:“灯随人亮,人走灯闭”。虽说几块钱的水、电费不足挂齿,但住家过日子,还是细水长流好。几十年来,我和妻子始终秉承着:该花的钱必须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能浪费。

母亲的“家风”全面具体,大到接人待物,小到言谈举止,都要求我们中规中矩,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齿,嚼不出声;穷死迎风站,饿死不下道”等等。母亲的“家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不仅影响了我的一生,也传给了我的儿孙。儿子参加工作后,我经常给他讲:"富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在我和妻子的熏陶中,儿子打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出门能走则走,从不打的,穿衣戴帽也不赶时髦、讲名牌。孙子四岁时,我就教他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和《太上感应篇》,他从小就知道了“先苦后甜”的道理,学习刻苦,也从不浪费一米一粒。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天长日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习惯成了自然,也就成了“家风”。古人说:“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人生如书,母亲如书。母亲的“家风”足以让她的儿孙们代代享用。


(本文来自中国税务网,版权属于原作者)


更多精彩,请点击:

【母亲节专刊】永远走不出母亲的视线

家风传承母亲作用最大

中华母亲10大恩德

家永远是教育的文化圣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