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山之石】教育兴国:新加坡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2017-08-22 徐新勇 九州家风

导读


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生产力。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战略。但中国的教育虽有大发展,也面临很多困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向外国学习很多,改革也很多。但改来改去,教育行政部门、校长、老师、家长、学生都很辛苦,社会评价不高,值得深思:我们的教育,是否抓住了本质?教育改革,是否符合大道至简的基本原则?


本号搜集网上介绍新加坡、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和中国台湾等地教育的文章,有的加上点评,陆续分享给读者。难免挂一漏万,希勉强能助读者诸君管中窥豹。当然,中国有自身的特殊国情,不能生搬硬套,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抱着谦虚的态度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教育回归人性,回归常识,这是一个基本方向。


欢迎赐稿,参与讨论。稿件请发至349567464@qq.com,详见投稿须知


 

2013年5月,我有幸作为“陕西省小学骨干教师境外高级研修”班成员,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进行为期15天的学习考察。期间,我们聆听了经济战略学家、独立学者、教育部高级顾问、客座教授、知名校长的讲座,结合讲座内容到新加坡先锋小学、工艺教育学院(中区)考察,了解新加坡的“双语教学语文政策”、“教育分流制度”和“精英治国理念”,在其教育部的安排下,我们还深入到了新加坡国会、华裔馆、牛车水以及世界第三大石油冶炼中心——裕廊岛石化中心,实地感受该国经济蜕变与教育发展的对应关系。在新加坡,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新加坡教育既传承了东方教育的竞争性,又借鉴了西方教育的多元化,可以说新加坡教育是东西方教育合璧的成功典范。


一、新加坡教育的基本现状

新加坡曾被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多年,其教育观念深受英国影响。现在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沿用英联邦教育体制,政府实行 6-4-2学制的普及教育,新加坡的英制教育体系与其他英语国家基本相同。每年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学生参加英国剑桥“A”、“O”、“N”三个层次升学考试,试卷要送往英国批改(近一两年新加坡教师才获准参加阅卷),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决定是否授予英国剑桥“A”、“O”、“N”水准证书,这些证书都是国际承认的文凭。

“N”和“O”水准考试放在中学的普通班和快捷班分别进行,学生通过了“O”水准考试之后可以继续上学,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 一般是公司的初级文职之类的。如果学生有机会读完初级学院(相当于我国高中),则要参加英国剑桥“A”高级水准考试。通过“A”水准考试的学生,除可以进入新加坡的大学之外,还可以凭此成绩直接申请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不再需要进行入学考试。

新加坡教育体制是“普通教育”加“技能教育”的双轨制,这是新加坡政府在充分考虑了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而做出的,这种教育体制直接催生了“教育分流制度”和“精英治国教育理念”。可以说 “教育分流制度”、“精英治国理念”以及“双语教学语文政策”是新加坡教育的显著特色,三者的本质是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对应着教育的发展政策,这也是新加坡政府把“缔造国家的未来”作为教育使命的具体战略举措。


二、新加坡教育的特色

新加坡1965年独立至今,其教育发展经历了普及教育阶段、追求效率阶段以及素质教育阶段;未来20年新加坡教育将以学生为本,价值为导向,并在2030年实现以教育建成“智慧国”的目标。新加坡教育的变革和愿景,展现了新加坡教育的特色。


1.教育兴国——教育“缔造国家的未来”

新加坡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城邦国家,也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源的岛国,人们每日所需的农副产品包括民用饮水都要从邻国马来西亚进口,甚至连建筑工地使用的沙子和用来“填海造地”的土石都需要进口。但却在短短四十八年的时间里,却“凤凰涅槃”般崛起于东南亚,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现在的新加坡以稳定的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朝气蓬勃的高品质都市生活吸引了世界的眼球。

这一切都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坚定地实施教育兴国战略。新加坡政府把“育才”作为兴国的有效途径,把“重才”作为立国的根本战略,把“用才”作为精英治国的重要因素。李光耀多次指出:“小国最大的危险是用同一个模式塑造太多看起来一样的年轻人,我们需要有不同才干、不同看法、不同作风的人。”因此,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新加坡学校就培养什么素质的学生,学校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多种机会及时为国家培养各种人才,以教育“缔造国家的未来”。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经济时代,70年代,新加坡为提升生产力与技术,先后设立了多个培训中心培养相应的人才,并从中选择有潜力的学生送到德国、瑞士等发达的国家培训至少三年,这些学生学成归来后大多数成为制造生产业的骨干。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新加坡从技能密集产业过渡到科技密集性产业,政府又及时设立了多个相应的培训中心,以应对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并加强与生产技术比较发达的领军企业合作。90年代,新加坡从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经济,政府又及时合并了各种培训中心,设立了南洋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和淡马锡理工学院这五所理工学院,从而系统化培养大专人才。特别要说明的是,各培训中心的课程设置是与企业密切磋商后设计的,这就确保学生能在自己所选择的领域中,与日新月异的科技与发展并肩共进,并在步入职场时就已兼具娴熟的技术与专业知识。

这种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紧密的相对应关系,不仅使新加坡迅速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新加坡在2030年实现建成“智慧国”的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必将为新加坡国家的第二次腾飞积蓄更强大的力量。


(点评:新加坡面积很小,也没有任何资源,要发展,只能把“育才”作为兴国的有效途径,把“重才”作为立国的根本战略,把“用才”作为精英治国的重要因素。这也是古人所说:生于忧患)


2.因材施教——催生教育分流体制

新加坡奉行人才立国战略,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充分开发本国人力资源,确立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分流制度”。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考核,将接受普通教育中的一部分学生分流到技能教育的序列中去。对新加坡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从小学能顺利地读到初级学院毕业,就会经历五次生源分流;即便是在初中四年级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学生,也都已经历了四次生源分流。特别是学生在经过小学四年级、小学六年级毕业和初中二年级这3次生源分流后,就基本决定了一名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

新加坡的小学四年级结束前,参加分流考试(数学、母语、科学三科),然后按考试成绩分为EM1、EM2、EM3三个学生源流(E代表英语,M代表母语),通过分流约20%学生进入EM1班,70%学生进入EM2班,10%学生进入EM3班。EM1及EM2的学生在小五、小六年级修读较高程度的母语、英语、数学及科学等课程,而EM3程度的学生,就学习基础程度的课程。

小学毕业时政府会根据英语、科学与数学等科目会考总成绩进行第二次分流,大约10%的优等生进入特选中学接受特别课程教育,50%学生进入特选中学接受快捷课程教育,40%学生进入政府指定的邻里中学(社区附近的学校)学习普通课程;初中二年级时,学生要接受第三次的教育鉴定,这次的鉴定是关于学生将来读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初中毕业后,新加坡学生又要面临初级学院、理工学院和工艺教育学院3类学校甄别、选拔,经过这第四次的筛选、分流,约25%学生进入初级学院,为上大学做准备,39%学生进入理工学院,为升学就业做两手准备,21%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为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另约有15%的学生出国学习或作其他选择。

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教育分流制度,有效地为新加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培育出了国家需要的实用人才。


(点评:中国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分班,而新加坡允许分班。分班,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经历,资质、习惯、程度都不同,如果强行分到同一个班,对老师的能力、韧性挑战很大。一般情况是:几年后,爱读书的成绩遥遥领先,不爱读书的混日子,而且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但这个分班,绝不是以家长有没有权、有没有钱分班,而是以学生的先天禀赋、习惯性格、成绩、兴趣爱好特长分班,也就是,你未来适合做什么,就分到什么样的班里)


3.种族融合——双语教学语文政策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立国初,政府就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增强新加坡人的国家归属感?如何让人民认可自己的新加坡人身份?当时各个族裔基本上使用的是自己本民族的语言,甚至用的是自己国家的课本,如当地的华人上的是华人学校,使用的就是中国大陆或港、台的各学科课本,这极不利于新加坡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国家要尽快统一教育制度,统一教材,这样教育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新加坡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为了促进民族间的平等交流以及与国际社会接轨,新加坡政府将英语作为国家的官方行政语言和各民族的共同语言,学校实行英语+母语的双语文教学政策,即每位学生既接受用英语教学的课程,也要学习自己本族裔的语言和文化,形成了华语、马来语、淡米尔语与官方语言并存的国家语文政策。这样,不仅保障了每个族裔学生原有种族文化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也促进了民族的和谐,国家的稳定。

双语教育制度在新加坡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确保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双语教育制度一方面提供了文化对话的桥梁和平台,改善了由于种族及文化造成的纷繁复杂的影响,促进了各民族在文化及宗教上的融合,增强了人民的国家认同感;从另一个视角看,双语教育政策使每位公民掌握了至少两种不同的语文,可以更好地吸收东、西方文化精髓,健全他们的世界观,增强了新加坡的竞争力,使新加坡快速地融入了世界,这正是新加坡双语文教学政策的精妙所在。


(点评:我们也实行英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但效果不如人意。我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学到大学,也过了四级、六级,花的精力、物力不谓不多。但最终大部分人还是学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汉语教学也没成效,直接证据是很多学生字写不好,文章写不好。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4.三条跑道——优良的教师“生态环境”

新加坡没有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校,新加坡各级学校的教师在成为教师之前大多从事过多种职业,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这是新加坡政府鼓励并且所乐见的,他们相信有着多重职业背景教师的教育观、人生观、世界观才更加健全,这样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更有益。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只要通过了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教师资格考试,就可以入行当教师,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是在各级学校培养、发展。各学校或校群有详细职位委任标准,包括科目知识、教学技巧、全年表现以及“个人专业工作档案夹”等详细要求,国家建立有相应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有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晋升评估程序,形成了新加坡教师的职业发展路线:

 

司  长 

副司长

校群督学

校   长

副校长

部门主任

科目/班主任

首席特级教师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主导

高级教师

专科总监

首席专科主导

高级专科主导

高级专科2

高级专科1

教学范畴

领导范畴

专科咨询范畴

教师

 新加坡教师职业发展的三条跑道,使教师在进入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始阶段,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成长途径,清晰了自己的职业努力方向和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专业潜能与特长,为学校带来更精准的专业生产力,让教师一开始就处于挑战状态,能获得更高的工作满足感。

5.中西合璧——实用主义教育内容

新加坡教育既注重西方文化传统,又大量吸取东方儒家伦理的精华,新加坡的教育内容彰显出浓重的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在新加坡社会得到很好地体现,南华中学甚至将“八德”作为校训加以贯彻。新加坡教育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美(蔡元培语),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新加坡随处可见。近年来,新加坡教育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各国教育发展经验,本着“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如科技教育、创意教学等等,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保障。新加坡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强调跨学科、交互式的课程学习;二是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少教多学”,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变革评价模式,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四是倡导“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在中学几年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自己探索、合作解决约450个问题,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五是加快“未来课室”的研发,以科技促进新加坡教育和未来社会的发展。


(点评:我们曾经将“八德”视为封建糟粕,还有人提出文言文太难,要用白话文全盘取代文言文,导致了民族语文水平的大幅下降。其实,读古文,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学好语文,还可以帮助下一代继承民族优秀文化,更能帮助孩子提升生命的高度、心灵的高度。现在国家成立教材改革委员会,要求增加文言文内容,可以说是拨乱反正。详见王财贵: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三、新加坡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教育的鲜明特色,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之要。

在新加坡,国家财政预算中近20%用于教育,教育一直都是他们仅次于国防的第二大政府开销。无论是特选学校还是邻里学校,教育设施都十分齐全与现代化。学校不仅有基本的学习设施,还有为学生学习而建立的教学工厂,甚至还有供学生学习的波音737飞机;各学校的建筑风格基本一致,主题教室、多媒体等设施基本相同;如果学校需要各种社会专业人才、名家进校园授课,只要打个报告就可以,费用由政府出。政府的高投入不仅杜绝择校现象,而且也使各学校能专心办教育,不必为教育经费发愁。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国家战略,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地域差异以及历史遗留等因素,导致了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教育滞后于城市发展表现得尤为明显,直接导致了如大班额现象、择校现象等。因此,我国政府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谋划好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为拥有不同智能特长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舞台,促进每一孩子的成功。唯有如此,我们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型”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点评:新加坡国家财政预算中近20%用于教育,网上搜索不到其教育投入占新加坡GDP比重的数据。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时间表却推至2010年,直到2012才在数据上达到4%。在基建上的投入,应该远远不止4%吧?其中又有多少跑冒滴漏?基建和教育,谁是最利长远、最应该打基础、最应该优先的事呢?!!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要让学校成为最安全的地方,不是一句空话


2.建立严格、务实的教育制度,是追求管理实效之根。

新加坡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总的特点就是务实、严格、高效。这一制度能较为有效地保证优秀教师获得晋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新加坡教育部对中小学校长的选拔非常严格,即所有中小学校长必须在教学领域中产生,必须精通教学和管理之道,必须拥有高尚的师德。教育部要求校长不定期旁听每一个教师的课,抽查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作业本,组织学生讨论会,收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等,通过这些来了解教师的工作状况,从而对教师进行比较公正的考评。如果发生争议,被考评教师有权向教育部提出上诉,教育部会派人下来调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终裁决。

在与新加坡先锋小学校长和教师们的交流中得知,新加坡政府不鼓励中小学教师脱离教学工作搞学术研究。政府认为,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不同,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成绩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上,而不是体现在学术水平和科研成就上。政府鼓励教师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目的是为了改进实际教学工作,而不是为了晋升职称去发表文章,教师晋升主要按教师的实际工作才干进行。

新加坡教师们每两个周会进行一次集中的案列交流,案例均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如果案例具有推广价值和交流价值,就属于优秀教科研成果,政府就会在一定的层面进行推广,教师也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因此,新加坡的教学名师不像中国大陆名师那样执着于写论文,其国内的教育类刊物也比较少,教研成果的好与不好是通过教学实践效果来检验。

这样务实的教育制度,是否可以启发我们对偏重课题研究,不注重课题实际应用价值;偏重教师论文篇数,轻视教师教学实绩等不良现象的反思?


(点评:对比新加坡,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差距较大。基层有几位教育局长真懂教育?有几位教育局长经常下课堂听课?校长是向老师、学生负责,还是向上级负责?眼花缭乱的教材改革,导致教材越来越多,让老师、学生无所适从。评职称,逼着老师发表文章、评奖、上公开课甚至造假。创文、创卫、禁毒等大量与教育无关的任务,让老师不堪重负。让爱教育、懂教育的管教育,努力为教育提供一个安静的校园,让老师能够安心教学不至于为生计去奔波,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3.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之本。

李显龙总理在2004年8月指出:“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为了落实“少教多学”理念,为了推进教育改革,新加坡教育部提供了两大支柱:一是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如裁减各科课程内容;促进师生交流、了解学生;鼓励教师反省教学和分享经验;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教育领导发展中心等。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机会,如鼓励学校开设更多有教育意义的创新科目;增加以学术本质为内容;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导方向等。少教多学的理念,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有所发展,从而实现人尽其才。

对于一个新的教育改革理念,新加坡政府不仅从态度上支持,更多的是从教学实践层面上,给予了学校和教师明确的、具体的操作指导,以确保“少教多学”理念落到实处。“少教多学”理念的本质就是“以生为本”,这为我国深化课程改革,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寻找我国深化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无疑是这次考察的一大收获。


4.创设“浸濡式”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建设实施之途。

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三任教师。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对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作用。新加坡南华中学、南华小学和先锋小学,我们感到每个学校都蕴藏着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八德”的校训,还是带有浓郁东方文化的校园文化长廊,以及娴静幽雅的校园和校园内文化石上镌刻着的“滴水穿石”、“锲而不舍”、“日行一善”、“彬彬有礼”、“学以致用”、“饮水思源”、“敬老尊贤”等名句,置身其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在润物无声中塑造着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心灵。

我国校园文化建设,一些地方也提出打造学生生命成长的家园、学园、乐园和花园的口号,但一些空洞的说教标语,远不如新加坡中小学校园里“对人要宽心,说话要细心”;“要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理直要气和,得理要饶人”等标语,具体实在。


(点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创设文化氛围,关键是校长、老师要做到,才能真正浸濡到学生心灵里。如果只有口号,没有行动,这些堂皇的口号反而会让人反感,不如没有)


5.建立优良的社会道德,是实现民族复兴之基。

新加坡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国家,教授这一课程教师叫“好公民”课教师,其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做新加坡的好公民。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新加坡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品德、健全人格的培养。针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道德滑坡问题,新加坡利用了它特有的东西文化合璧的优势,加强了品德教育,既吸收中华传统美德,又强化西方现代伦理人人平等的原则,并将它们纳入教材,像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故事以及《弟子规》等就是其道德课程的内容。整体看,新加坡的品德教育也有强烈的说教色彩,但说教后要求学生在行为中体现,这点不同于中国的只说教不实践;尽管新加坡道德教育也重视人人平等的西方现代伦理原则,但其却坚决反对西方社会对自由的充分强调。可以说,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守法和守德的高度统一,是其道德教育的最好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在取得了一系列经济成果的同时,一些社会诚信缺失、道德的滑坡现象也在深深刺痛着人们,警醒着人们,而解决之道不仅在于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全民的道德教育,建立起一个充满公平、正义、诚信和奉献的道德社会,这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

新加坡15天学习考察,使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教育风景,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使我认识到到中国教育的发展不仅仅要借鉴新加坡教育经验,而且应本着立足国情,夯实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大学教育,兼容并蓄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经验,坚定地沿着有着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走下去,中国教育就一定会迎来光明、灿烂的未来!

 

注:本文原题为《新加坡教育的现状与启示———赴新加坡学习考察报告》。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安康市第一小学

更多相关内容,请点击:

教育领域也应实行“供给侧”改革(一)建议试水向社会购买学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