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九州家风|大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018-04-06 曾敏 九州家风


母亲与大姨(右)合影


 

大姨叶续清逝世好多年了。但我永远不能忘记她老人家。

每到清明节,我都会不由自主想起她,心香一瓣敬献大姨!

现刊发2013年大姨去世时写的一篇旧文,以兹敬献给尊敬的大姨,愿大姨天堂安息,子孙绵延不息,繁荣昌盛!




大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文 |曾敏        图|曾众    


昨天,妈妈告诉我古塘大姨不幸去世的消息,我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难过之余,恨不得马上赶回新化。因为公务在身,只能等从涟源回来后再去。本来明天我要出远差。妻子体贴地说,你不要太辛苦,我替你去吊唁吧。我说:即使你去了,我仍要去的。大姨对我们这样关心,我如果能去不去,心里会不安宁的!

昨天晚上从涟源回来后,已是晚上8点多,我立即驱车,和家人一起赶赴冷水江。本来想一气赶回新化。但这时候已是11点多钟,又下雨,为了安全起见,只好在冷水江姨妹夫家里住宿。第二天清早,我就和妻子赶往新化,接上母亲、妹妹后,赴古塘吊唁。

母亲一到古塘,就扑在灵柩上痛不欲生地哭起来。我和四哥、大嫂子几次要搀扶母亲起来,母亲都用力甩脱我们。母亲很内疚——大姨几次要母亲陪她住一天,但母亲要带外孙女脱不开身,原本想大姨身体还不是很严重,可以过一阵子再来陪,她就没有急着赶回古塘。结果今日相见,已是阴阳两隔……

这位大姨,大名叶续清,是我母亲的表姐,槎溪镇太平头人氏。老人家性格温和,慈眉善目,脸上有痣,福气盈然,一副菩萨相,生育四子三女。本性善良的她,二十多年来,对穷困的我家,尽己所能接济。

大姨全家福

我父亲在新化建筑陶瓷厂上班,母亲一人在家务农,农活干不赢。大姨经常打发几个儿子,悄悄地将红薯藤翻了。在她的影响下,几个儿子对我母亲都非常尊敬和体贴,对我们都非常关心。搞双抢,母亲说一声,大哥哥即使再忙,也会跑过来帮忙,并且从来没在我家吃过一餐饭。二哥哥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一个精美的文具盒,没给自己的亲弟弟,却给了我,因为他认为我能读书。三哥哥到铜厂值班,首先要到我家来报个到。我在古塘读书时,只要我受到欺负,四哥哥就会为我挺身而出主持“公道”。母亲到城里做生意,缺少流动资金,大姨都会千方百计做大姨父工作,借钱给我们周转。逢年过节,大姨都会打发儿子、儿媳来看望母亲。我们每年给大姨拜年,送一点礼物,大姨会还更多的礼物。我几次买房,少了钱,只要我说一声,几个哥哥要多少借多少,从来未讨过。几个哥哥还说:只要你需要,我们全力支持你!这句话,至今温暖着我、激励着我前进。最让我感动的是,大姨及全家人对我家的帮助是无私的,发自本性善良,从不因帮助过我家而居功自诩,从未在口头提过半句。这种宝贵的品性,也深深感染着我们全家人。我们也以帮助别人为乐,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不厌其烦。母亲只要在新化,找她帮忙的人特别多……

大姨对我们如此,对其他亲戚亦如此,对左邻右舍亦如此。所以,闻听她仙逝,吊唁的亲戚、朋友、乡邻络绎不绝地赶来,炮声不断,花圈堆积如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姨自己高寿(享年84),而且儿孙满堂,四子三女共生育二十五个孙子孙女和曾孙子、曾孙女(这是2013年计算的数字,现在更多了),其中还有一对双胞胎。而且,子孙都兴旺发达。三哥在怀化开厂,二哥、四哥、大姐、二姐都在娄底、新化县城安家,大哥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去年建了一栋气派的新房)。

大姨明天要出柩。因为要赶回娄底、新化办事,我和妻子、妹妹无法送柩,不得不告辞。母亲坚持要留在古塘陪大姨一晚。我和妻子、妹妹在大姨灵柩前虔诚地磕头后离去,但我脑海中仍回想着大姨慈祥的笑容!回到娄底后,我心潮难平,遂连夜写出此文,以此纪念尊敬的大姨。

大姨,请您安息吧,您的子孙后代一定团结、奋进,替您和大姨父争光添彩,将您的血脉和良好家风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大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曾敏,传统文化的弘扬者、践行者。曾躬耕讲台十年,后因考改行,现为娄底市公务员。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美丽心灵和大道至简之理念,注重兼容并蓄、知行合一、独立思考,通过各种形式传播正能量,推动家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其观点客观理性平和,文字真诚朴实温暖。不求吸引眼球,惟求诚意正心,让人见之闻之有所裨益。


“家风故事”系列,请点击:

奶奶打草鞋

父亲的心愿

传承曾氏好家风

清明祭祖思家风

从荷叶到嘉祥:依教奉行是对曾氏先贤最好的纪念

曾国藩:我一生,就是三个字

曾国藩: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曾国藩:写给祁同伟的信

范仲淹家风故事

【家风故事“井盖哥”王勇光:坚持做好事是家风

【家风故事父爱如山——清明时节感怀父亲

【家风故事】郭和生:有情有义好家风

【家风故事】父亲:我人生的好导师

【家风故事】李文华:好家风代代传

【家风故事】俞敏洪和他不寻常的母亲

【家风故事】她生5男8女,40岁守寡,一手培养13个博士,教子经只有15个字

【家风故事】陈克聪:言传身教好家风

【家风故事】清芬日守传家风

【家风故事】邹蝶嫩:家风好似根与魂

【家风故事】我那门门5分的老妈

【家风故事】安金鹏:妈妈是我最好的导师

【家风故事】远方的家

【家风故事】我的“大胡子爸爸”

【家风故事】父爱如山 家风家训伴我行

【家风故事】父亲的三件“法宝”

【家风故事】勤俭节约是最美的家风

【家风故事】父爱深处是寻常

【家风故事】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家风故事】用爱撑起一片蓝天

【家风故事】欧阳淳:白纸父亲

【家风故事】读书成就我的梦想

【家风故事】送给母亲一份珍贵的礼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