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线】打响百日攻坚战 浐灞项目抢占先机
浐灞生态区
2月中旬以来,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外埠区域总部开始有序推动项目的复工复产,面对依旧严峻的疫情,西安浐灞生态区灞河右岸片区提升改造PPP项目勘察,率先攻克难关,走在了抗疫情复工复产的最前列。
西安浐灞生态区灞河右岸片区提升改造PPP项目,北邻西安市国际港务区,东邻世园会会址,西南侧毗邻灞河,与欧亚经济论坛永久性会址隔岸相望,规划面积3.23平方公里,是西安国际文化交流核心区和西安东部新中心的重点项目,同时作为陕西省重点工程“十四运”和“三中心”工程配套项目,聚集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外埠区域总部作为该项目的勘察单位,承揽了安置房、市政道路、香槐六路跨灞河大桥及景观绿化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勘察、基坑支护设计等工作,面对业主的信任,完美履约是责任更是使命,是机遇更是挑战。
现场人员进行勘察作业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省是我国黄土分布最多的省份,自北向南均有黄土的踪迹;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条河流,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特殊的地理位置带来了其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而享有“十三朝古都”美名的西安亦被“赠予”了大量历史遗迹、地下文物。关于西安,这座历史古都,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因其特殊的地势环境,却带来了湿陷性黄土,地裂缝、断裂、地表水、地下水、古河道、饱和软黄土、洞穴、文物古迹及重要建筑物等特殊勘察问题。
在浐灞勘察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其地层复杂,地裂缝分布难度大,因灞河水位下降造成区域地面沉降,准确判定沉降程度及其对工程的影响难度较大。尽管前期因对西安地质环境不熟悉,导致前方关卡重重,但通过项目人员不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收集西安当地勘察资料,集合专家会诊出方案,并结合实践,终将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文物挖掘现场
历史悠久的陕西可谓追溯中华文明的“宝藏地区”,其自古就是帝王建都之地,九个大一统王朝,有五个建都西安,大量地下古墓、文物古迹埋藏在土地之下。而浐灞作为昔日要塞地区,还曾享有“汉唐首都门户”称号,亦在历史的洪流中历经洗礼与变迁,留下了汉长城遗迹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
一代地下“文明古国”跃于眼前,我们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文物的保护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若遇到的未知文物古迹,如何在勘察作业时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这对初入西安古城的勘察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在此次项目勘察中,大量出露的陶器、空洞的墓穴仿似述说着汉长安城遗址的“前世今生”。面对这始料未及的情况,保护好现场,及时上报,并积极配合文物局和考古发掘队伍的工作则成了项目部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文物挖掘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项目部在初遇文物时,妥善应对、及时保护,为文物的勘探与挖掘提供了宝贵时机,大大缩短了文物发掘的进程。
勘察人员正进行水上钻探工作
香槐六路跨灞河桥
香槐六路跨灞河桥工程位于灞河陇海铁路大桥下游至灞桥区、浐灞生态园区交界处,为特大型桥梁。香槐六路跨灞河桥采用了人、车分离式双层桥面布局:上层桥面为机动车道,下层桥面为人行通道;是陕西省首座、也是全国跨度最大的变截面钢桁梁桥,均属灞河上同类桥梁的首创。
然而,香槐六路跨灞河桥工程,需在水面进行勘探作业,使用水上钻探技术,这在新疆鲜有涉及,对于项目团队来说,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水上钻探受水位、流速、风浪、潮水、地质等多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钻探工作面临着考验,困难而艰巨,且水上工程勘察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做好勘察前准备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应对措施是重中之重。
尽管对灞河一带的流域并不熟悉,且缺乏相应的水上钻探经验,但是,项目部通过不断收集勘探资料了解灞河流域地质条件,并向当地人请教学习灞河流域水上钻探技术来丰富经验,反复检查钻探平台以排除安全隐患,最终解决了难题,在技术工艺上迎来了新的突破。
目前,该项目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已完成第一个大干一百天目标。
作者:王歆怡
编辑:佟志红
开拓进取 革故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