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比“再玩手机,我给你扔了!”更有效的是……

2017-10-18 源朴自然培养中心

每一个幸福快乐的爸爸妈妈们

都在“源朴自然培养中心”找到了力量



【家庭教育】比“再玩手机,我给你扔了!”更有效的是……

2017-10-06 17:00家庭教育/游戏


现在这个时代,手机作为生活的工具,已经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孩子和家长关于“手机”引发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针对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给大家讲两则故事,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少一些阻碍。

看点

01

妈妈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

小武妈妈因为孩子沉迷手机,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前天陪孩子出门,他见到一个小吃店,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七分钟还没见他回来,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

孩子正在店里的一个角落,玩一部智能手机。他一看见妈妈进来,就赶紧收起手机。问他手机是谁的,他很不高兴地说是找同学借的,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就跟他说——尽快还给同学吧,今后不许找同学借。

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但他并没有脱离沉迷手机的漩涡的话,迟早有一天,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

借他人的玩——耗费自己的时间、情感等,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

偷他人的玩——趁他人不知情,不注意时,私自取走他人财物;

抢他人的玩——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霸凌”他人获取财物;

接受馈赠玩——接受他人馈赠,而导致“被爱”认知的重新定义。

看点

02

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强制禁止可行吗?

近日,家在广州的梁先生就尝到了后果:儿子一怒之下,砸碎了家中价值180万的古青花瓷碗!

他上五年级的儿子小浩,平时喜欢玩手机游戏,最近更是迷上了,不论是在路上,餐桌上,还是在床上,总是低头玩游戏。

家长不论怎么劝,小浩就是不听。梁太太经常对着梁先生唠叨,希望做爸爸的能解决这个问题。

梁先生趁着小浩睡觉,把儿子手机里所有游戏都禁用掉。

第二天,小浩发现游戏点击了却玩不了,以为是手机坏了,立刻变得狂躁,把手机猛砸到地上,还跺上两脚。

妈妈上去阻拦,小浩又拿起桌上的遥控器,往外一甩,砸到了那个青花碗。碗,顿时碎了。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有两种家长:

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就像上面这位梁先生一样,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

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

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

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凡是爹妈说过“不许玩游戏”的,孩子一定摸了游戏就不肯放手,只要有个机会就赶快玩。

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

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孩子对手机的渴望有错吗?

在家长的禁令面前,孩子是不会“坐以待毙”的,他们在快速地长大,能力在快速地增加。

所以,我们必须对孩子的成长有足够的认知,否则,我们将犯的错误不是“掩耳盗铃”,就是“自欺欺人”。

很多孩子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

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了,也是孩子对自己未来生命建立信心的很重要因素。

我们孩子已经完全可以真实地发现,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

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1

所谓“治标不如治本”,与其简单粗暴地扔掉孩子的手机,阻止他们玩,不如试试这5招,肯定更有成效。 多陪伴孩子 其实,有些孩子玩手机,最开始只是因为没人说话。爸妈要么不在家,要么在家也做别的,很少跟孩子互动聊天。以至于他们为了找个可以说话的人而疯狂埋头玩手机。

很多时候,爸爸晚上要加班,回来就比较晚,自然很少有时间去陪孩子了。而妈妈呢,即使在家,也很少跟孩子聊起来。有时候,孩子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不惜大吼大叫。但是次数多了,孩子自己也觉得没意思,就只好转而玩起手机看别的了。

2

常见的是,很多孩子把手机当做贴心的朋友,在社交平台吐露自己的心声,或是半夜还在跟朋友聊天。面对家长时,反而沉默寡言,不愿说真心话,或是压根就不爱搭理了。 因此,对于这种将手机当做陪伴的孩子,家长就应该多抽出时间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及时做出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同时,多和孩子聊聊天,说说话,明白孩子在想什么,随时做好孩子的听众。

父母以身作则不难发现,不少孩子玩手机,是因为父母也经常在自己面前玩。毕竟,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一般来说,父母有着怎么样的生活习性,孩子多半也会被传染。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经常或整天对着手机、电脑或平板,久而久之,孩子很难不跟着学。而一旦他们在手机上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体会到玩手机的乐趣,那么要让他们放下就很难了。

3

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家长自己先适时放下手机,不在孩子面前玩,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只有整体的家庭氛围改善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才能改变。 当然,如果是为了工作,不得已要看手机、电脑,不妨先和孩子说明情况。

如果只是为了通过玩手机来消遣时间,那就应该先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做做别的事情。比如,一起看看电视剧,玩玩游戏,或是看看书、讲讲故事等。 筛选优质内容 很多家长之所以担心手机会毁掉孩子的未来,是因为手机里面存在大量不良的信息。如果不管不顾,任由孩子随意玩手机,很可能会让孩子上瘾,,甚至陷入一些误区。

比如,有些孩子的手机里加入了一些扣扣群,成天叫人发红包,抢红包。而这些孩子在群主的忽悠下,往往就信以为真,于是大量充值互发红包,最后损失的都是家长的钱财。还有些孩子,在手机上随意点链接,进入一些黄色网站,观看不良视频。或是,在一些微信群里转发血腥图片等。

4

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玩手机前,先帮孩子筛选一些优质的内容。对于那种红包群、暴力群、购物群等,及时给孩子说明危害并退出。对于那些特别耗钱的直播网站或是传播不良信息的链接,及时删除。 最主要的,大人要帮孩子把控好第一关,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学会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可以适当下载一些益智类游戏或是适用于孩子学习的APP供孩子玩乐或学习。 事先商量好玩手机的时间 或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或是受不了孩子的发脾气,或是一直都很纵容孩子,不少家长在看到孩子玩手机时,明知道那样对孩子不好,却依然还是让孩子继续玩。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越玩越想玩,越玩越上瘾。想着爸妈最后反正都会妥协,管不了我,我玩玩也不要紧。久而久之,就更管不住了。

5

其实,孩子玩手机是应该适当控制时间的。但这个不能强行命令、要求孩子下线。可以在孩子玩手机前,跟孩子商量好玩手机的时间,并约定好规则——比如,如果到时间了,还不放下手机,就要适当接受一些惩罚。

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3岁前,视力正处于高速发育期,最好不要给孩子玩手机甚至是看手机。在孩子满3岁后,可以适当玩手机,但必须控制好时间,最多每次不超过10分钟。 如果孩子上了小学、初中,可以适当延长时间,但不要超过2小时。如果孩子要看电视剧、动画片,尽量用电视看。

6

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 有些孩子将手机当做打发无聊的工具,利用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剧,看直播等等,最后却越陷越深。观察这些孩子,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手机才是唯一的爱好。 比起直接没收孩子手机这种极端操作的方式而言,帮助孩子找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才是长久之计。

(放到您的微信群、朋友圈,朋友们会感激您)

主办机构:深圳源朴自然养育中心

 【源朴自然】是一家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家庭教育、自然教育和国际童军理念及方法,自主开发独具中国特色课程的专业青少年教育机构。致力于探索并实践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以及顺应自然规律的养育法则,引领亲子家庭通过自然观察、自然体验、自然艺术、自然游学、自然农耕、野外生存、城市生存等方式,回归人之本源质朴的心性和健康的体魄,还原人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平衡的和谐关系。基于国内青少年儿童的总体素质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并发展出六大板块100多种自我成长课程,来塑造孩子们的价值观。通过定期举办周末亲子活动、春游、秋游、夏令营、冬令营、国内外长短期游学、国内国际文化交流比赛等方式,让孩子得以发展成为一个优秀的国际公民!

【服务对象】

3-18岁孩子或亲子家庭(提供主题性的活动体验)

幼儿园、中小学校(提供校外实践活动策划服务)

每逢周末、节假日举办主题活动,可接受团体预约。

常年招募活动志愿者/合作伙伴/亲子家庭会员。

            

Hello,爸爸妈妈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

放到您的微信群、朋友圈,朋友们会感激您)


你可能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