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说说人话,自然不会被人怼……

2017-12-09 四会教员 有话姚说



多说说人话,自然不会被人怼……




近几天忙的团团转,都忘记打开手机浏览信息了。闲暇之余,打开手机,竟发现错过了一场激烈的论战。无非是J报的一篇文章引爆了大家的骂战。文章的内容其实也没有什么,这种J报体早已经见怪不怪了。大概是说,一名转业干部在转业待安置期间,被原单位电话批评,理由是因为没有按时上交思想汇报。


或许是转业干部们本来就一肚子委屈没处诉说,没想到还要被J报拿来当成素材调侃一番,肯定是心中不爽。再者,J报的编辑们估计也没有想到随着自媒体和网络信息的发展,放在几年前无关痛痒的文章,没想到居然一下成了热点。


作为一个曾经从事过宣传工作的人,我自然清楚能在J报上刊登一篇文章,是需要付出多么大的心血与努力。虽然十八大后作风好转,但多少稿件需要“协调”才能见报,为了完成上稿指标又有多少单位领导和基层干事苦不堪言。本来是为了完成上稿指标的无心之作,没想到引爆了一场论战,恐怕也是始料未及的。


其实几年前,当我还是学员时,我无意见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J报的许多文章不能当报道来看,当成笑话来看可能更有意思。比如报道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某单位领导们认为开车去基层显的太官架子,于是规定领导下基层要骑自行车去。文末还说道,大家听着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心里面也暖乎乎的。初看也没啥,但细细一品,不免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还有流行的一种写作套路,无非是某人不安心工作,信念不坚定了,指导员一番话,然后就干劲十足了,或者是学了一次讲话,一下就顿悟而后上演人生大逆转。我真的不太清楚这些撰稿人是否从事过思想工作,或者是我和我遇到的思想工作者都实在太差劲了,那种一番讲话说动一个人,或者一篇文章打动一个人的现象,还真是没有见到过。更多的情况是,各种苦口婆心,未必能见到实效。反正,在J报眼里,指导员一番话,任何人都可以上演人生顿悟了。


其实说句不太客气的话,J报的阅读量,更多的是在靠行政命令推动。如果没有上级规定学习某篇文章的要求,99%的J报是放在报刊架上无人问津的。基层的兄弟们其实都知道,J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当擦武器的垫布和擦窗户的工具。那种大家聚在一起看J报的场景,99%的都是新闻干事摆拍出来的。这些真实情况不知道J报的编辑们是否清楚。当然,这么真实的情况,新闻干事们怎么可能告诉你们,毕竟,现实有点太残酷了。


当然,领导们可以用大家不热爱学习,不喜欢读书看报的帽子批评大家。但是,强扭的瓜毕竟不甜。据说有些单位有硬性规定半个小时的读报时间,然而我也知道,场景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念,剩下的人在睡,念的人,大多数也在应付差事。这种现象的出现,或许和大家缺乏学习兴趣有一定关系,但全怪到大家头上,未免也说不过去。就像有人要卖苹果,卖不出去了不去反思苹果是不是味道不好,而是怪群众不识货、没眼光,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这个引发论战的报道,其实我一看就知道,基本上是编的。只是编的有点太过分,拿转业干部们说事,就让人不能忍了。说实话,转业干部们也不容易,在部队时很辛苦,有些可能过的也不舒心,回地方安置也受人白眼,甚至利益受损,自己的诉求也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如果编一个单位出面协调转业安置的新闻,估计还能宽慰宽慰大家。结果还编了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事情,这不是往伤口上撒盐吗。再说了,如果他上交的思想汇报提到了困难单位该怎么处理呢?难道还是那句正确面对就打发了吗?


当然,编辑们也可以讲规定,也可以讲情怀,也可以讲高大上的道理。但是,再怎么样,大家毕竟都是凡人,一个普通的凡人而已。如果讲一讲大家喜欢听的人话,何至于被网上如此批评。虽然也有出来替J报站队的,但是,很明显的能感到,群众的情绪好像是站在另一边的。可能群众是容易被煽动的,但是为什么就偏偏是被别人煽动了,J报的编辑们怎么就煽动不起来呢。难道是群众智商都太低了?


随意浏览下J报的内容,某单位的战法永远是信息主导、体系作战,某战士仍然是突然就被说的痛彻心扉了,某典型依然是放弃休假、有家不回……


话又说回来了,新闻干事们也不容易,指标压力之大,让他们只能夜以继日的蒙头写稿,只要能上J报,真假都是次要的了。编辑们也挺为难的,毕竟,这个报纸未必是给基层的兄弟们看的。


哎,我又胡说了一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