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吉夫 | 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关联特征研究

德吉夫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6.16 

摘 要


通过对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名单的分析,研究高校支撑交叉学科的相关门类和一级学科间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支撑学科分布不平衡,交叉学科设置数量与学科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校设置交叉学科主要集中在近缘学科之间。支撑交叉学科较多的学科中,应用学科较多,基础学科较少。归纳了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三种支撑学科关联模式:中心模式、分散模式、多重集聚模式。提出高校应重视和厚植学科基础,明确和深化交叉学科内涵,尊重交叉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科交叉。

关键词


交叉学科;关联特征;学科交叉;关联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中问题的破解,越来越需要学科间的交叉和综合。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国内外研究型大学都将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交叉学科作为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内对跨学科问题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同时期,我国政府文件中亦有就交叉学科的表述。国务院于1984年通过的《关于科学工作的六条方针》,即提到“自然科学中有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不要搞批判”。刘仲林等较早对国外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以及“跨学科学”展开研究,对“跨学科”“学科交叉”“交叉学科”等概念进行辨析,提出交叉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相互结合、彼此渗透交叉而形成的新的学科。

  学科不仅是对现代科学知识的分类,更是大学的基本单元,特别是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我国对高校学科设置实行目录式管理,发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适用于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历次修订的学科目录,除包含传统的基础学科和行业导向明显的应用学科外,还包含众多内涵和外延已逐步发展清晰的交叉学科。例如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化学等,都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通过交叉逐步发展而来,并最终以学科目录的形式固定下来。学科之间的交叉是持续存在的,已经成熟和列入学科目录的交叉学科仍在继续与其他学科发生交叉。允许一部分高校设置新的尚未获得广泛共识的交叉学科,探索在新的交叉领域培养人才,成为适应学科交叉发展的政策选择。2010年,教育部印发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对高校自主设置目录外的交叉学科作出规定,具有若干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经论证备案程序,依托相关一级学科自主设置按二级学科管理的交叉学科。十年来,高校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了大量交叉学科,其数量已经超过了学科目录内的学科数量。

  交叉学科的设置是我国学科制度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针对交叉学科设置情况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缺少量化分析。本研究以高校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为研究对象,对交叉学科设置中不同类学科间的关联特征进行量化研究,反映高校自主设置学科的现状和问题,为高校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二、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截至2019年5月,普通高校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共507个(以军事学门类一级学科为支撑学科的除外)。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必须有已获得学位授权的若干一级学科作为支撑,经统计,公布名单共包含支撑学科点1027个(不含军事学门类一级学科,同一学科点多次出现的不重复计算)。

  (一)各门类参与交叉学科设置的情况

  从学科门类的层面看,支撑学科点所属门类最多的是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三者合计占比接近全部支撑学科的2/3。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最多的也是工学、理学和管理学,可见这三个门类对交叉学科设置的贡献最大。而无论是从支撑学科点数量看,还是从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看,农学都是对交叉学科设置贡献最少的门类。各门类支撑交叉学科及所支撑的交叉学科统计情况见表1。

  由于部分门类一级学科点数量原本较少,因此有必要继续考察各门类中作为支撑学科的一级学科点数量占该门类学科全部一级学科点的比例,即考察各学科门类中有多少比例的一级学科点“参与”交叉学科设置。为便于表述,将此种比例称为“交叉学科参与度”。各门类交叉学科参与度见表2。

  交叉学科参与度最高的门类是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3个门类。其中,历史学和经济学虽然一级学科点数量较少,但交叉学科参与度较高,特别是历史学的交叉学科参与度接近其他门类平均水平的两倍。这反映出历史学和经济学广泛参与交叉学科设置的特点。交叉学科参与度最低的是教育学、艺术学、农学,其中农学一级学科点数量与经济学相当,但农学的交叉学科参与度明显低于其他门类。

  (二)不同水平学科的交叉学科参与度

  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科学新的生长点、新的科学前沿,而学科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科研究方向更接近前沿领域,因此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科会较多地参与到交叉学科的设置中。为验证这一判断,采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对不同水平的学科进行分类,A类学科(包含A+、A、A-,其他类按类似口径)在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B类学科排名前10%~40%,C类学科排名前40%~70%。比较各类学科的交叉学科参与度,分析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医学门类外,其他每个门类中,随着学科水平的提高,交叉学科参与度都明显增大,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相关学科。

  分析A类学科和B类学科、B类学科和C类学科的Pearson相关系数。A类学科和B类学科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775,并且呈现出0.01水平的显著性;B类学科和C类学科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590,并且呈现出0.05水平的显著性。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交叉学科参与度在不同门类和不同水平学科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三、基于学科门类的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分析

  交叉学科设置参与度从总体上反映了一类学科与学科外部的关联程度,以下进一步研究不同门类和学科间的关联特征。507个交叉学科中,支撑学科来自不同门类的有373个,占全部交叉学科的73.6%,来自同一学科门类的有134个,占全部交叉学科的26.4%。单从交叉学科数量来看,同时以理学和工学作为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数量最多,达到90个,占全部交叉学科的17.8%。对支撑学科来自不同门类组合的交叉学科数量进行统计,数量较多的10个组合情况见表4。

  各门类间的交叉学科设置关系见图1。

  图1直观呈现了不同门类间共同支撑交叉学科的情况。其中位于圆周上的色块表示各门类下属一级学科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色块越长表示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越多。色块间的色带表示两个门类均有一级学科作为支撑学科的数量,色带越宽表示支撑的交叉数量越多。为进一步分析两个门类支撑交叉学科的关联程度,本研究用以下公式定义门类间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

  D(i,j)=I(i,j)/(I(i)+I(j)-I(i,j))

  其中,I(i,j)表示以学科门类i和学科门类j下属若干一级学科点为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数量,I(i)和I(j)分别表示支撑学科包含门类i和门类j下属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数量。显然,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就是支撑学科包含两个门类下属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占支撑学科包含两个门类中任意一个下属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总数的比例。特别地,对于同一个门类,I(j)与I(i,j)相等,均表示有该门类下两个以上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数,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即为所有支撑学科包含该门类下属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中,有两个以上本门类支撑学科的交叉学科所占比例。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在考虑交叉学科数量的同时,兼顾了两个门类支撑学科的基数,较综合地反映了门类间的关联程度。各门类间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从计算结果来看,门类间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最高的是文学与历史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理学与工学。医学门类在本门类间的关联度最高,达到71.6,表明其大部分交叉学科都有两个以上医学门类一级学科支撑,其学科交叉在医学门类一级学科之间较为频繁。农学与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间,以及医学与经济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间的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度均为0,表面农学和医学与这些门类的一级学科没有共同作为任何交叉学科的支撑学科,相关门类间在交叉学科设置方面关联程度较低。

四、基于一级学科的交叉学科设置关联分析

  以上分析基本展现了不同门类支撑交叉学科设置的特点,但即使同属一个门类,不同学科与其他学科关联度也不尽相同。以下从远近缘交叉和关联模式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作为支撑学科的一级学科情况。

  (一)远近缘交叉情况分析

  经统计,507个交叉学科中,支撑学科跨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有140个,占全部交叉学科的27.6%。王续琨等将哲学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数学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两大知识板块之间进行的跨学科研究称为远缘跨学科研究。本研究将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情况称为远缘跨门类,将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跨门类情况称为近缘跨门类。从交叉学科跨门类的“远近”程度来看,近缘跨门类设置交叉学科占大部分。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交叉学科设置情况,分析不同门类间交叉学科设置的关联关系是有必要的。

  表6中列出了支撑的交叉学科最多的10个一级学科,以及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在10个以上并且其中远缘交叉学科比例最高的10个一级学科。

  从以上支撑交叉学科数最多的10个一级学科来看,4个属于工学门类,2个属于管理学门类,其他4个分别属于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门类,大部分属于应用学科。可见,应用学科是支撑交叉学科的主要力量。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部分一级学科虽然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不多,但其中远缘交叉的比例较高。表6中所列支撑远缘交叉学科比例较高的一级学科,与其他门类一级学科交叉的情况如表7所示。

  从绝对数量看,交叉学科的支撑学科主要来源于近缘学科,远缘交叉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远缘交叉比例较高的支撑学科,大部分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即已注明可授予不同门类学位,具有远缘交叉的“先天条件”,如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等。部分远缘交叉比例较高的学科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另外,远缘交叉学科比例较高的学科还包括数学等基础学科,在交叉学科中为其他学科提供理论基础,但支撑的交叉学科数量不多。

  (二)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关联模式

  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153所高校中,有101所高校设置了2个以上(含2个)交叉学科,其中有94所高校存在一个学科点同时支撑多个交叉学科的情况。这样的一级学科点通过支撑交叉学科,在不同交叉学科及其支撑学科间搭建了“桥梁”,成为联结不同一级学科点的“中心”。根据支撑学科的相对集中程度,可以将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主要关联模式分为如下三类。

  第一类为“中心模式”,相关高校主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中心”,配合不同的支撑学科设置若干交叉学科。作为“中心”的一级学科点一般在国内高校中具有明显优势,支撑多个交叉学科。此类高校和学科具有极为鲜明的行业特色,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

  第二类为“分散模式”,相关高校学科数量多且综合性强,各一级学科点相对分散地交叉支撑不同的交叉学科,支撑学科没有明显固定的“中心”。其中部分高校虽然有一级学科点支撑两个或更多交叉学科,但这样的一级学科点数量少,而且没有成为把绝大部分支撑学科联结在一起的一个或多个“中心”,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还有部分高校在支撑学科中呈现多个“中心”,把支撑学科的网络分为若干个“子网”,如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和公共管理,中山大学基础医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

  第三类为“多重集聚模式”,相关高校以众多学科为基础,学科间频繁交错地互相交叉形成多个交叉学科。此类交叉学科的支撑学科“中心”并不明显,多个交叉学科藉由若干共同的支撑学科联结成一个较为庞大的学科网络。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工学门类一级学科组建交叉学科群,厦门大学依托法学、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教育学、中国史等多个人文社科类以及学科组建交叉学科群,等等。

  从以上交叉学科设置关联模式和实例可以看出,高校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的关联模式,与高校类型有紧密的联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科群构建和学科规划的特点。如第一类高校依托行业优势学科,深化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交叉学科的特色,带动其他学科整体发展;第二类高校依靠众多优势学科基础,广泛推动学科交叉,突出交叉学科的前沿性和引领性;第三类高校设置交叉学科的需求导向更加明显,突出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发展优势学科群。  

五、结论与展望

  学科是大学的基础,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交叉学科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涉及的学科门类广泛,各校设置的交叉学科也都具有本校的特点。从以上关联分析可以看出,交叉学科设置最主要发生在近缘学科门类之间,且相对集中地体现为少数应用性较强的一级学科支撑,学科分布明显不平衡;基础学科支撑交叉学科尚显不足;相近交叉学科的支撑学科多样、内涵不清晰等。还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建设。

  (一)提高学科发展水平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科水平较高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度较高。只有当学科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学科间的交叉才有基础和潜力,进而才有可能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交叉学科。纵观世界知名高校,都是在具有厚实的传统学科基础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发展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卓越优势基础上兴起的;斯坦福大学生命科学、哈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在全球都居于领先水平,才有广泛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自身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形成交叉学科的基础,不能因片面追求学科交叉、求新求异而忽视学科基础的夯实。

  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基础学科。从以上分析看出,部分基础学科支撑交叉学科设置中远缘交叉比例较高,反映出基础学科在远缘学科交叉中的特殊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基础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对应用学科的支撑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一些具备较好基础和条件的高校和学科,应保持定力、目光长远,为学科人才创造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科交叉创新,特别是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融合。

  (二)深化交叉学科内涵

  从交叉学科设置的关联模式来看,目前部分高校设置的交叉学科主要是瞄准前沿科学问题或重大任务需求,但在学科内涵方面还缺乏较为一致的共识。有些交叉学科名称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关联的支撑学科却存在较大差异。如有4所高校都设置了“数据科学”交叉学科,但有的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作为支撑学科,有的以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学作为支撑学科。显然,这些“数据科学”的具体内涵不同。

  交叉学科设置的灵活性有利于高校快速组建学术团队、服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需求,但是从长远来看,学科名称和内涵界定不清,一方面会对不同高校间的学科交流造成一定障碍,缺乏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的根基,难以形成学科发展的良好生态。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对交叉学科的认知和接纳,容易引起误解,错失学科发展机遇。同时还应注意到,少数高校在自主设置学科的工作中,还存在自律性差、随意性大的问题。因此,设置交叉学科的高校首先要明确交叉学科的内涵和边界,厘清交叉学科与支撑学科的关系,主动征询国内外学界、产业界等多方建议,充分论证设置交叉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通过适当方式加强公开,为学界和社会了解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定位提供渠道。这既是自我宣传的需要,也是自我监督的需要。设置相近交叉学科的高校间还应加强交流合作,为相关学术组织交流研讨创造机会,为交叉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共识创造条件,促进交叉学科内涵不断深化,以及交叉学科共同体逐渐成熟。

  (三)持续推动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在高校学科组织建设中是不可分割的一对概念。学科交叉相对成熟后,交叉学科的产生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高校从学科组织的层面设置交叉学科,又是促进学科交叉的有益举措。从知识演进的逻辑来看,学科之间的交叉是一种必然,这是由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只是表现的程度各有不同。而从组织概念来看,高校设置的学科组织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则非必然,这与学科的特点,以及高校的学术氛围、组织结构、学科文化息息相关。部分门类间缺少共同支撑的交叉学科的情况,实际反映出高校内部相关学科组织间的交叉程度还不够深,促进相关学科交叉值得有关高校加以探索。但同时也应注意,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中,要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对促进学科交叉和设置交叉学科的具体举措需要进行冷静思考。设置交叉学科不是简单的“立牌子”“铺摊子”,尤其不应生硬地将相互交叉还不成熟的学科捆绑在一起,违背学科发展规律。高校设置交叉学科要注重内涵建设,只有找准重点发力方向,紧密围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布局,才能既发挥特色又彰显水平。只有当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目标与高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相契合,才能促进高校整体水平的提高。否则虽然短期内可能在吸引人才、争取项目等方面获得了某种名义或成果,但长远看可能分散了建设精力,浪费了建设资源。

  此外,交叉学科是学科交叉的结果,作为组织概念的交叉学科设置后,如果因“自立门户”而忽视与相关学科继续加深交流合作,则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况且不同高校间有共识的自主设置交叉学科还不多,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共同体。因此,培育交叉学科固然重要,但关键仍是保持和促进学科间的交叉,以形成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再到学科交叉的良性循环。

作 者


德吉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19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6期第92-97页

栏 目


研究与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投稿平台

http://editor.hie.edu.cn/gj/article/add

《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217室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