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祥云 张茜|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基于2018年卡内基高校分类数据的研究

许祥云 张茜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7.07

摘 要

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以卡内基分类中的关键概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为视角,基于2018年卡内基分类数据,通过对美国的世界一流高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特征及其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关系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高校共存度存在显著差异,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共存度最高;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较高的共存度,且共存度对大学学科专业建设成就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所以,营造“本研协同”的专业发展生态,科学平衡不同层次专业办学规模,建立“本研一体化”的招生选拔机制,打造“本研一体化”课程模式,是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存度;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提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着手在不同类型高校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步伐,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在宏观政策的推动下,愈来愈多高校聚力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撑引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随着“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操阶段,高校发展亦走向了新的竞争阶段,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尤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教育作为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招生培养规模显著增长。在此背景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关联愈加密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作为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中的重要概念,是反映高等院校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布局融合程度的分类指标,对高校统筹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提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质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从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以下简称“共存度”)入手,基于2018年卡内基高校分类数据,考察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特征,探析共存度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之间的联结,统筹协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一、共存度及其现实意义

  共存度概念源自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卡内基分类”)体系。卡内基分类是目前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采用最为广泛的高校分类体系,由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开发研制,于1973年正式对外公布。卡内基分类主要用于衡量和描绘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性,旨在通过精细化、弹性化的指标体系反映美国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使命与表现,以鼓励和促进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其分类标准分别于1976年、1987年、1994年、2000年、2005年和2015年进行了修订。最新的2018年版的卡内基分类框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创始于1970年并经过多次修订的基本分类框架;二是2005年新引入的五个相互独立的多维分类标准。基本分类部分依据学位授予层次、学科类别、学制等标准将美国高校划分为33种类型,包括博士授予大学、硕士授予院校、学士授予院校、学士/副学士授予院校、副学士授予院校、专业院校、部落院校等。本研究所涉及的高校类型主要包括基本分类中的前8类院校,即授予学士学位或研究生学位的高校。(见表1)

  2018年最新版卡内基分类中的五个维度具体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在校生结构”“本科生概况”和“规模与住宿”。(见表2)每一维度又通过更深层级的细分,形成若干子维度,以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洞察各类型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异同,全方位、清晰化地展示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特点。此外,“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卡内基多维分类框架中的两大主体部分,反映出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界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日益关注。

  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是卡内基分类中“多维分类”的二级指标之一。具体而言,共存度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与本科专业相对应的专业领域中授予研究生学位的覆盖率,即高等院校授予研究生学位资格的专业同时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数量占总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量的比例。依据卡内基分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存度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无共存型,表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无共存关系,共存度为0.00;二是部分共存型,说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存在一定的共存关系,共存度介于0.00~0.50;三是高度共存型,表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程度较高,共存度至少为0.50。通过测量共存度,可以反映高等教育机构中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联,揭示其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匹配程度,映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景观。

二、美国一流高校共存度分布特征

  共存度作为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关系的分类指标,是美国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侧面。2018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公布了最新版本的卡内基分类标准,包括4324所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各类数据,共存度数据亦涵盖其中。同时,随着卡内基分类的发展,其影响领域不断延伸,越来越多机构将卡内基分类作为高校排名的依据。2020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了广为人知的全球最佳大学排名(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其分类依据便是卡内基分类原则与标准。

  本研究以2018年最新版的卡内基分类数据为依托,以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0名的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共41所)为研究样本,对美国一流大学的共存度情形进行描述,以发掘美国一流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特征及其规律。

  从表3可知,41所大学的共存度均值为0.76,标准差为0.09,反映出美国41所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有着较高的共存度,且共存度内部差异很小,说明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均比较关注本科专业布局与研究生学位点设置的匹配程度。并且,这些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存度均高于0.50,属于高度共存型高校。其中,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最高共存度,分别达到0.97和0.91。相对而言,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共存度偏低,分别为0.55和0.56,但仍属于高度共存型的范畴。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之过程,亦是改善专业结构布局、累积专业教育资源之过程。共存度是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布局一致性程度的体现,理论上说,保持较高的共存度是实现高校专业教育资源最优配置、促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融通发展的重要途径。美国世界一流大学共存度的现实数据进一步表明,在专业建设实践中,一流大学普遍注重协调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共存关系,以发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协同效应。追溯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变迁,这些一流高校逐步形成了规模庞大、层次分明、类型多样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建立了享誉世界的研究生教育。对于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其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为本科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科资源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在无形中推动高校通盘考虑和设计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教育体系,进而强化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互动与融通。

三、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共存度比较

  目前,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已逾4000所,多样化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基本特征。为了对这一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清晰、客观的描述,卡内基分类依据高校学位授予层次及规模比例进行聚类,形成了“基本分类”体系。自1973年卡内基分类出版以来,尽管分类方法和相关指标不断更新,但基本分类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框架存在,可见其在卡内基分类中的重要地位。

  本研究以2018年卡内基基本分类中授予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的前8类高等教育机构(共1677所)数据为基础,描述不同类型美国高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特征,并对各类型高校之间共存度的异同进行比较。(见表4)

  从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共存度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极强研究活动的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的共存度最高,达0.69,而文理类学士授予院校共存度均值最低,仅为0.04。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类型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在院校功能、科研活动以及专业建设定位上的异质性。从学位授予层次来看,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的共存度均值最高,其次是硕士授予院校,学士授予院校的共存度均值最低。同时,在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和硕士学位授予院校中,研究活动规模越大的高校,其共存度也越高。总体而言,随着高等教育机构学位授予层次降低和研究活动规模缩小,其共存度均值亦随之减少。

  这一结果透射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基本特质,即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导的一流人才培养,广泛鼓励本科生参与的科学研究,高选拔、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显著特征是其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毋庸置疑,进入卡内基分类最高层次(即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研究型大学,有着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均以追求卓越为教育目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融合,以研究生教育为本科专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四、共存度与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美誉度考察

  U.S. News全球大学学科专业排行榜对高校的各学科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整合,共涉及艺术与人文、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商学、社会科学等22个专业领域,并基于全球和区域学术声誉、研究活动、国际合作等10个方面的指标和权重,综合计算出大学的学科专业排名得分。该指标体系既有对学生、教师资源和科研活动等投入性指标的测量,也有对学术产出率、高频被引文献数量、人才培育质量等产出性指标的测量,这种综合排名得分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一所大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成就。

  现有研究认为,本科教育专业与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的共存情形、学位授予专业数量以及在校生结构都有可能影响大学学科专业建设质量,关注在校生规模结构、加强学科与专业之间的对应有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双一流”建设水平,应尝试找寻能够指导院校专业和学生规模结构调整的合理取值范围与最优方式。鉴于此,本文以2020年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前300名的87所美国高等院校为研究样本,选择其在U.S. News全球大学学科专业评价得分与排名(以下简称“美誉度”)作为“效标变量”,同时选择2018年卡内基分类中对应高校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占学位授予总数的比值”和“在校本科生数与研究生数的比值”为预测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其中,“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占学位授予总数的比值”表征的是本科教育专业规模,反映了本科专业设置的规模与层次结构;“在校本科生数与研究生数的比值”呈现的是“本研比”,体现了本科生规模和研究生规模的关系,并且与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存在密切联系。

  由三个预测变量的统计量描述及其与“美誉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可知,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中前300名的美国高校的平均共存度是0.713,最大值为0.970(普林斯顿大学),最小值是0.280(达特茅斯学院)。总的来看,这些美国高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普遍较高(均值为0.731),且大部分院校的共存度超过0.50,属于“高度共存型”。另外,这87所美国大学的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占比平均值为0.467,说明整体而言,这些高校的学士学位专业授予数量与研究生学位授予专业数量几乎相等(各占一半)。由此表明,美国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平衡。从“本研比”可以发现,其均值为1.963,也就是说,本科生规模总体上高于研究生规模,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却处于低位。从相关系数看,三个变量与学科专业建设美誉度均存在显著相关,但除共存度与美誉度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之外,其余两个变量均与美誉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共存度越高的大学,“美誉度”越高;而本科专业占比和“本研比”越高则“美誉度”随之降低。

  为进一步求证,将效标变量“美誉度”与三个预测变量引入回归模型(经共线性诊断,三个预测变量的容忍度介于0.511~0.710之间,均大于0.1;VIF值介于1.409~1.957之间,均小于10;CI值介于3.709~26.195之间,均小于30;特征值介于0.013~0.269之间,均大于等于0.01,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回归结果见表6,“共存度”的标准回归系数为0.542(P<0.01),为最具正向预测力的预测变量;“学士学位授予专业数量占比”与“在校本科生数占比”两个变量虽无显著预测力,但存在负向影响。可见,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共存度越高,学科专业建设的美誉度越好。

五、基于共存度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思考

  关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统筹开展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同建设,既是高校积极回应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亦是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培育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如何以“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为契机,转变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平行式或偏倚式的发展定位,立足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的提升,来驱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条主线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以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需要高校创造性地研究与行动。现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营造“本研协同”的专业发展生态。统筹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资源,建立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协同共生的专业发展模式,是加强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从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在专业建设实践中,美国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重视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关系,其共存度均值达0.76。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提高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程度,已成为美国一流大学本科专业建设改革的总体趋势。诚如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维斯特(Charles M. Vest)所言,研究型大学之独特优势在于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保持教学和研究的前瞻性与活力。经实证考察也发现,共存度对大学学科专业建设美誉度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共存度越高的大学,越有可能在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得到充分支持,进而发挥教育资源的集约化功能,促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因而,对于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而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不能仅仅聚焦于本科专业的独自改革、建设与发展,应该注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共存度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化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多方位合作,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生态。具体来说,可以作以下努力:第一,要面向社会、立足校情,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建立一流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与时俱进地研究和调整一流本科专业结构布局;第二,以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将共存度指标引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推进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合,实现学科资源、教师资源、平台资源等多层次、多方位共享,强调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系统之间的广泛深度协作与共同发展,为本科专业教育教学创设更好的育人环境,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第三,结合高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鼓励特色优势发展,办好一流本科专业的支撑专业,发挥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建设的合力,形成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同竞生的良性发展生态。

  2. 科学平衡专业规模结构。专业规模和结构主要涉及专业建设中所形成的专业格局、培养规格和范围,决定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资源投入与配置,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但对于某一所高校而言,专业数量与本科办学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简单地扩大或缩小本科专业规模、增设或者取消某类本科专业,并不必然提升大学专业建设的美誉度。纵观美国发展历程,其世界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历程中始终坚守精英教育传统,重视本科专业规模的平衡以及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自1747年建校以来,普林斯顿大学的专业发展规模一直很小。然而,其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却高达0.97,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中可谓一枝独秀。这与普林斯顿大学“小而精”的办学理念密切相关,在专业设置方面,普林斯顿大学始终保持审慎态度,坚持独立自主、求精不求全的专业建设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正如其前校长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所言:“正因为我们不需要什么都做,才能够集中精力和资源来做两件事情,一是非常严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学术化的研究生教育。我们把这两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因此,专业培养规模不等于专业办学质量,要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关键在于如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科学平衡专业规模,在于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守望精英教育“质量”之间取得平衡。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潮流中,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不能陷入“规模化”的专业建设思维,片面追求专业数目更多、专业领域更全和专业办学规模更大;另一方面应当更加关注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结,统筹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共存关系,实现学科专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优势互补。

  3. 建立“本研一体化”的招生选拔机制。招生选拔制度作为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公里”,承担着引导学生未来成长、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前100名的美国41所世界一流大学,在招生选拔机制中始终贯穿“本研平衡与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为例,作为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在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始终关注本科教育的发展,在招生计划中保障本科生的合适录取比例和生源质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转变并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的招生选拔功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其人才选拔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不能再局限于“唯分数论”和“唯分取人”的桎梏中,务必深耕“本研协同”“本研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承担着共同的使命。提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客观上要求加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人才选拔方面的双向链接与互联互通,以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双赢,这也是教育连续性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一流本科在建专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应当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个办学层次,建立两者在人才选拔工作上的协同与融通。一方面,在考虑本科与研究生招生专业的总体布局时,要充分关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关系,以提升本科招生专业领域中授予研究生学位专业的覆盖率为前提,确保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层次招生专业的相互衔接与相对平衡;另一方面,在考虑本科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时,要以研究生招生专业教育资源的占有与配置状况为前提,确定恰当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配比,以保持两者的合理共存与适度平衡,以利于构筑“本研一体”“资源共享”的育人平台,实现本科与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双赢。

  4. 打造“本研一体化”课程模式。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从美国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趋势来看,提高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共存度,推动本科生的科研参与度,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本科生科研是一种融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教育举措,自博耶报告《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出台以来,美国一流大学普遍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将研究生阶段的科研训练和探究式学习嵌入到本科课程方案。如斯坦福大学一直将“习明纳”作为本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专门开设了本科新生入门研讨课(Intro Sems),旨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表达自我想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和探索学术兴趣领域的意识。鉴于此,高校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程中,亟需加强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融合与一体化设计,建构“本研衔接、教研相融”的课程模式,驱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协同育人,以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引领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高校要以一体化的理念系统规划本科与研究生阶段课程体系,将本科教育从狭窄的专业化学习中解放出来,设置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相衔接的配套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提前修读部分研究生阶段课程,为本科生构筑通往研究生教育及科研活动的桥梁,实现本、研贯通培养;其次,要以一体化的思路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加强校内和校际之间的课程合作,发挥各高校、各学院特色优质专业和学科的优势,打造本、研一体化课程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网络课程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前瞻性的知识体系;再次,通过以一体化的方式推进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建立基于研究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广泛引入“习明纳”、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推动科研要素下移,将研究方法、创新环节等融入本科课程内容,助推本科生探究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养成。

  综上,研究生教育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为一流本科教育汇聚师资、科研、课程等多方支持,提升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共存度,加强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专业间的衔接、协同、合作与融通,是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

作者

许祥云,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31

张 茜,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第40-46页

栏目

一流本科教育研究

中国高教研究

微信ID:zggjyj1985

投稿平台 : http://editor.hie.edu.cn/gj/article/ad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