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云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研究

沈云慈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9.08

摘    要

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极为重要的载体。地方高校因缺失政校企深度合作而造成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其创业教育质量和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需要转变理念认识和行动导向的价值取向,联合共构“三体合一”实践平台生态体系和“四环递进、五维结合”的实践平台内容体系,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推进,强化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适切性。同时,需要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政策保障机制,增强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政校企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创业活动及其演进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创业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实践性机理,决定了创业教育具有高度的实践导向,创业人才培养离不开与市场接轨的优质、有效的创业实践载体。整合高校、企业、政府的资源,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协同强化实践环节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效应,进而推动高校深化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成效,已成为必然趋势。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提出,要探索建立政校企合作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共建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再次强调,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并提升服务水平。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内高校在蓬勃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纷纷推进创业俱乐部、创业训练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依托自身品牌优势、人才资源和科研实力,整合政府、企业拥有的各种要素和资源,政校企合作共建的各类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已初成体系和规模,在推进产教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创新型科技企业、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但也应该看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高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囿于认识观念、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其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水平和运行成效低下,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一是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不清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缺失互为主体、协同主导、共建共管共享的建设理念与合作机制,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现实诉求对接不紧密,对企业的支持和权益保障不到位,企业参与动力不足、融入不深。三是资源投入不足,实践平台建设普遍存在形式单一、数量过少、软硬件不完善、功能不全、保障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四是创业实践活动及内容缺少周密设计、质量不高,有的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基于专业和创新的创业实践项目很少,与专业关联度不大甚至无关的“摆地摊式”创业实践活动占多数;有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环节设计不完整,实践活动及内容缺乏创业实操性和市场体验性,缺乏“专业支撑”和“企业活动支撑”,同时对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学生参与度不高。

  剖析上述问题的根源,在某种程度上都与政校企深度合作不力紧密相关。深化政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作为一项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顶层制度设计,在理念层面要求政校企构建发展共同体,形成“教育-产业”有机融合和“人才链-学科专业链-产业链-创新创业链”有机衔接;在行动层面赋予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主体地位与主体行为,要求政校企资源联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而事实上,因缺失政校企深度合作而造成的功能水平低下、效用发挥不佳的创业教育实践载体,已成为制约地方高校改变创业人才培养“三缺”(缺创业认知、缺创业能力、缺创业经验)、“四低”(自主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专业型创业比例低、创业项目科技含量低)局面的“瓶颈”。因此,推进政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强化实践环节的协同育人功能,在宏观上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与要求,是贯彻国家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微观上能有效解决实践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地方高校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和创业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构建产教融合、与市场对接、能切实发挥创业人才培养效能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离不开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密切协同与充分沟通,有关理论研究对三者之间的合作生成、关系构建和行为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就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而言,资源观理论对政府、高校、企业三类不同组织属性主体之间建立合作联动关系的战略考量和目标动因做了深刻阐述,认为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独立的“资源集合体”,一个组织的资源禀赋和资源集成能力是其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资源的异质性和稀缺性又会造成组织竞争优势的局限性和不可持续性,通过与其他组织的资源整合、互补、协调、共享,不断创造和重构资源禀赋,形成持续的资源补充与集成,才能形成持久竞争优势。就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组织关系而言,“三重螺旋”理论认为“政府-大学-企业”三者之间是互为角色、互担职责、互动共赢的“三重螺旋关系”,政府、大学、企业三者除各自使命外,同时兼具其他两者的角色与职能,通过彼此间相互合作、相互作用,促使代表三者的每根螺旋线交结成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结构,每根螺旋线在其中都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发展能量,且支持其他螺旋线创新与发展,从而实现三者持续创新和共同发展。就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要素建构而言,系统耦合理论指出,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当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时,为正向耦合;若要素之间难以融合、相互制约时,则为负向耦合;系统整体稳定性和功效发挥程度取决于要素之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耦合关系越紧密、耦合协调度越高,耦合正向效应就越大,系统整体稳定性及其产生的功效也就越强。

  上述理论表明,政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有源自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方的内外多重动力因子驱动,也是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者在保持自己固有角色及作用之外,承担兼具的角色与责任使然;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稳定性和功效性,取决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者之间合作的紧密度与协调度,即需要透过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结构性安排、制度性设计和适切性构建,达到诉求、目标、内容、行动的一致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需要从价值取向、核心体系和保障机制三个维度入手。其中,价值取向包含理念认识和行动导向两个层面,主要指向平台建设的方向性思路;核心体系是平台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涉及平台建设架构、路径和内容;保障机制主要集中在组织保障、利益保障和政策保障上。

三、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的价值取向

  高校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基于专业、基于创新的创业人才,这种创业人才既具专业和技术背景,更具创新创业心理素养、创业知识构成和创业行为能力,其培养过程既需要“专业-创新-创业-产业”及其相应主体、要素、资源的融合联动,又需要将促进学生个体自由发展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可以说,创业教育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各种要素资源整合利用的系统工程,构成创业教育的各个参与主体、各个发生环节、各种要素资源已经形成一种共生共存、开放互联、内生成长、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明确了创业教育价值与特征的基础上,地方高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需要进一步转变理念认识和行动导向的价值取向。

  (一)理念认识: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创业教育是一种产教融合十分紧密、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而实践平台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则需要具备创业实践场地与设备资源、创业实践活动资源、实战性课程资源、实战型师资资源、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资源、市场信息资源、创业扶持资金、配套支持政策等一系列资源要素,需要构建市场化管理架构、市场化运行模式和市场化竞争情境,为创业人才的培养、成长与发展创设真实的市场竞争环境,并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持续性的支撑与服务。与创业教育绝非高校单一主体所能完成一样,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同样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当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与运行成效难尽人意、作用发挥有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单一主体主导、“封闭式”创业教育观支配下建设与运行实践平台,自身缺乏必需的资源禀赋和市场化运作能力,同时又因缺乏开放性,导致来自外部要素的支撑远远不够。

  因此,地方高校亟需突破以高校为单一主体或基本以高校为主导的“封闭式”创业教育观束缚,转向“多元、开放”创业教育观引领下的政校企深度合作、多方要素与资源全程融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彻底改变外部资源支持少、运行与管理市场化程度不高、创业教育实践环节与市场脱节、创业人才培养缺乏持续性服务与支持的局面。地方高校要坚持开放性、社会性、市场化的实践平台建设理念,消除体制性障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性科研实力和为地方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的政校企合作、优质智力资源输出和实质性服务辐射等服务行为,广泛获取外部资源。如积极谋取政府的政策、财政资金等公共资源支持,尽可能利用企业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市场资源和资金、管理上优势,着力增强政府、高校、企业在理念认知和主体行为上的正向耦合效应,进而构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高度开放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及其实践内容体系,实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提升和企业技术革新与创新发展的同频共振。

  (二)行动导向:从“自发、局部”转向“自觉、整体”

  在“多元、开放”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观下,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需要地方高校确立各个层级同向发力、系统构建、整体推进的行动导向及其相应的行动策略,通过内部组织制度变革、内部资源要素整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政校企合作,形成校内各层级之间以及各层级与外部要素之间在资源集聚和功能发挥过程中的紧密耦合,推动实践平台建设朝着系统性、集群性、高效性的方向发展,并将之作用于创业人才培养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覆盖到全体学生乃至毕业生。然而,从目前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现状来看,大到大学生科创园区、创业孵化园,小到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论坛、创业大赛等,相当一部分是基于某一特定动机(如为上报考评数据、为获得财政补助等)或某一特定因素(如政府的要求、与企业的人脉关系、师生某一特定的需求等)的自发性行为,对实践平台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全盘考虑与统筹规划,对实践平台的功能与目标定位、实践环节设计、实践内容构成、平台管理与运行模式等欠缺科学性、合理性、市场性的考量,实践平台的实际效用也就大打折扣。

  因此,地方高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需要在行动导向上强调自觉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一是从学校办学定位、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导向、创业人才培养要求出发,系统性谋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政校企合作共建规划,系统性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内部组织架构、人事制度、资源调配方式、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促使学校内部组织、资源要素、动力机制等方面的运转与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方向、体系、目标相吻合。二是在学校统一筹划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三级并举”的实践平台共建策略,“学校-企业”“学院-企业”“专业-企业”三级合作并举、层层推进、相互贯通,各层级的实践平台在功能定位和内容构成上既有侧重,又有交融。学校层面重在共建综合性实践平台,如大学生科创园区、创客空间、创业俱乐部、创业大赛平台等;学院和专业层面则依据自身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共建针对性实践平台,如科技研发与技术转移中心、第二课堂创业活动平台、各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实验室等。三是消除校院之间、学院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各种隔阂,促进各种要素与资源在各层级实践平台之间的流动与共享,促成所有的实践平台联结成一个开放互联、内生成长、协同演进的有机整体,并面向全体师生开放,为各个年级段、各个层面的创业教育和志在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全链条的支持与服务。

四、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的核心体系

  构建政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其核心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基于合作本质的实践平台生态体系,促使政府、地方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形成共同的价值认知,产生团体归属和目标共识,达成和谐、整体的行动逻辑,最终实现“1+1>2”的合作目标;二是构建基于创业教育内在机理的实践平台内容体系,促成实践环节、实践活动、实践内容等“关键路径”的构成与实施更具科学性、完整性、适切性,保证创业教育质量和创业人才培养效能。

  (一)构建“三体合一”实践平台生态体系

  构建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首先需要结合实践平台建设的动力因子、结构特征、内在属性、要素与功能构成等,立足于增强实践平台的稳定性、发展性和贡献度,打造发展共同体、产-学-研-创-服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三体合一”、整体推进的生态体系。

  1. 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涉及组织属性、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各不相同的政校企三方主体,若因目标、利益等引起冲突,势必造成实践平台运行效能和各项活动效率的下降,甚至平台体系的崩溃。因此,构建地方高校、企业、政府三方目标指向和利益诉求交互融合的发展共同体,实现三方螺旋式协同发展,是主体之间相互合作的本质使然,也是实践平台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实践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项目培育、创业孵化等,必须有效链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企业转型发展与技术升级、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三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关系。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诉求,主动承担知识创造与传播、科技创新与服务、人才培养与输出等智力支撑责任;企业积极发挥技术创新与转移、项目开发与应用、科技成果市场转化与推广等生产性、市场性作用,通过实践平台构建和人才培养的深度介入,促进自身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和员工素养提升;政府则通过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与文化氛围、出台校企合作激励性政策、完善各项支持政策,以税收减免、财政补助、服务购买等形式实质性推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校企合作共建。

  2. 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伴随着创新创意想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体公司注册与运行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形态,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功能就是通过多元协同机制,将上述形态转化为创业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和促进产业发展的驱动因子。因此,融合教学、科研、创业、产业、服务等功能,构建产-学-研-创-服共同体,是政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内在诉求,也是彰显创业教育实践性特征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必然结果。在具体措施上:一是校企协同重构创业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职能,协力挖掘学术资本和技术创新的市场化潜力,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实体化和创业项目产业化,形成创业人才培养-学术资本积累-科技创新-成果市场转化的校企全面协同,并良性循环;二是结合人才培养需求和企业发展需求,校企共同开发与市场对接的实践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应用性科研和创新性创业活动,共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服务创新;三是吸引创业型企业入驻实践平台,为创业教育提供生产性实践场所和真实研发项目,在解决企业技术、产品、渠道等实际问题过程中,校企联合培养创业人才;四是整合地方公共资源和产业资源,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市场化运作服务机制,为创业教育实践、创业项目培育与孵化、创业公司运行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资金、中介等全方位服务。

  3. 构建实践平台治理共同体是体现实践平台开放性、社会性、市场化的行动表征,也是政校企三方主体基于实践平台实现角色与功能交融、形成团体归属的逻辑要求,其目的在于形成多元主体“资源共投、平台共建、运行共管、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治理模式,提高实践平台建设、管理水平和运行效能。为此,要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契约,明确政校企三方在构建实践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益,确立实践平台市场化建设、管理、运行原则及其成果共享和利益分配规则;要建立市场准则主导与政府政策激励相结合的实践平台共投共建机制,尤其在实践场所与设备资源、实践活动与课程资源、科技研发与转化资源、“市场型”“创业型”师资资源、市场信息资源以及建设资金与创业扶持资金等方面,充分激发企业投入的积极性;要推行由企业主导、校企共管、市场化运作的实践平台运行管理模式,对实践平台顶层设计、建设规划、实施环节与过程把控、人才培养成效与创新创业成果评价等各个方面实施全面的过程管理,同时,全面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科技成果转化、创投资本对接、创业实体运作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

  (二)构建“四环递进、五维结合”实践平台内容体系

  实践平台内容体系作为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核心载体,其构成状态和实施状况直接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达成度。因此,需要从高校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和创业人才培养机理出发,按照系统全生命周期理念,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由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两大部分组成的“四环递进、五维结合”实践平台内容体系,(见图1)其要义在于强化内容体系的前沿性、专业性、创新性、市场性、递进性和覆盖面,突出在真实市场环境下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和创业人才培养。

  1. 对接市场真实创业情境及其演进路径,对接并涵盖不同年级段创业教育内容与要求,构建认知实践-模拟实践-项目实训-市场实战“四环递进”的实践环节,根据不同实践环节的目标指向,组织实施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校企协同的实践活动,并通过依次递进机制促进实践教育生态圈持续运行,强化在实践环节全链条上“做中学”的实践导向,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实践、实战过程中养成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锤炼创业意志与创业品质,习得创业知识与创业经验,提升创业思维能力、创业行为能力和创业心理素养,并最终转化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创业行动。

  2. 基于普适性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和专业型、技术型、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维结合”的实践内容,即:结合科技发展前沿,将学科前沿内容、科技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融入实践内容,增强创业教育的创新内涵和科技含量;结合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实践嵌入专业教育实践,将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元素融入创业实践活动,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创业实践活动的专业支撑度;结合创业者知识能力结构,将基础性创业知识与技能、实践性创业行为能力、可持续性创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依次纳入相应的实践环节及其实践内容之中,推进创业人才系统性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结合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依据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个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需求,分别开发基础类、分项类、综合类、实战类实践内容,在提高创业教育实践覆盖面同时,强化创业人才培养针对性;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将企业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渠道创新等实际项目导入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过程中成长与发展。

五、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构建的保障机制

  如上所述,基于政校企合作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需要合作各方秉持互为主体、目标耦合、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强化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推进的行动准则。但要做到这些,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保障机制。

  (一)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地方高校要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理顺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及其相互之间的管理职能,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上形成同向协力,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障碍,主动对接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地方高校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由双方高层领导的实践平台管理机构,负责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度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组织推进建设、运行、评价、改进等事项;完善实践平台建设与运行制度,如实践平台建设立项制度、实践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实践平台成效考核评价制度等。

  (二)完善利益共享机制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是政校企之间稳定、持续、深度合作的基础。政校企合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利益诉求不在于经济利益的分配,而是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的增发。为此,在设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目标和利益点时,需要兼顾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的育人诉求、企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和科技生产力的诉求、政府对创新创业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期望,从源头上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聚焦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科技创新成果产出与转化、创业项目市场孵化与发展,注重合作各方的主体地位,明确人财物投入责任和产权归属,强化人才、知识、技术、信息、成果的双向流通与共享,实现合作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将创业实践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的学分互认政策,鼓励学生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公司运营分析报告、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大赛、孵化创业项目和自主创业等各种创业实践活动获取学分,同时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弹性学制和学籍管理政策;创新科研政策,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支持、科研成果评价等各个方面,向与创业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科研活动倾斜;创新师资队伍的人事管理政策、考核评价政策和职称评聘制度,打破唯学历、唯文凭、唯论文的教师聘用与评价标准,建立看创业经历、看创业经验、看创业能力的新标准,引进与聘用来自创业型企业、创投公司的企业家和企业高管,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自主创业,建成一支专兼结合、来源多元的“市场型”“创业型”师资队伍。

作    者

沈云慈,宁波财经学院副校长、研究员,浙江宁波 315175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第37-42页

栏    目

研究与探索

中国高教研究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