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贾文胜 徐坚 石伟平|技能形成视阈中现代学徒制内在需求动力的研究——从知识结构的角度

贾文胜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9.18

摘    要

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是职业教育为高水平中国制造服务并培养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引入技能形成领域的研究成果后,相关研究者对现代学徒制宏观层面冲突进行了相对充分的反思。然而,从微观知识结构视角进行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由于职业知识自身的特性,如非编码结构和涉身性、情境性、保密性等要求,职业技能隐性知识传递最佳场所应该是企业的车间和技能操作的场所。因此,这一职业技能传承的根本特点和内在需求,决定了现代学徒制需要长期改革动力。最后,针对我国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从面向宏观制度、中观学校和微观专业三个角度提出可遵循的相关实践原则。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职业科学;职业知识

  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的重要试点项目。这一试点项目旨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结合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增加企业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尽管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的试点院校逐步增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由于协调式的技能形成体系是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最佳的社会环境,那么在我国这样国家主导的技能形成体系中,现代学徒制长期并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

一、技能形成研究视角中的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

  技能形成的相关研究最初来源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然而,在对技能形成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研究成果也被应用在教育、劳资关系、劳动力市场等多个相关领域。在职业教育领域中,技能形成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产教融合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针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中。

  1. 从经济社会宏观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王星认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不仅仅涉及具体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其有效运行更关键的是需要匹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基础。德国学徒制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宏观层面的社会管制式市场治理模式为学徒制奠定了匹配的制度环境。劳动共同体模式和去商品化的社会保护成为学徒制有效作用的经济社会基础。德国学徒制的技能形成过程是社会建构的。程欣等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认为生产组织方式决定企业是否参与职业教育,而国家或政府举措则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充分程度。吴刚等提出要建立责任分担的技能投资制度,标准化(可迁移)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技能供给制度,科学公正的技能评价和资格认证制度,公平可信的技能使用制度,多方参与的社会合作制度,并将上述制度组合为我国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基本制度框架。王亚南认为现代学徒制政策是为了有效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所造成的技能短缺,目标是要实现技能形成模式从外部技能形成向内部技能形成的转型,本质上则是利益相关者围绕技能形成的利益重塑。产业转型升级、技能形成体系、技能治理模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不同国家之间技能形成方式的差异实质上由该国的主导产业以及技能治理方式共同决定。许竞、吴俊强等通过对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比较分析发现,对于我国现代学徒制来说,现代学徒制这样的校企合作制度正是在可靠的成本分担机制与清晰的产权制度之间寻找一个可靠的平衡点,从而逐步实现构建一个有效的技能形成体系。

  2. 从职业技术教育中观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汤霓等认为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形成制度,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这一制度框架下的利益博弈将会直接影响到技能形成体系的发展走向。阻碍现代学徒制根植我国的四大症结为:挖人的外部性、学徒的廉价化、师傅的替代忧虑、校企中间的割裂。杨钋等认为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地方政府出面协调、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尝试。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代表的政策之所以能发挥作用,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协调作用,并有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成产教深度融合。

  3. 从技能知识微观层面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贺艳芳从中德企业之间的比较视角,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主要受三种动力影响:行为结果性动力、社会性动力和内部控制性动力。宾恩林等基于环境互动和市场机制,依据制度成因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师徒结构从封闭性到开放性;行动者从固定性到流动性;技能形成从稳定性到灵活性;学徒制度建构从分散化到制度化;师徒体系从物态化到生态化是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内涵。李政认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经历了从一维到四维的转变。后工业社会技术技能人才的四维度知识结构包括经验型技术知识、实体型技术知识、方法型技术知识与理论型技术知识。经验型与实体型技术知识是在工作情境下的训练与内化,理论型技术知识是在学校学习中的沉淀与升华,方法型技术知识是师徒关系下的迁移与顿悟。

  上述研究者们从技能形成视角的经济社会宏观层面、职业技术教育中观层面到技能知识微观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了现代学徒制相关问题。尤其是在技能知识微观层面,探讨了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内涵及企业参与的动力,并引入知识特征的视角,从知识管理的方向,探讨了现代学徒制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现有研究中总结的微观知识特征以显性知识为主,对于归属于隐性知识范畴的知识特征,如方法型技术知识,并未有明确的阐述。事实上,要寻找在国家主导的技能形成体系中,现代学徒制的长期发展的动力来源,需要着重从技能知识微观层面,特别是职业教育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职业教育中技术知识与技能知识的辨析作为切入点,分析其对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深层次影响。

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中的知识结构分析

  1.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问题:职业教育中的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显而易见,我们常见的知识是可编码的和可明确表达的,能以规范化、系统化、结构化方式储存和传播的知识,即显性知识。由于显性知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容易编写为教材,通过文字、图形和图像等方式储存和传播。同时,又由于其高度的抽象,其传播的效率也较高。换句话说,在脱离知识的实际使用环境中,教师能够在专门教学场所高效地讲授显性知识,学生也能高效地学习显性知识。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也正是当前我们的普通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然而,除显性知识之外,还存在大量的难以编码和不易表达的,由于高度个性化、无序化、分散化而难以表述、记录、存储、传播的主观知识,即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由于难以编码,隐性知识的生产、获取、传播、保存十分困难,并且高度的个人化。很显然,在以学校为主的教学场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中,隐性知识的传播效率显著低于显性知识的传播效率。

  相对于普通教育领域中逻辑自洽的学科知识体系,职业教育中职业知识体系的逻辑自洽程度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这是由于职业知识体系中不仅包含大量显性职业知识,还包含大量的隐性职业知识。由于这些显性的职业知识以工作中的技术应用知识为主,因此将其归为与职业有关的“显性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而由于技能知识的不可言传性,可以将隐性的职业知识归于与职业有关的“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其次,由于显性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以及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混合存在于职业知识体系中,其知识体系中自洽逻辑的形成也就必然不能引用学科理论知识中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再加之大量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表达缺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前职业知识体系的内生逻辑处于混沌和模糊之中,并将长期保持这一状态。第三,具体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同抽象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之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职业技术(应用)知识是偏向于操作的技术知识,具有一定的涉身性,并且与工作场景联系紧密。而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则是相对普适和抽象的,其可能来源于操作的经验知识,也可能来源于理论的推演。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也可以用于指导职业技术(应用)知识。正是由于同属于技术知识,并且同属于显性知识,因此,职业技术(应用)知识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也常常容易混淆。

  2.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问题:职业知识中的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与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由于职业知识体系的缺位,基于其上的职业科学一直无法有效成形,也无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而其无法成型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对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认识的不足和困难。尽管隐性技能知识是属于行动者的个人知识,并且在职业行动过程中以个体行为体现,但其仍是职业知识的构成部分,能够部分转化为显性的职业技术知识。虽然,已有部分研究者借鉴管理学、教育学的已有方法,提出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显性化路径,但是显性化了的隐性职业技能知识实际上是经过他人加工和整理的间接知识,而真正的隐性职业技能知识来自于行动者的亲自体验和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这就意味着,在显性化的过程中,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也在丢失其成为职业技能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个性化和情境化的信息。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观察到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具有非编码结构及涉身性。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与行动者有密切关系,较难形成可编码的知识,也较难形成标准化的知识。这就迫使行动者不得不成为主要的传播的媒介,将师傅的言传身教作为职业技能知识的传授的主要形式。而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地域间的传播,也必须依靠师傅或学习者自身的流动。其次,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具有情境性。由于隐形知识难以言传,又同操作者自身有关,那么隐含的职业技能知识也就同隐性知识类似,也有着依赖特定工作场所和特定工具的情境性特征。这意味着,职业技能知识的教学环境愈加接近真实环境,则职业技能知识传递的效率愈加高效,传递的效果愈加良好。第三,隐性的职业技能具有保密性。正是由于职业知识的涉身性以及情境性,相对于显性的职业技术知识,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具备强烈的保密特性。这意味着只有当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的所有人愿意将其分享,跟随其的学习者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知识。同时,为保障最高效的传递职业技能知识,还要求其传递的场所为特定的工作场景。另一方面,由于其强烈的保密性,这使得职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者和学习者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不得不共享相同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得两个或多个人与其他人分开,让参与其中的人们有一种获得共同身份的感觉,并形成了“内部人”和“外部人”的观念。由于“内部人”对职业知识的控制,在该专业领域中“内部人”逐步成为专家和权威。同时,“内部人”又会利用其较高的地位,建立相应的组织,进一步限制职业技能知识向群体外的泄露。而作为“外部人”的学习者在不断向“内部人”学习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也就额外赋予了学习者由“外部人”身份转入“内部人”的获得过程,并逐步从“内部人”专门组织的边缘向组织的中心靠拢。

  现代学徒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传递职业知识的组织方式,那么这种方式适合传递哪一种职业知识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关于其形成与扩散的路径进行更详细的划分,以便更深入的理解的职业知识,参考图1。首先,在图中左边的学科知识领域分支中,可以发现,碎片化的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由研究者不断地生产出来,这些碎片知识在编码后,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各类形式的媒介进行传播和存储。经过整理,这些碎片化的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会被归属于已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或者另辟蹊径,形成一个崭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其次,在图中右边的职业知识领域分支中,可以发现通过不断总结,会逐步形成与工作场所相关的碎片化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这些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同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一样,可以被编码,并通过各类媒介传播和存储。然而,这些碎片化的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却并不会类似碎片化的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那样,经过整理,能够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自成体系。实际上,这些碎片化的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是更加庞大的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冰山一角,是对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部分映射。由于隐形职业技能知识无法直接了解,因此,只有通过这些碎片化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对其进行窥探。另一方面,职业知识的体系形成逻辑,也必然同学科知识的形成逻辑有所不同。若直接生搬硬套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其组成的职业知识体系也必然存在漏洞和瑕疵,同时也会在职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产生冲突。因此,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需要以其自身特有的职业行动逻辑,将隐性的职业技能知识和显性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组合成符合自身逻辑特点的职业知识体系。第三,正是由于与工作场所相关的碎片化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与脱离工作场所的碎片化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之间存在互相转化的可能,造成了将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误认为也是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并将其努力套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中。殊不知,在其套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假若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愈加能够顺利的嵌入学科知识领域,也就愈加会丧失其自身的职业知识特征。第四,由于职业领域知识的相关特点,其保密性远高于学科领域知识。其保密性既来自于外部的客观条件,如对工作场景的要求,对特定工具的要求等,也来自于隐性职业技能的具身性,若师傅没有传递这些知识的意愿,学徒又该从何习得这些知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领域内的知识天然具有较为强烈的保密性。

  由于知识类型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其生产场所和主要传播路径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隐性职业技能知识的传递的主要场所应当是以企业工作场所为主,以及在职业院校中实训操作车间,并且实训操作车间对实际工作场所模拟的愈加真实,也就意味着隐性职业技能知识能够被愈加高效地传递。而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正是为了提高隐性职业技能知识传递的效率和质量。

  由此可见,尽管从技能形成的宏观视角来看,当前我国以国家主导的技能形成体系并不是现代学徒制运行的最佳环境。但是,从职业知识的微观领域来看,由于职业知识自身的特性,职业技能隐性知识传递最佳场所是企业的车间和技能操作的场所。因此,这一职业技能传承的根本特点和内在需求,决定了现代学徒制的长期改革动力。

三、面向不同知识特点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发展策略

  1. 宏观层面:面向不同区域开展区域化学徒制制度试点。由于职业知识的生产与传递也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区域间的职业知识传播主要还必须依靠师傅或者学徒的人员流动。因此,现代学徒制在不同的区域试点时,也要建立相应的有着鲜明区域特点的现代学徒制区域制度。从纵向的视角,要注意到国家层面制度供给同区域层面制度供给的目标存在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国家层面制度供给很容易受到部门的“条条”影响,如教育部门在部门管辖内部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与之相类似的人社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等也分别在管辖内部制定相关的与学徒制相关的政策。而这些从“条条”角度出发制定的政策,只着眼于部门自身的利益,并未关注到如何形成现代学徒制的整体效应,甚至还存在部门间相互竞争的政策。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直接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现代学徒制制度体系,并推进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在国家层面的制度供给中,“条条”的问题短期内也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那么区域层面的制度供给,对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体系形成就变得尤为重要。

  现代学徒制制度的区域层面供给与宏观的国家层面不同,是从一种相对微观的视角,考察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供给。其中,这里的区域既包括省域范围,也包括市域范围或者是开发区范围。区域层面的政府往往会采用“块块”的统筹管理形式,尽管这种方式也可能对现代学徒制的项目的推进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从现代学徒制制度供给的角度来看,反而解决了国家层面制度供给的“条条”问题,有助于统筹不同部门,共同制定服务现代学徒制的相关制度。因此,当下的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体系建设试点,应当从区域层面制度体系建设起步,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制定形式多样、符合区域特点的相关政策,逐步形成服务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制度包。并以区域试点的经验为基础,逐步构建全国层面的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体系。

  2. 中观层面:面向不同产业特点推进多样化学徒制合作试点。首先,对于显性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为主的产业类型,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形式要着重体现提高专业知识的流动性,促进专业知识在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扩散。因此,对于这类产业,要认识到学徒的流动性不应加以限制,甚至要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鼓励,如可以加大对参与学徒制企业的补偿。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视角,对于面向这类产业的专业,不要拘泥于现代学徒制必须在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可以通过增加在校期间的实验实训强度,相对减少必须在工作场所学习的时长。借以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于这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重点面向该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按照相应的产业标准,发挥学校在标准化知识扩散中的优势,大规模批量化为产业提供高质量学徒。

  而对于隐性职业技能知识为主的产业,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形式要着重体现出对职业特殊知识的保护,如从区域政府的层面,一方面需要加大知识版权和企业保密系列制度的建设,保护特殊的技术知识。特别是为这一类产业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促进特殊技术知识积累的保密制度环境,限制中小企业中学徒的流动性。而对于这一类产业的大型企业,鼓励其增加学徒制的招生数量,增加大型企业学徒的流动性,促进大型制造类企业的技术知识以较快的速度向外扩散,协助建立保护大型制造类企业的技术壁垒和产业链。另一方面,区域政府也要尝试建立促进中小企业特殊技术知识研发的环境,降低人才的流失率。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面向这类产业开设的专业,在选择试点形式时,一方面需要尽可能的压缩学徒在校学习的时间,多让学徒在企业、技术服务平台、跨企业实训中心等工作场所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对于这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要加大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配合中小企业保密和特殊的职业知识传授,在职业院校课堂中讲授相对公开和标准的显性职业技术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与该类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合作时,在职业院校的课堂中,重点讲授显性的职业技术知识,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

  3. 微观层面:职业学校分专业推进差异化学徒制培养试点。如果产业中的职业知识是以显性的职业技术(应用)知识为主,其对应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建设可以立足在职业院校为主。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过程中,这些专业不要拘泥于必须在工作场所学习的要求,在增强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水平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增加在校期间的实验实训强度,相对减少必须在工作场所学习的时长。借以降低现代学徒试点学习成本,提高学徒的学习效率。同时,由于通用性的知识特点,专业建设可以引入1+X证书等标准化证书,提高学徒所学知识的可迁移性。并且,还可以面向在岗的毕业学徒和企业员工,持续性供给职业培训。这样,可以契合这类产业的外部技能形成特点,持续提高学徒就业后的持续竞争力。

  对于隐性职业技能知识为主的专业类型,其对应的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建设需要以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立足在为企业保密和特殊的职业知识高效传递服务的基础上,围绕这一目标,重新组织通用性和标准化的理论知识,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束缚。职业院校的教师也要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尽可能深入地参与企业的特殊职业技能知识的开发。这样既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教师深入理解企业的特殊职业技能知识,从而更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及选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的培养目标上,由于这类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对特殊职业技能知识的保密需要,因此要增加学徒在企业工作场所的学习时间,尽量减少学徒在职业院校的学时。而面向这类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则可以在征得企业允许的基础上,不断开发以企业特殊职业技能知识为基础,尝试显性化相关职业技能知识,使其成为适合职业院校课堂传授方式的教学资源,而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教材、教学辅助材料、实验实训环境等。并且,通过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协助大型企业建立市场化的行业标准和准入壁垒,为大型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保障。

  总之,职业院校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加强显性职业技术(应用)知识和显性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提高隐性职业技能培养的效率,配合企业形成适应工业化大规模生产需要的现代学徒制培养形式。在此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因地制宜,分析不同产业和不同专业的知识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现代学徒制的建设试点。

作    者

贾文胜,嘉兴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浙江嘉兴 314001

徐 坚,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程师,江苏南京 210019

石伟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名誉所长、教授,上海 20006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第98-103页

栏    目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平台:http://editor.cahe.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