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天骄 蒋承|“本科出身”重要吗?——“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王天骄 蒋承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10.11

摘 要

随着劳动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看重“本科出身”,那么本科院校层次对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有何种影响?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探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两方面就业质量的影响。主要发现:在就业满意度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不同高校层次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的正向影响更大且在维度上更全面。在就业起薪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仅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则没有显著影响。通过进一步的工资差异分解发现,“本科出身”带来的起薪差异中有52.9%是学历筛选的歧视性因素造成,且这种效果和歧视程度都随就业者起薪层次的提高而增强。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就业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研究生招录人数已从1999年的9.22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85.5万人。研究生教育逐渐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骨干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扩招所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也不容忽视,大量研究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得研究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劳动力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也随着研究生就业群体的数量增长而日益凸显。于是,劳动力市场中基于就业者毕业高校层级的“羊皮纸效应”愈加显著,更有许多用人单位开始加入对研究生“本科出身”的要求。已有研究发现,在2010—2013年度国资委下属的113家中央企业中,已经有85家企业在研究生招聘过程中存在对本科高校层级的相关要求,占总数的75.22%。这样的筛选模式意味着研究生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因素将不再仅限于最终学历,还包括之前的本科学历,这使得相同毕业高校层级的研究生就业者可能拥有的学历层级信号并不相同,从而影响其就业结果。当然,“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高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教育质量和生源质量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此类高校接受本科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人力资本,从而使其获得更高的就业质量。

  基于此,本研究将尝试探讨研究生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即研究生的“本科出身”究竟会对其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进一步尝试去分析其规律或发生机制。鉴于已有研究缺少基于大规模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支持,本研究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7年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中的研究生就业者样本为基础,就“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就业质量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维度是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的基础,柯羽通过研究构建了包含五个维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其中个人层面的维度包含了薪金水平和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认可度,石红梅等在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中则将工资水平、就业单位类型和主观满意度三个维度作为就业质量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也有学者将学用匹配程度、就业稳定性等维度纳入就业质量的指标当中,但总体而言已有研究还是多将客观薪资水平与主观就业满意度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评价标准。

  有关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问题,岳昌君等通过对2011年全国8个省份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仍然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此外,也有众多研究发现包括性别、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家庭社会资本、单位性质、就业方式、就业起薪、专业对口等因素均可能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对于研究生本科学历层级与就业满意度的关系问题仍然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大学生就业起薪方面,赖德胜等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决定大学毕业生起薪水平的是其人力资本因素,且就业个体的人力资本因素与社会资本因素存在替代关系。苏丽锋等在对2009年大学毕业生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对于学校声望与层级对大学生初职就业质量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在学校声望方面,Joop Hartog等通过研究发现,在控制部分变量的情况下,毕业于中国排名前100名高校的毕业生起薪要比排名为400~500名的高校毕业生高28%,而前100名的学校间毕业生起薪则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校层级方面,闵维方等通过计量回归方法发现“21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起薪显著高于非“211”本科高校,岳昌君和陈昭志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在研究生本科学历层级方面,武玮通过对武汉的七所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重点高校研究生的本科学历层级对起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歧视性因素导致的起薪差异占比达到了62.51%。

  总之,已有的多数研究诚然对学校声誉及学校层级对大学毕业生起薪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完善的讨论,但这些研究却很少对就业满意度这一就业质量的主观评价指标进行关注。同时,目前关于研究生本科学历对就业质量影响的问题不仅实证研究数量较少,且由于数据收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已有研究在样本范围和就业质量的维度方面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基于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本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①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划分标准,对不同高校层级研究生本科学历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行分层分析。②对研究生本科学历影响就业质量的探讨不仅限于客观的起薪问题,还分析了研究生本科学历对其主观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根据众多实证研究结果,笔者有理由认为学历对于个人就业结果及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不能够简单地以人力资本理论或筛选理论来进行解释和概括,就业者的就业质量往往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对应届研究生就业者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学历实际上既代表了通过高质量教育使其获得了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也赋予了其在劳动力市场当中更加有利的就业者能力信号,加之对研究生最终学历的信号作用及其对就业者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的考虑,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两点研究假设:

  H1: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研究生会获得更高的就业质量。

  H2:同时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将获得最大程度的就业质量优势。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于2017年进行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收集方法为问卷调查法。问卷发放涉及全国21个省份中的33所学校,每所学校根据其毕业生学科及学历层次按比例发放500~1000份问卷。由于本研究针对的是研究生就业群体,故删去了本科生与专科生以及研究生非就业样本,最终保留有效样本913个,其中男生占43.6%、女生占56.4%,学历层次方面学术型硕士61.8%、专业型硕士31.4%、博士研究生6.8%。毕业高校层级方面,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占61.7%、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占38.3%。本科学历层级方面,“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占49.1%、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占50.9%。

  针对是否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这一核心变量,本研究将在全样本基础上进一步依据研究生的毕业高校层级将样本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毕业两组进行分别分析,在控制研究生毕业高校层级变量的情况下,探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就业质量所产生的影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样本中,本科学历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样本占26.8%、本科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样本占73.2%。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样本中,本科学历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样本占89.7%、本科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样本占10.3%。

  基于表1的描述统计数据及方差分析发现,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群体起薪均值为11104.6元,在0.01的水平上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群体。此外,本科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在工作总体满意度方面要显著高于本科学历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p<0.01),且始终就读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在工作总体满意度方面也较其他三个群体表现出更高水平。

  (二)计量模型

  1.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就业满意度影响分析。为探讨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定序逻辑斯特(Ordered 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可具体表示为:

  其中因变量为研究生就业满意度,除代表就业者对就业质量整体感知的总体满意度外,本研究还将关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工资、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和自主性六个方面的满意度影响,以此探讨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中,本科学历院校层级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机制以及异质性。满意度的赋值则根据问卷问题中的“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进行5~1的赋值。解释变量Xj为研究生本科学历层级以及其他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共包括四个维度:①人力资本方面包括了毕业院校层级、学历层次、在校成绩、学生工作、证书获得、奖学金情况、双学位获取以及实习经历;②人口特征方面包括了性别、民族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③家庭背景方面包括了家庭所在地、户口类型、父母职业类型、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受教育年限、父母政治面貌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的自我评估;④工作特征方面包括学用匹配情况、就业地级别、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就业职业类型。最终通过系数βj的正负值以及显著性即可判断本科学历因素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

  2.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起薪影响分析。首先,本研究使用逐步回归方法,以明瑟收入扩展模型为基础,分析在研究生群体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所造成的起薪差异。模型可具体表示为:

  其中,lny代表就业者的起薪对数,通过对样本填写的平均税前月收入取对数获得,为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α0则为模型常数项;Level代表研究生本科学历的高校层级,0代表本科学历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1代表本科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X代表其他四类控制变量,与上文中的建构的就业满意度模型相同;ε则表示其他不可观测的残差项。

  其次,为了对研究生就业起薪的内部异质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本研究将在使用OLS方法确认“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就业起薪存在影响的情况下,进一步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在不同起薪分位数点上本科学历层级差异对于研究生就业起薪的影响,并提供更加稳健的回归估计结果。

  最后,本研究将对起薪受到“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影响的研究生群体进行工资差异分解,以判断起薪差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中的歧视性因素所导致的。首先,本研究将通过Oaxaca-Blinder工资差异分解方法判断劳动力市场对本科学历层级的歧视程度。这一方法通过将工资差异分解为代表由个人特征导致的“特征差异”和由市场歧视导致的“系数差异”来判断市场中歧视性因素占收入差异的比重。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将使用Machado和Mata于2005年提出的M-M方法来对不同分位数点上的群体间收入差异进行分解,以此来进一步分析本科学历歧视因素在不同分位数点上的影响异质性。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作为就业质量的就业者主观评价,就业满意度对衡量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是否会对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构建定序逻辑斯特模型,分析了在研究生群体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见表2)

  从表2的回归结果中能够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家庭背景特征、工作特征四个维度变量的情况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都能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且无论是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还是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中,这种效应都显著存在,这一结果证实了H1假设成立。从回归系数的数值上来看,“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具有更强的正向影响,这也证明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在两群体中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工资、工作地点、工作稳定性、发展空间、社会地位和自主性六个维度的细分就业满意度分别进行定序逻辑斯特回归,探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在群体间的就业满意度影响机制的异质性。(见表3)

  从表3中能够看出,“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群体异质性。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分维度就业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影响程度最高的为工资满意度。而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当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仅在工作稳定性和发展空间满意度两个方面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工作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是相对全面的,而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则仅能够通过提升工作稳定性和发展空间方面的间接收益满意度来使总体满意度获得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表3中体现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在就业满意度模型当中的系数差异。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起薪的影响分析

  1. 基于逐步回归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起薪影响分析。为判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研究生起薪影响的存在性并估计总体影响程度,本研究以无控制变量、加入人口特征变量、加入家庭背景变量、加入人力资本特征、加入工作特征变量的顺序对全样本和两组不同院校层次样本分别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表4中的回归分析结果分别对应三组样本和五个不同的回归方程模型,并汇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在各个回归方程中的系数及显著性,其他控制变量的系数及显著性限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做汇报。

  表4中基于全样本的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收入对数方程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这证明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确实对研究生的就业起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逐步回归过程中各个回归模型的数据来看,随着控制变量维度的增加,模型的调整后R2逐渐增大,“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系数逐渐减小。这说明各个维度的变量均对研究生起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且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影响程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总体而言,在加入全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本科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起薪要比本科学历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起薪高17.7%(P<0.01),这一结论证实了假设H1成立。同时能够看到,在控制研究生本科院校层次的情况下,研究生毕业院校层次也会对其起薪产生显著影响,但效应量略低于本科学历院校层次。此外,本研究在基准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样本依照其毕业院校层次分为两组,分别进行OLS回归分析,以探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起薪的影响在不同毕业院校层级研究生间的异质性。

  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回归结果与全样本模型相似,在加入全部的控制变量后,本科学历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起薪要比本科学历为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起薪高18.9%(p<0.01)。对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回归模型在加入家庭背景维度的控制变量后开始显著,但“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变量的回归系数始终不显著。这说明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就业群体中,本科学历院校层级的差异并未对起薪造成显著影响。这一结论说明假设H1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当中并不成立,该群体的起薪水平与其是否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无关。

  2.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起薪影响分析。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本研究发现在控制各维度变量的情况下,“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仍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起薪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为进一步探讨本科学历层级在不同起薪层次上的影响特征,本研究使用了分位数回归方法,在0.1、0.25、0.5、0.75、0.9五个分位点上进行分位数回归,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样本进行不同分位数点上的“双一流”本科学历对起薪影响分析。(见表5)

  从分位数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层级差异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的就业起薪影响在不同收入层次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异质性。在各分位数点上模型拟合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0.1和0.25分位数点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起薪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通过比较0.5、0.75、0.9三个分位数点上的本科学历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起薪的影响随起薪层次的提高的增加,比如在0.9分位数点上“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学历能够为研究生起薪带来26%的提升。

  3.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工资差异分解。为研究“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中不同本科学历群体间起薪差异的形成机制,本研究首先使用Oaxaca-Blinder工资差异分解对两群体的工资差异进行分解,(见表6)分解所使用的特征变量与回归模型中所使用的四个维度的控制变量相同。

  Oaxaca-Blinder工资差异分解结果显示,在不同本科学历层级样本间的起薪差异中,属于特征差异的部分占比为47.1%,属于系数差异的部分占比为52.9%,且均在1%的层次上显著。所谓系数差异即表示了由非市场因素所造成的起薪差异,由此可见不同本科学历间研究生的起薪差异是歧视性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歧视性因素的占比略高于个人特征因素。

  在Oaxaca-Blinder工资差异分解的基础上,本研究为探讨在不同起薪水平研究生中的本科学历歧视程度差异,使用M-M分位数分解方法对不同分位数点上的本科学历层级间起薪差异进行分解。为尽量细致地描述不同起薪层次上的歧视程度差异,分位数分解选取了从0.05到0.95间每隔0.05一个,总计19个分位数点,分解结果及变化趋势见图1。

  分解结果显示,各分位数点上的系数差异占比范围在29.7%到58.7%之间,总体而言与Oaxaca-Blinder分解的结果相近,但表现出了较强的收入层次间差异。从图1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收入层次较高的群体所受到的本科学历层级歧视现象比低收入群体更加严重,这一发现也印证了通过分位数回归获得的结果。在我国的高端劳动力市场当中,由于雇主的可选择范围更大,“买方市场”的特征更加明显,雇主便会在本科学历方面进行比低端劳动力市场更加严格和普遍的筛选,导致高收入层次的研究生群体面临了更加严峻的本科学历歧视。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出身”对研究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的正向影响更强。在对六个维度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就业满意度的正向影响是全面的且略偏重于工资等直接收益满意度的提升,而对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的影响则仅限于工作稳定性和发展空间两个方面。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受到研究生学历层级筛选的影响,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在工资、工作地点、社会地位和自主性方面不能依靠其“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获得比同学更多的直接收益并产生更高的满意度,但在相同的客观就业质量条件下,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往往会更受重视,从而在工作的稳定性和发展空间方面得到一定的优势并产生更高的就业满意度,拉动就业总体满意度的提升。

  2. “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出身”仅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的就业起薪产生正向影响,而不会显著提高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的起薪。统计数据显示,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就业群体中,不同本科学历高校层级的就业者存在高达33.1%的起薪差异。在模型中加入了相关控制变量后,具有“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样本起薪仍然相对高出18.9%,说明“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的起薪确实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反观在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群体中,“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则不会显著影响就业起薪。从筛选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这是由于研究生的毕业学历在普遍情况下是雇主的优先筛选指标,而本科学历是后置筛选指标,这使得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在第一轮的学历筛选中就被排除在外,从而导致起薪不会受到本科学历的显著影响。

  通过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本研究发现处于较低收入层次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起薪受本科学历影响并不显著,而在中高分位数点上“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影响程度则会随收入层次的提高而增加。由此可见,越高端的就业机会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的要求越是严苛。这可以理解为掌握更好就业机会的雇主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同时也在招聘中面临更高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于是他们会更倾向于使用“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筛选的方式来缩小招聘选择范围。

  3. 不同本科学历层级间起薪差异的52.9%是由于不可解释的歧视性因素导致的,这说明歧视性因素和个人特征因素共同构成了起薪的差异,且歧视性因素占比较高。在进一步使用M-M分位数分解方法对不同收入层次的研究生起薪差异进行分解后发现,总体来说高收入层次的研究生面临着更强的本科学历层级歧视。由此可见,无论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对“双一流”建设高校研究生起薪的影响,还是在不同收入层次间影响程度的差异,其主要原因都是劳动力市场中以“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为标准的雇主筛选行为。

  (二)建议

  1. 对相关政府部门而言,应在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的同时强化就业平台建设并提升就业服务工作质量,尽量提升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信息匹配效率,尤其要为较高层次的就业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支持,这样才能降低雇主在招聘过程中由交易成本过高和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学历层级筛选倾向。

  2. 对相关用人单位而言,应当寻求建构更加丰富科学的招聘评价标准和更低成本的就业者-雇主匹配路径,以此更好地识别和获取人力资本价值被低估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研究生就业者,提高用人单位的市场竞争力。

  3. 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而言,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层级所带来的声誉和价值及其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溢价的存在,从而明确自身定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做好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工作,为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4. 对当下大学生而言,虽然依据“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学历进行人才筛选现象确实存在,但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的大学生依然可以通过争取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读研来获得更高的就业起薪以及就业满意度。此外,研究生就业者通过增强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和选择合适的工作地点以及职业类型等方式也能够有效弥补本科学历院校层级的劣势,提升就业质量水平。

作者

王天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蒋 承,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0期第69-75页

栏目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