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晓燕|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燕 中国高教研究 2024-02-05

摘 要:在博士多元化就业背景下,中学从教是博士为其自身寻找的能够发挥所学的新路径。通过对博士教师的质性研究发现,教学体验、能力评估、兴趣偏好和教育理想形成了中学从教的自我认知,福利待遇、工作稳定、发展空间和社会促进、塑造后辈组成了中学从教的职业收益,城市吸引、名校吸引、职业阻退和他者影响、科研体验塑造了中学从教的就业环境。其中,自我认知和职业收益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就业个体环境通过自我认知、就业外部环境通过职业收益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应重视博士生职业生涯指导,引领博士理性跨界;正视博士与中学教师的关系,匹配学校需求取才;注重育才用才留才,增强博士教师职业成就感。

关键词:博士;中学教师;从教意愿;职业选择


  一、问题提出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知识创新的场所已不再局限于学术界,而作为知识创新主力军的博士生也随之向非学术领域转移,博士多元化就业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趋势。在我国,随着高校新增专任教师规模渐趋稳定、博士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非学术劳动力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单位需要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博士在非学术领域就业的情况愈加普遍。有研究对27所部属高校毕业质量报告的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博士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比例在降低,进入企业、中小学的比例在增长。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中等、初等教育单位已被单独列作一个类别,与高等教育单位、企业、党政机关等并列,成为研究生毕业的主要去向之一。2019年北京大学共有107名研究生去了中小学就业,其中硕士85名,博士22名。2021年10月10日,京报网报道的“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同年12月22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博士进中学:引得来如何用得好”“让博士有用武之地考验学校管理智慧”“博士该怎样当老师?”等专题报道,由此引发了管理者及研究者的广泛讨论。

  随着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提高教师学历层次被世界主要国家视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法国、英国等13个国家的中小学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硕士学位是其取得教师资格的基础学位;美国全国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规定,初任教师、专业教师和终身专业教师这三类教师资格证书分别应达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基本要求,而初任教师只是一种临时性证书;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多次名列前茅的芬兰,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本位的教师教育模式。2018年经合组织国家初中教师中的研究生平均比例高达45.5%,2019年我国普通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也达到10.6%。从任教学段来看,不同学段对教师知识结构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来看,学前、小学、中学学段教师教育课程学分要求依次是64、32、14,其对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需求量呈递减之势,而对从教者的学科知识需求量呈递增之势。从发展匹配的视角,一些城市的重点中学学生具有更高的天赋和才能,学校需要用学科知识更扎实、视野更广阔的教师来培养他们。综上,高学历人才从教是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远的将来,这种趋势必然更加显著。

  进入“十四五”阶段后,将高学历教师与高质量教育交汇在一起,博士进中学恰恰投射出近些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显著成效和教师资源供给的转型。如今这种现象在我国之所以引起争议,公众并非否定基础教育需要优秀人才,而是担心一些地方将招聘高学历人才当成一种教育政绩,形成了基础教育的“军备竞赛”。这样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的错配,也会导致教师就业市场的内卷和学历焦虑,教师招聘陷入唯学历的误区,招而不养,才未尽其用。在未来,博士进中学将不再是一件备受关注的事件,只是博士多样化就业中的一种职业选择。与这一现象本身相比,引领博士流向教育事业的那股力量才真正值得讨论及分析,即是什么因素促使博士选择中学教师这个职业。据此,本研究基于对中学博士教师的质性研究,揭示其中学从教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基础教育高学历教师的选拔和留育提供参考,也为博士的多元化就业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网络资料。共包含四类,一是新华网、光明网、人民网和央广网对中学博士教师的采访报道,共35篇;二是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和中国科技报中有关博士进中学的撰文,共32篇;三是中学官网及公众号推送的本校博士教师的任职任教报道,共25篇;四是博士教师在个人微博、知乎等平台实名发布的任职任教自述,共15份(每个人的所有记录算1份)。从2021年9月到2022年3月,本研究通过收集、删选和整理,最终选定了107份权威报道或撰文,共计285424字,依次编码为W1-W107。其中共涉及126位博士教师,均为学术学位博士,学科以理工科为主(占81%);教龄以资料发布时间计算,详见表1。在这些资料中,博士详细叙述了自己选择中学从教及坚守在中学教师岗位上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职业发展规划等。资料比较详实,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另一部分数据来源于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2022年3月至8月,研究者根据任教学科最大差异原则选取并访谈了15名博士教师,其中,语文、英语、历史、政治、数学、地理、通技、信息各1位,化学、生物各2位,物理3位,均为学术学位博士,学科以理工科为主(占73%),详细信息见表1。访谈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①您博士毕业后选择中学从教是受哪些因素影响;②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您中学从教的意愿;③您是在什么时间节点做出这样的职业选择,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④选择中学教师职业,您最看重哪些方面;⑤入职以来影响您教学承诺的因素有哪些,和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有什么联系或变化,等等。每次访谈时间大约40~60分钟,基于研究伦理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在各个环节对受访者的隐私均进行了保护。综上,两部分资料共122份,涉及141位博士教师,其背景特征与中学博士教师的整体状况基本符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职业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影响人们选择特定职业的因素,而一个人做出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也许并不总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个人的能力、兴趣以及他人的建议都可能使其转向特定的工作领域。而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不仅受到这些因素影响,还受到教育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已有研究对于博士中学从教意愿的关注较少,且公众对于博士中学从教的影响因素看法不一,此种情况下运用定量方法很难涵盖全面的测量指标,调查可能会存在偏差。而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强调扎根在数据中建构理论。研究者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研究对象是如何解释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尽可能多的寻找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类属,再通过这些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理论。这种强调发现逻辑而非验证逻辑的研究方法,很适合本研究对于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

  此外由于本研究使用大量网络采访资料,其中博士对于如薪酬福利、科研成就等话题可能较少谈及。对于这部分资料的分析,本研究融入了话语分析的方法逻辑。话语是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沟通的言语活动。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索语言的组织特征和使用特征,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及使用者的认知特征方面来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据此,本研究在分析每一位博士教师采访资料或自述时,都匹配了其入职当年学校的招聘公告、中学及所在地的特征,并通过文献检索平台、学校官网等途径检索了其受教育经历、科研表现、实践情况等,同时结合文本资料中校长、同事等“他者”的叙述,来全面揭示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三、资料分析


  本研究依据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对122份质性资料进行分析,借助Nvivo 11.0软件进行处理,并在访谈和网络资料中共预留25份资料用于理论饱和性检验。

  第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在一级编码中,研究者要尽量“悬置”个人的“倾见”和研究的“定见”,尽可能多地从资料中发现并提炼概念,操作越细致越好,直到编码达到饱和状态。本研究通过对资料的逐句阅读、概念命名、编码整合,最终提炼出如成就感、前沿知识、国际视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启蒙、学术岗位饱和等156个初始概念。然后进一步将初始概念归纳为14个初始范畴,即教学体验、能力评估、兴趣偏好、教育理想、他者影响、科研体验、职业阻退、城市吸引、名校吸引、社会促进、塑造后辈、福利待遇、发展空间和工作稳定。如表2所示,这14个范畴就是博士中学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

  第二,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二级编码是通过建立概念和类属之间的有机联系,提炼更高一级范畴的过程。在进行关联性分析时,研究者要将被研究者的语言放到当时的语境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分辨出什么是主范畴和副范畴,并建立主从范畴的关系。如表3所示,本研究将开放式编码得到的14个副范畴进行归纳,最终形成了5个主范畴,分别为自我认知、个体环境、外部环境、个人回报和社会价值。

  第三,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三级编码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后挖掘出一个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相比,核心类属具有统领性,能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畴之内。本研究在开放式和关联式登录的基础上,通过对主从范畴之间关系的反复考察和分析,将核心类属确定为“博士中学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在建立范畴之间的关系后,本研究将事先抽取的25份质性资料逐一进行初始概念和类属的回溯检验和分析,没有发现在以上编码分析之外新的概念和范畴,由此可以判断,该模型在理论上达到了饱和状态。结合访谈和网络资料中对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您中学从教意愿”的回应,本研究尝试建立两条理论假设。①自我认知和职业收益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②就业个体环境通过自我认知、就业外部环境通过职业收益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


  四、研究发现与解释


  依据前文对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分析,结合质性资料进一步进行具体解释。

  (一)自我认知和职业收益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

  1. 博士的自我认知直接影响其中学从教的意愿。博士选择投身于中学教育,“可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但是最终促使其下定决心的,还是对能力的评估和教书育人的情结”(W96)。博士从教学体验、能力评估、兴趣偏好和教育理想四个方面形成了中学从教的自我认知。其中,教学体验包含博士在助教、家教中积极地教学体验及中学时代对特定学科积极地学习体验,博士表示,“大学教师与学生接触很浅,课下更是没了联系,而对中学生来说,我感觉时刻是被需要的”(W104),“和中学生在一起很快乐,培养他们有成就感”(F5),由此选择中学从教。在能力评估方面,博士毕业时基本“三十而立”,较为重视职业的长久发展,一般会基于“足够的学科知识、独到的学习方法”(W13),“基本的授课能力”“有耐心”(W62)等教学胜任因素而做出决定,很少有博士完全不考虑这一因素而贸然选择跨界。在兴趣偏好方面,博士普遍提起,“接受到眼前一亮的观点时就会想怎么把它讲述给别人”(W100),“比起在大学做科研面对冰冷的仪器,更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F10)。在教育理想方面,多数博士怀着“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学术研究,教育家的价值一点也不逊于科学家”(F4)的信念,在大学和中学之间,选择了能够与学生更多互动的中学教育。

  2. 职业收益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我国绝大多数博士来自一般家庭,在经历了长期的求学后,已经耗费了家庭中大量的财力,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是必须面对的基本现实,职业收益就成为其职业选择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具体来说,在个人回报方面,“与大学相比,知名中学提供了不错的薪酬,有编制,入职即中级职称,后期职称自动升级,子女可以接受名校的教育”(W124),“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职称评审等问题都解决了”(F1)。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学教师职业稳定,相较于大学没有非升即走,相较于吃青春饭的企业没有下岗、跳槽的担忧”(W74),这是选择中学从教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价值方面,博士在付出长期时间成本获得学历后,不单单只是追求一份工作,更在意工作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认为获得职业成就感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不断推行,博士在高校、企业等主要就业方向的权衡下,怀着“把自己身上的那粒科研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位高中生的心中”(F2),“为国家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及培养贡献力量”(F7)的期盼选择了中学教师这个职业。总之,中学从教被博士称为是“梦想+性价比”的职业选择。

  (二)就业环境通过自我认知和职业收益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

  就业环境包含个体成长环境和外部环境,个体环境通过自我认知、外部环境通过职业收益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的意愿。

  1. 个体环境包含博士对科研的体验和重要他者的影响,其对博士中学从教的间接影响经由两条路径。一是博士对于科研的体验会影响其自我认知,进而影响其中学从教意愿。高校一切向论文看的现象,使博士在出成果的高压下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焦虑、自我怀疑、无尽的孤独感”(F9),“学术研究于我而言已不再快乐”(W104),由此产生了对于科研的低兴趣以及对学术职业的低认同度。2012年中科院博士生导师程代展的博文引发热议:他最有天赋的博士放弃学术职业到一所中学任数学老师,而该博士则回复,“唯一的原因就是对科研没兴趣了,如果没兴趣是个中性词,那我已经厌恶科研了”。这些感受促使博士对自身能力优势的思考,从而做出中学从教的职业选择。二是重要他人通过影响博士的自我认知间接影响其中学从教的意愿。重要他人指博士的父母、对其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师长、博士生导师以及留学时国外中学从教的同学。如博士所言,“家里很多人是老师,自己对这个职业很有好感”(W63),“访学中当地很多博士在中学任教,带着学生做创新,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了各行业的领袖人物”(F9),由此激发了博士的教育理想;中学时代师者通过给予帮助、提供讲题的机会使其产生了积极地教学体验,埋下了“成为他”的志愿;导师对于职业选择的理解与支持,“让其坦然的将求职方向放在与科研关系稍小的领域”(W104),仅遵循对自我的认知选择中学从教。

  2. 外在环境对博士中学从教意愿的间接影响经由两条路径,指向城市吸引和名校吸引的“拉力”以及学术劳动力市场的“推力”。其一,城市优渥的引才政策、附带的资源,成为职业收益中个人回报的潜在影响因素,促使一些博士为了在特定城市就业而选择中学从教;而知名中学的吸引力则体现在“创新的自由度、优秀的生源质量、高端的实验室等构成了一流的事业平台,给博士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F6),较好的福利待遇也满足了博士对个人回报的追求。其二,学术职业阻退通过职业收益间接影响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在我国,博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高校学术岗位基本饱和、任教门槛普遍增高,如博士所言,“一类大学要求海外背景且卡不低于本校的第一学历,三类大学博士一般不会去,二类大学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都没有知名中学好”(W15)。总之,“大学教师,编制少、工资低、考核高,看似高大上,实则职业幸福感太差了”(F9)。此外,企业对博士的吸纳能力也在逐渐减弱,尤其是生化环材等传统理工科,“只有大公司才设岗搞研发,岗位并不多,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博士”(W86),“专业对口企业少,且大多远离人烟”(F15)。这些外部环境均通过影响博士对职业收益的考虑,进而影响其中学从教的意愿。


  五、讨论与启示


  (一)重视博士生职业生涯指导,引领博士理性跨界

  在博士多元化就业趋势下,培养单位应重视职业生涯指导,关注博士在非学术领域就业的需求,鼓励其在充分评估自身能力的前提下自由跨界。随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不断推行,中学从教是博士为其自身寻找的能够发挥所学的“新路径”。我国教师资格对学历的要求是最低标准,公众不能将最低标准等同于最高要求。如果一名博士经过权衡觉得自己不是做科研的“料”,或者从事科研工作让其自我怀疑甚至抑郁,而在中学教学能够得心应手并从中获得成就感,那么同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二)正视博士与中学教师的关系,匹配学校需求取才

  博士与中学教师不是简单的人-职匹配关系,而是建立在个人-组织匹配之上的人-职匹配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组织都需要或者适合以及能够承接这批高学历人才,学校应该基于组织的条件和发展的需要,去决定要不要招聘、招多少、招哪些博士,盲目跟风为了招聘而招聘最终也很难留住人才。同样,也不是所有博士都适合这个职业,只有那些能力、性格特质适合当教师,跟学生在一起能感受到快乐的博士,才会不畏中学教师的辛苦,长久留在岗位上。

  在此前提下,为了更多学校能够吸纳高学历人才,地区及学校要在薪酬、编制及户口这些手段之外,不断拓宽职业吸引方式,如通过破格提拔给予博士教研室主任等重要职务,赋予其高端实验室等设施的管理权、使用权以及项目研究方向的决定权,或为其创办个人工作室、博士工作站等发展的平台。总之,博士与中学教师是一种人尽其才、适才所用的关系。

  (三)注重育才用才留才,增强博士教师职业成就感

  对于中学来说,要留住博士就必须成就博士,让其在帮助学生成人成才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研究中多数博士是怀揣着教育理想、基于对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考量选择中学从教,并非仅仅是“谋求生存的权宜者”。学校以经济待遇留人建立的是浅层关系,育才用才留才助其发光发热才是深层长久的组织关系,能否实现以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对学校的管理水平也是一种考验。育才上,学校要为博士量身定制发展计划,引导人才扎根教育。用才上,学校要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放手给博士一些成长、实践、创新的自由度,最终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留才上,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由此才能实现其价值,防止人才的流失。

  需要指出的是,博士中学从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个体差异性,并非所有博士都受到上述全部因素的影响,同一因素对不同博士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正由于存在差异,不同博士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才会经历独特的心理变化过程。此外,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对象以理工科为主,虽然这与事实上博士进中学群体理工科偏多的特征较为吻合,但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博士的培养机制及环境不同,同一因素对其中学从教意愿的影响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以此建立的影响因素模型可能无法完全适合人文社科的博士。二是从教意愿是一种变化的心理活动,随个体阅历和现实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本研究主要关注学术学位博士,对于非全日制及教育专业博士而言,影响其中学从教的因素可能与本研究结论有所不同,未来将进一步展开研究。三是本研究在分析中使用了大量网络资料,尽管筛选时着重考虑资料的真实性,主要选取几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报刊进行收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中主观倾向还是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尤其是中学官网及公众号收集的一些资料,主观倾向性可能更加明显,涉及博士科研的消极体验及学术职业阻退的内容较少,由此可能会对研究结论有一定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考虑开发相应的量表,通过大数据对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修正和完善。

【王晓燕,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1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晓燕|博士为何进中学——基于扎根理论的博士中学从教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王晓燕 中国高教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