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卢克平|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卢克平 中国高教研究 2024-02-05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卓有成效,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创新能力不高、高层次人才引育困难、对外开放度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以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引领带动高等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中西部高等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思考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内涵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区域高等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迫切要求区域高等教育均衡高质量发展,并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中西部高等教育是中西部地区科技发展、创新发展、人才聚集的高地,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全面振兴大局和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高等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和巨大进步,但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相较东部发达地区还有一定差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向新的时代征程,我们亟待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中西部高等教育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研究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二、中西部高等教育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助力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论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深刻认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明确了方向。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引领者、主导者和推动者,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居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党和国家统筹“两个大局”,立足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今后五年乃至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重大国家战略。中西部发展事关国家发展的整体水平,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总体进程。中西部高等教育关系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才培养等多个重点环节,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影响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速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顺应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决策,能够不断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程度、文化传承与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中西部地区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和智力支撑水平。

  (二)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0月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乡村振兴的基础在于教育振兴,“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教育又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4.7%。但分区域看,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差别很大,目前仍有10个省份低于60%,分别是西藏、云南、甘肃、贵州、广西、河南、新疆、四川、安徽和湖南,这10个省份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城乡教育公平更是教育发展的棘手难题。在中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困扰,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使得乡村教育底子薄、基础差,加上近些年来的农村城镇化,又使得乡村人口和学生、学校大量减少,乡村教育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城市教育的特殊性。”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本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地乡村教育振兴事业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可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溢出效应和人才科技优势,加强大中小幼的校际合作与精准帮扶,加快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有情怀敢担当的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师继续教育实效,为推动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公平发展贡献高等教育智慧。

  (三)助力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发展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重点强调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部署,展现了新征程赋予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新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人才创新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判断,体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加强。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名单中,有郑州、重庆、成都、武汉、西安等5个中西部城市,占比超过50%,各地招才引智政策不断完善,人才待遇不断提升。但中西部地区整体的创新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创新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还有待进一步补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创新的根本在于“人”,中西部地区能够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所在省市的高校成为国家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引擎,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强大动力和人才保障。

  (四)助力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等教育自立自强

  教育对外开放是实现教育自立自强的必经之路,是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梯队”,不能够闭门造车、故步自封,需要积极面向世界、走近世界、融入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出深切的关怀,多次回信高校师生,尤其是对归国学子的回信,为高等教育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指明方向。党中央、国务院也多次印发相关文件,显示出对中外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密切关注,鼎力支持高校开展相关工作。同时,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等有关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召开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举措,全力支持并推动高等教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前,我国已同181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在国外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启动了海外中国学校建设试点等。但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中西部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较少,对外开放水平较低,整体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因此,中西部高等教育可以借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契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对外交流合作和开放水平,实现自立自强,拓宽高等教育的国际视野和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路径,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助力中西部地区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三、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短板瓶颈


  (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版图上,中西部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半数之多,是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优质资源供给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首先,“双一流”建设高校分布不均衡。根据2022年2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高校入选情况占比分别为62.59%、19.73%、17.69%,中西部地区入选高校占比合计不到总体的38%。其次,学科评估结果较东部不佳。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A类学科所属高校的地区分布同样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A类学科占比分别是70.72%、19.99%、9.29%,中西部地区占比合计不到总体的30%。再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较东部偏低。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但中西部省份普遍低于东部省份,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西部的重庆市为58.03%,河南省为53.13%,甘肃省为48.3%,而东部的江苏省为65%,浙江省为64.8%,山东省为64.2%。此外,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在师资力量、办学规模等方面与东部地区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好的教育”的需要,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迫切需要加强。这是因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优质供给关系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关乎国家总体安全稳定和中华民族团结和谐,更密切关联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现。因此,亟待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满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形成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在全球化的综合国力竞争中,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水平、成效等成为国家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公布的《2021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R&D经费分别为18928.1亿元、5346.4亿元和3681.8亿元,其中东部地区的领先优势依然明显。R&D投入强度的头部效应也愈发显现。高等院校是R&D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第一主体,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布局的影响,中西部高校的科技创新投入和能力在整体上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缺少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平台,国家重点学科数量与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这些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限制中西部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卡脖子”问题。

  根据《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关于区域创新的综合效用值来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排名前5。过去20年来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创新能力差距没有明显缩小,东中西部创新能力的差距几乎处于固化状态。而在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从简单的积累走向高质量发展,正在由单一领域的集中突破走向系统性的深刻变革。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区域乃至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应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持。

  (三)高水平人才引育困难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彰显我国创新实力、创新动力、综合国力的主要动力源。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相较于东部地区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均有不足。2020年东部高校的博士学历专任教师总数,大约是中部的3.08倍,是西部的3.17倍;从高层次人才看,2020年东部高校长江、杰青、优青占比超过60%,中西部总计不足40%。中西部创新人才类项目资助人员的名额也偏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获得资助的科研工作者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中西部地区获得资助的科研工作单位也多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主,其余高校相对较少。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也是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中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能力有所欠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以博士生招生指标为例,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的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每年不足千人,还不及发达省份一个高校的招生指标。这种不均衡的人才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西部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吸引能力和培养能力,不仅影响了中西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四)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受到内陆地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中西部高校的对外开放水平与东部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存在各高校国际化重视程度不一,校内不同院系参与度不同,拥有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有限,学生对外交流意识不强等现象。同时,中西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高校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湖北、四川、陕西、重庆等地高校的对外开放水平较为突出,河南、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其他省份相对薄弱;省会所在地的高校对外开放水平较高,非省会所在地的高校对外开放水平偏弱;“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参与度较高,其余高校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参与度较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参与度较高,非直属高校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参与度较低。另外,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公布的《202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范围内,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对外派遣总计18732人次,接受总计17948人次。其中,中西部地区高校对外派遣9234人次,占比不足50%,接受6707人次,占比不足40%。在国际学术会议表现方面,中西部地区高校出席人员39173人次、交流论文19483篇、特邀报告4048篇、主办会议371次,分别占全国整体的比重为41%、43%、40%、33%。除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外,在地方高校层面,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省市所属高校表现情况,也优于江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中西部省市所属高校。由此可见,无论是高水平人才吸引和培养质量,还是高等院校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水平,中西部高等教育都亟需加快改善和提升,以确保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五)经费投入不够

  高校办学经费,是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确保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还是高层次人才引进、重大创新项目研发都需要充足经费的支持。“从办学经费投入看,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2.1万元,其中东部地区2.3万元,中部地区1.6万元,西部地区1.7万元。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较大。”此外,根据“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预算数据公布的结果来看,139所高校中,清华大学位列榜首,年度预算达362.11亿元;浙江大学位列第二,预算261.03亿元;北京大学位居第三,预算219.29亿元;年度预算超过百亿的高校还有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7所高校。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预算合计2428.67亿元,仅占东部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预算的52.36%。

  充足的经费,意味着高校可以拥有更好的办学条件、更大的办学空间、更优的办学环境,也能够拥有更强的实力和更足的底气来实现未来的发展规划,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但中西部高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甚至阻碍了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顾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从1941年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到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新疆大学、郑州大学、青海大学等,党领导人民在创建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党的领导,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再次迈上新的台阶。随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更加突出。这一切都得益于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给予支持,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保驾护航。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其前提和基础就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一方面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领导。确保在根本性问题上,高校师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高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落细做到位。无论是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中之重在于落实,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在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过程中把稳方向、守牢底线。

  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好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工作,需要不断把中西部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推动中西部高质量教育体系更趋完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度,加快推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二)中国特色与区域发展结合,不断优化调整战略布局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高等学校是其发展主体和具象代表。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这就凸显了高等教育的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协同发展、整体推进,并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这是关系中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此外,为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还曾出台《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等一系列重点政策,实行省部共建和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等措施,为切实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东强西弱”的区域差距正不断缩小。

  当然,中西部高校的振兴仅仅依靠国家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中国特色与区域优势的结合,不断优化调整高等院校和创新发展的战略布局,以期推动区域性现代化建设,更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落实《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建强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支点。完善高校结构布局,推动学科学院调整优化,实施“大部制”“院办校”等改革,着力打造“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共同体。构建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本专科专业结构,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教育事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面向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中西部高校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契机,以“双一流”建设引领、驱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以改革激发教育活力,并以此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筑牢根基。近年来,中西部不同省份因地制宜为当地高校的“双一流”创建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量身定制了发展规划。进入“十四五”,河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打造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航母”、培育“第二梯队”的战略部署,同时印发《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政府公布“双一流”建设行动计划,支持云南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山西省委省政府实施“1331工程”,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这些都标志着,“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引领、驱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带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能力水平不断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西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充分发挥在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促进跨学科、跨院校以及国际联合培养,扎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卓越研究生教育,着力培养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重点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推进各项学科的创新建设,科学谋划布局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四是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组建大团队,打造大平台,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五是坚持人才导向,育英才与引人才并重,充分利用并发挥好人才优势,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使命和担当。

  (四)加强中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事业迈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开展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水平全面提升。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下,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仍然稳步推进,而且更加注重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教育部通过召开全国教育外事工作会议,印发《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在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设开放高地、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不断强化,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以更加开放自信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2022年8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陕西省调研,围绕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工作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座谈会期间强调,要统筹谋划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以扩大开放合作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和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深化国际科技教育合作。此外,2021年1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围绕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情况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时指出,2022年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校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因此,加大中西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够有效激发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形成同区域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好中西部人才高地和蓄水池,把教育教学与学科、科研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人才和创新的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既是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更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中西部省部共建高校经费大幅增长,总计超500亿元,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共建带动中西部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超190亿元。种种举措为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然而,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仍是不可相互比较,不仅水平层次相差较多,而且中西部自身的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也不平衡,西安、兰州、武汉等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而郑州、西宁等地则是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洼地。

  为更好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保障体系。一方面,加大对中西部高校支持力度,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议教育部围绕中西部地区高校现有发展情况进行归类管理,予以不同资助和支持,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指标分配、人才资源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向中部高校倾斜力度,特别要像精准扶贫一样精准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东部高等教育发达地区结对帮扶中西部高校。当前,对口支援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各省受援高校较少,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高等教育结对帮扶协调机制,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进东部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发挥东部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多种举措加强引导和扶持。如“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财政分别安排郑州大学50亿元、河南大学25亿元的“双一流”建设引导资金,另遴选河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开展“双一流”创建,安排55亿元创建资金,全力打造“双一流”后备军。再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力支持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安排专项资金52亿元,划拨教育用地3709亩,建成新疆大学博达校区,为“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配置要素,建议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在政策上对中西部人口大省予以倾斜,把发展基础好的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纳入教育部直属高校予以重点支持。

  中西部高等教育事关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全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推动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西部高校一定会更加担当作为、戮力同心、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谱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卢克平,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2年第12期

栏  目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卢克平|中西部高等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卢克平 中国高教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