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进入公众号后可看底部目录,方便查找已发和新发内容。本公众号以中小学课文朗读为主,力争与语文教学同步,旨在通过听读学习课文的同时,在朗读朗诵各方面(语音、语调、语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也会同步得到提升,一举多得。朗读爱好者可供参考。欢迎关注!欢迎推荐!

2.12寓言二则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___________

本文根据《战国策·是策四》改写。

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看,禾苗都枯死了。

____________

本文根据《孟子·公孙卫上》改写。

简介寓言:寓言和童话、记叙文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亡羊补牢》的寓言指的是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道理。但是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是古代人们为了给人们一个提醒而编造的。那么,《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只用了几断简短的文字讲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并且很与现实生活接近的这么一个小故事。从养人的羊圈破了个洞丢了羊,邻居劝告修补羊圈,他认为没用,到第二天又丢了羊才番然醒悟,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找到补救的方法之后再也没丢过的小故事。理解了故事内容之后,重点是让孩子们从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做错什么事,只要善于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后,及时改正还不算晚。  

这则寓言故事中所点到的错误是几乎任何人都有可能犯下的,但是通过它的告诫会时时提醒孩子们这是一个可贵的品质。所以在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挖掘故事背后的寓意才是最关键的。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寓意:人们都希望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切记凡事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小朋友们,要知道欲速则不达哦。

这则寓言是家喻户晓的作品,语言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课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句,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读懂课文。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设置了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朗读。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语言和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理解了人物。在对情节的深刻体悟中,读出理解、读出个性,解读文本。但是在设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没有抓住重要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