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进入公众号后可看底部目录,方便查找已发和新发内容。本公众号以中小学课文朗读为主,力争与语文教学同步,旨在通过听读学习课文的同时,在朗读朗诵各方面(语音、语调、语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也会同步得到提升,一举多得。朗读爱好者可供参考。欢迎关注!欢迎推荐!

8.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  选

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是属于创造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掌声)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笑声)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

    下面我就要谈到我第六个重要抉择,在1992年,开始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让年轻一代出来逐步取代我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榜样,比如说,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它就有很好的扶植年轻人的传统。第一代主任是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发现者。第二代主任是瑞利,获得诺贝尔奖,曾经做过英国皇家学会的主席。瑞利有一句名言,他讲:“我到60岁以后,对任何新思想不发表意见。”因为60岁以后很多时候会对新思想起阻碍作用,而且我们有很多例子说明,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就是发现电子的人)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汤姆孙继承了他这个传统,培养了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第四代出了卢瑟福,著名的原子物理的奠基人,他培养了12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到了第五代,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布莱克,做了一件大家当时痛骂他的事情,说他背叛了恩师卢瑟福,把如此有名的基本粒子的方向关掉,但20年以后,当初大骂布莱克的人认识到,即使卢瑟福还活在世界上,当时已经难以改变这么一个趋向了,再要搞基本粒子需要投入非常昂贵的大型加速器,英国根本没有这种财力,研究重心必然移到美国。布莱克看到了这种趋势,他赶紧抓住机会,鼓励年轻人开辟新天地,取得了杰出的成绩。所以实际上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一个劲儿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

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同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前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笑声,掌声)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笑声,长时间的掌声)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笑声)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出色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尤其是发展迅速的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当然年轻院士是例外:可喜的是,年轻院士越来越多了。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他被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三年把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500强;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意,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中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两,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最后我送给人家一个公式,来结束我的这场“狗皮膏药”式的演讲,这是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公式,我非常赞赏,就是“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I+WE=Full I),大家很强调要体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需要把自己融在“We(我们)”这个人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自我价值。我非常赞赏这个公式,把这个公式奉献给大家——“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谢谢。(长时间的掌声)

 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1998年10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在北大演讲。他谈了自己人生中的八次重要抉择:选择计算数学专业,从硬件领域跨越到软件领域,锻炼英语听力,在照排项目中采用新的技术途径,致力于商品化和企业化,大力扶植年轻人,进军日本市场,进军广电业。

本课节选了演讲的开头、“大力扶植年轻人”部分(第六个抉择)和结尾。

  演讲的开头,王选从自己的脱离技术一线、年龄大了的现状说起。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谦虚地说自己是属于创造高峰过去的科学工作者。他把自己比作下午四五点钟太阳,把在场的大学生听众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本科生)、九十点钟的太阳(硕士生)、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博士生)。这是化用了大家都熟悉的毛泽东同志的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让人感到既熟悉,又亲切。接着,用调侃的口吻说:“一个快要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由此自然地引入自己一生中几次重要抉择这个话题。

  之后,课文节选的是王选所讲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即扶植年轻人的事。这也呼应了演讲开头他强调自己年纪大了、“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的观点。在讲述这个抉择时,王选先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例子。这个实验室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一大传统就是积极扶持年轻人。王选列举实验室从第一代主任韦克斯韦一直到第五代主任布莱克的故事,告诉听众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

  接着,他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论这个话题。王选说在他年富力强、处在最前沿时并不被重视,而当他年纪大了、创造高峰过去了,反而得到了很多荣誉并被认为是权威。他用马太效应来概括这种现象,并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质疑。此外,他还就“权威”进行了一番自我调侃:把他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于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将来时态。可以说,王选用自己的经历,表明该如何正确看待权威。

  前面几段演讲的重点放在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回答的是为什么要扶植年轻人的问题;之后王选重点谈了自己扶植年轻人的一些具体想法,也就是该如何扶植年轻人。他提出建议,国家重大项目的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对此,他列举了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开创者、比尔·盖茨、雅虎的创业者等例子,告诉大家年轻人是可以挑大梁,做出成绩的。他还建议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从今天社会上风投、创业的繁荣,可以看出王选在约20年前提出这种观点的前瞻和远见。王选还认为要创造条件扶植年轻人,就要把年轻人推到前面,打破论资排辈的风气。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到王选扶植年轻人的真诚。

  王选随后以调侃的方式,用一组对比来说名人和凡人的差别。比如名人用过的东西是文物,凡人用过的是废物;名人做的错事,叫名人轶事,凡人就是犯傻;等等。其中,他还不忘调侃自己,“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由此,他又将话题说到自己,在变成名人的现在,要保持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年龄上,这也和他之前说的该如何对待权威相呼应。

  在演讲的最后,王选用心理学家荣格的公式“I plus we equals to fullI”,对听众们提出希望———把自己融合在集体中,才能最终体现自我价值。这种高度概括的、富有哲理的句子,在给人以鼓舞的同时又带来深刻的启发。

  二、问题探究

  1. 这篇演讲有什么特点?

  见解精辟深刻。比如谈论到“权威”,我们总是表示信服,但王选却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权威有些时候会反对新思想,而且权威代表的是过去时态,而不是现在时态或将来时态。再比如,他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这也看出王选对出风头这样的事情清醒的认识。

  用大量事例增强说服力。这些事例既有别人的,也有自己的。比如在说扶植年轻人有很多榜样的时候,王选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五代室主任代代扶植年轻人的例子;在说到创业要靠年轻人时,举了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司的创业者等人作例子,具有很强励志性。而且作为和北大有直接关系的名人,王选更是用自己成名前后的经历来说明扶植年轻人的重要性,这对于现场的北大听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善于调侃,语言幽默。王选在演讲中善于调侃自己,比如他说自己不再是权威时,就说“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在讲自己现状时,说“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在讲到名人和凡人话题时,用了一系列风趣的对比,特别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叫老王”。这些调侃都引发了听众欢笑,让人印象深刻。

  2. 同样是著名科学家面对青年学子所做的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风格大不相同,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这与个人的脾气秉性、说话风格有关,也与具体话题和主要表达方式的选择有关。丁肇中所讲的主要是思维方法、治学方法的问题,是比较抽象、理性、严肃的话题,表达方式上侧重论述,体现出层层推进、思维清晰的特点;虽然也谈到了个人经历,但只是作为观点的印证。王选则是漫谈自己一生的重要经历,比较具体、感性,表达方式上侧重叙述,体现出比较轻松、活泼的特点;虽然也有一些精辟的观点和见解,但大都是对于个人经历的一些感想,时时点缀,为演讲增色不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