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 九年级下册 9.4海燕——高尔基

☝点击上方朗读课文换页面后点击上方搜索符号“Q”,输入课文标题可快速查寻;点击进入公众号可关注,内容持续更新;点击已读课文→历史消息可查看所有内容;点其他目录可链接相应的内容。

9.4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feǐ)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课文赏析
《海燕》是高尔基早期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它的创作成因与高尔基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高尔基的童年十分凄惨,幼年失去亲人,只能通过当苦力的方式维持生活,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革命战斗,并为此创作了大量作品。作者以暴风雨的预言者――海燕来比喻当时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从而预言革命的胜利和黑暗封建统治的灭亡。
《海燕》创作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当时俄国的社会环境已经出现不同的气氛,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黑暗的沙皇却竭力镇压。正是在如此矛盾而又充满希望的环境下,高尔基创作了《海燕》。
第一部分是暴风雨来临前,海燕在大海上快乐地飞翔,并且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第二部分写猛烈的暴风雨来临之时,黑压压的天空只剩孤单的海燕在振翅飞翔,它依然快乐而充满激情;第三部分是暴风雨过去后,海燕热切地呼唤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整首诗生动地刻画出高傲、勇敢、积极的海燕形象。在俄语中,海燕象征着“暴风雨的预言者”,这种积极反抗、逆流而上的形象与艰苦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十分接近。
《海燕》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十分鲜明,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抒发了自己对于俄国未来前途的乐观预言。《海燕》之所以激励了一代革命志士,正是因为其中包含着奋发向上的热情和永不妥协的革命激情。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俄罗斯帝国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和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1892年用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主要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1936年6月18日逝世于莫斯科。
教学参考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2、设计意图:
本文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思想原则:
1、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2、通过精心设计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以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感受和把握。
3、“美文需要美教”,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1、2条作为能力训练目标,第3条作为德育训练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设计意图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理清本文的主要形象及其精神内涵,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2、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
3、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诵读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怎样把实际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提问法。对于形象思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四大块组成:
第一快:导入新课。运用诗歌和散文的有关知识,出示海燕的有关图片,进入《海燕》散文诗的学习氛围。
第二块:诵读。⒈教师范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理出形象,并抓住特征,理解作者赋予这些形象的感情。2、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把握文意。
第三块:理解象征意义。在第二块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人对不同形象赋予的不同感情,结合时代背景,归纳出本文形象的象征意义。
第四块:拓展延伸。让学生抛开时代背景,赋予“海燕”新时期新的象征意义。学习“海燕”精神的内涵,以说话的形式来表现。

本公众号以中小学课文朗读为主,力求语音规范标准,旨在学生教师参照朗读。内容暂选1~9年级最新课文,并持续更新修改中,后续逐渐增加讲解朗读课文的方法技巧。朗读朗诵爱好者也可参考。后续还将组建“课文朗读”微信群,以朗读课文为主,探讨交流与朗读有关的各种问题,如吐字发音、朗读方法、语流音变、易读错字(含有争议的字词)等等,不断提升朗读朗诵水平。欢迎积极参与!欢迎关注留言!感谢分享推荐!如有建议请留言,可加微信zaslgf,请注明“课文朗读”。谢谢!
编辑 周山 朗读 周山 微信号zaslgf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