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9,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点击上方朗读课文换页面后点击进入公众号即可关注。

具体操作方法就点这里◎ ☜


9,18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课文分析

顾颉刚的这篇《怀疑与学问》告诉我们: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善于怀疑,推陈出新。这篇议论文中能感受到他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和简洁准确的语言风格。“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的迷信教参和辅导资料,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如果只是对前人经验的一味继承、固步自封,那么人类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怀疑精神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钥匙。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第一、二自然段引用古代两位著名大学问家的话,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这种写法既提出了总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文章总论点提出后,作者又进行了深入的论证。第三、四、五自然段,先讲对别人传说的话不能轻信,再讲对一本书、一种学问不能轻信;而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之后方可信,方能成为自己的学问。由此从消极方面论证了“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个分论点,接着层层深入,第6自然段从积极方面论述“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此外,文中还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分析如:正(怀疑)反(懒惰--不怀疑)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论证,说明怀疑是学问发展的前提;这样就构成了对比论证。文章的论据也十分充足,运用大量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强有力地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该文分析事理透辟晓畅,这是初学议论文的中学生应该学习的精髓。议论文首先需要明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有条不紊地论证。而在论证过程中语言的表述必须通俗易懂,避免高深莫测。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有清晰的论证思路,在平实的语言中把观点表达透彻、明白。其次就议论文而言,在写作过程中会常常出现中心论点不明确的毛病。而本文开门见山,中心论点开篇就提出来,有利于读者的进一步思考并把握议论思路。如果文章的开头是没有经过思考,顺水推舟的,对议论的对象、论证的方法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目标方向不明确,议论也就会不着边际,文章的随意开头还会造成写作中缺少自信。同时要学会多角度的阐述中心论点,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议论文是阐述作者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议论文重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不论采取何种论证方法只要能够让读者充分信服自己的论点就达到了议论文的目的。当然,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局限于此,还应该好好地把握整体结构,雕琢语言增强说服力等等。让读者赞同你的观点并且心悦诚服,有感而发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名诵坤,字铭坚,号颉(x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铭坚等:江苏苏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1920年,顾颉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历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本公众号以中小学课文朗读为主,力求语音规范标准,旨在学生教师参考朗读。内容暂选1~9年级最新课文,并持续更新修改中。后续逐渐增加讲解朗读课文的方法技巧;还将拟建“课文朗读”微信群。欢迎积极参与!欢迎关注留言!感谢分享推荐!加微信zaslgf,请注明“课文朗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