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9,20创造宣言——陶行知

☝点击上方朗读课文换页面后点击进入公众号即可关注。

具体操作方法就点这里◎ ☜


9,20创造宣言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末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shēn,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xuán zàng,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944年10月13日

课文简析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词优美、感情充沛、说理动人、鼓动性强。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文体,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对于“创造”他又有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陶行知和他的创作。看看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

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作品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论点、论据和论证。

议论文的论据方式哪几种?

答: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议论文一般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答: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议论文类型分为哪两种呢?

答:立论和驳论。这篇《创造宣言》就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分别是(1)环境太平凡;(2)生活太单调(3)年纪太小;(4)太无能;(5)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换句话说,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3、作者通过一系列对错误观点的反驳得出一个什么样的正面结论?请在文章中找出。

作者在反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正面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4、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文章结构层次

共有11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4-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11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三个自然段是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对五种错误的不能创造的观点的批驳得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第三部分是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提出创造宣言。

本公众号以中小学课文朗读为主,力求语音规范标准,旨在学生教师参考朗读。内容暂选1~9年级最新课文,并持续更新修改中。后续逐渐增加讲解朗读课文的方法技巧;还将拟建“课文朗读”微信群。欢迎积极参与!欢迎关注留言!感谢分享推荐!加微信zaslgf,请注明“课文朗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