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朗读 六年级上册 第24课 《少年闰土》

点上方↑朗读课文请关注
关注方法 请点此行 ☜
目录查寻 请点这里 ☜

01

02

03

04

05


























滑动查看课文




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年;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jiàng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__________

本文选自《故乡》,作者鲁迅。

①[猹]作者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中说:“‘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罢。”

②[的]现在写作“地”。本文有的用字与现在不同,如“的"“他"“阿”。遵照原文,未加改动。

6,24少年闰土2来自朗读课文 从小开始00:0006:50

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一段节选。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原名周树人,开始学医,后改学文,走上了一条用文学作品来抨击黑暗的社会、改良人生的道路。

1918年5月他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陆续写出了《孔乙己》、《药》等作品。鲁迅的小说虽然数量不多,却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少年闰土》主要讲述了一个穷苦农民的儿子给“我”这个世家少爷讲的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等故事,使“我们”之间建立了纯真的友谊。

由于这是一篇小说中的节选,在理解课文时,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体会,“我”和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表达了作者对平等亲密人际关系的一种向往和期待。

课文共17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也就是“我”与闰土从“未见”到“相见”再到“分别”的过程,可以给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我”与闰土还未相见时,就听长辈说,他与“我”年龄相仿,由于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我”还知道了闰土很会捉小鸟。

第二部分(4~16自然段)写“我”终于见到了闰土。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比如:瓜地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等。“我”感到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这一部分的描写,主要讲述了一个农村孩子丰富的生活,使“我”这个大少爷感到很新奇,也使“我”非常愿意和他做朋友,听他讲更多的故事,和他一起去捕鸟、拾贝……因为“我”和往常的朋友都不知道这些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第三部分(17自然段)写闰土要走了,“我们”依依惜别。

这一部分主要写出了“我”和闰土建立友谊后难舍难分,不得已被分开后,还互相赠送礼物。写出了“我”与闰土之间纯真的友谊。

      (摘自网络 供参考)鲁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曾赴日学医,但当时中国人的麻木愚昧令他深深震撼,所以弃医从文,想以文唤醒国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在鲁迅先后的作品中,有一篇和他的童年、他的家乡密切相关,那就是《故乡》。《故乡》这部小说,取材自鲁迅先生的亲身经历。

      鲁迅先生1919年回到故乡绍兴,接母亲去北平生活。他亲眼目睹了此时的中国农村,破坏不堪,农民生活极其贫困,更有感于儿时的玩伴章运水,已由当年机灵可爱的少年,变成疲于生计、麻木愚钝的中年人,生命的活力被活活扼杀,特别是章运水的一声“老爷”,叫得鲁迅百感交集。

      在回到北平之后,鲁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1920年创作了《故乡》一文。

      在《故乡》一文中,鲁迅以章运水为原型,创造了闰土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闰土和少年鲁迅年纪相当,在鲁迅的眼中,他机智、敏捷,见多识广,会的本领特别多,能在夜晚一个人看守瓜园,在月下用钢叉刺狡猾的猹,下雪天捉麻雀,还对鲁迅讲了海滩上的有趣事儿,并承诺带他去玩。

       这对于一直长在深宅大院中的鲁迅来说,十分有吸引力,因此他特别崇拜闰土,把他当成最好的朋友,以至于闰土离去时,鲁迅很是不舍,也经常回忆二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可人毕竟是要长大的,家族出身决定了鲁迅和闰土二人成长的道路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当中年鲁迅从北平回到故乡时,再一次见到了儿时的玩伴。身份、地位的不同,曾经亲密无间的少时玩伴,已经有了明显的距离感。此时鲁迅眼中的闰土,再也不是那个机智灵活健谈的可爱少年了。他穷困潦倒,畏畏缩缩,鲁迅本是怀着期待的心情,想与闰土一同回忆当初的快乐时光。

      可一声“老爷”更是把鲁迅叫回了现实当中,知道两人无法再回到当年的亲密无间了。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儿子和闰土的儿子又快乐地在一起玩耍的时候,鲁迅心中的感慨更是难以言表。

      《故乡》中没有交代闰土的最后结局。可其原型章运水的结局就是当时社会农民生活的一个缩影。章运水很早就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耕种仅有的几亩薄沙地,每年的“忙月“一到,就去鲁家做短工,靠这些收入勉强生活。鲁迅把母亲接到北平,祖宅也卖掉了,章运水被辞退回到了家中,靠仅有的几亩薄沙地生活,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1934年,浙江绍兴遭受大旱,章运水的薄沙地没打下几颗粮食,由于家里孩子太多,当年给父亲看病又欠下不少外债,此时他实在无力偿还。

      无奈之下,章运水变卖了仅有的几亩薄沙地,只能靠租种土地和打零工为生。繁重的劳作,生活的重压,令他喘不过气来。贫病交加之下的章运水,在50多岁时就不幸去世了。



 朗读汇总链接


六年级上册课文(2019)

六年级下册课文
1~7,9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1~9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一年级上册课文(2020编辑
二年级上册课文(2020编辑)
三年级上册课文(2020编辑)
四年级上册课文(2020编辑)
五年级上册课文(2020编辑)
课文及课外文学作品
欢迎关注朗读课文 从小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