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十多年前,他们也只是18岁的年纪……

边城小二哥 千万人 2019-04-07

千万人网 腾冲人的掌上家园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千万人


01


2018年的到来,

不仅带给了我们对新年的憧憬和畅想,

还引发了一场关于18岁的全民怀旧风潮。


18岁时大多数人还处在中学阶段,

关乎爱情、学业、高考……

那是青春懵懂,似水流年!


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岁月,

18岁的刘德华还十分青涩,

18岁的马云还没有商界大佬的迹象……

18岁的每个人脸上,

满满的都是胶原蛋白……



如果倒退70多年,

有一群人也差不多是18岁左右的年纪,

与和平年代的我们相比,

他们的青春太过残酷……


他们的18岁没有花季,

青春与漫天烽火相伴,

生命还来不及盛开,

就要匆忙奔赴国难,

他们留给历史一个凝重的背景,

还有一个悲壮的名称——

中国远征军!



02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支学生军。


1942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

就在这一年,10万青年学子投笔从戎,

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支学生军远赴滇缅战场。


中国远征军走出国门


这群学生兵中,

大学文化程度约占20%,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

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较高英文水平者约占四分之一。

这是一支高学历的军队,

即使是二战时期的英美盟军也无出其右者。



这群青年知识分子之中不乏名门之后,

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候,纷纷挺身而出,

明知战场凶险,但他们义无返顾。



03


他们以身许国,一寸山河一寸血。


1942年1月至1944年3月,

历时三年零三个月,

中国远征军前后投入兵力近40万人,

远征缅北、血战滇西,伤亡接近20万人。



有的人战死在异国它乡,

有的人葬身于原始森林,

还有更多的人牺牲在一场场攻坚战役中……


1942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第五军退入野山人,4万人进山,有3万余人葬身原始森林,仅8千人出山生还;大多数士兵死于迷路、饿死、瘴气、蟒蛇吃人、蚂蟥吸血、食人鼠及蚊叮热病,有些士兵亦选择了跳崖或是持械自尽。


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共95天。远征军先后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敌我伤亡比1:6.2。


腾冲战役从1944年5月11日开始至9月14日结束,攻击部队为中国远征军霍揆彰率领的第二十集团军,历时127天,大小战役40余次,伤亡官佐1234员,士兵17075名(其中阵亡9000人),全歼守城日军3000余人。敌我死亡比1:6。


如今,当游人们来到滇西,

看到腾冲来凤山的列列墓冢、

龙陵老墙的累累弹孔,

松山遗址中的大战痕迹,

无不深深震撼。



大好年华,有用之身,

本该是建设国家的宝贵人才,

却化作了战争记录里一个个伤亡数字,

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是那群知识青年的集体写照。

也是一个民族永远抹不去的血泪之殇。



04


历史尘封数十年,而今他们正在远去。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历史岁月里,

远征军那段慷慨悲歌的从军经历,

仿佛被人遗忘,

甚至是他们的儿孙也不知晓。

直至80年代改革开放,

那一代人的壮举才陆续进入公众视野。



只是当被人们关注的时候,

远征军早已不复青春模样,

长达60年的默默无闻,

当年的学生兵垂垂老矣,相继离世,

存世者仅寥寥数人。


还记得2017年的清明时节,

10位川籍老兵重返滇西扫墓,

他们在腾冲国殇墓园重逢的情景叫人难忘。


他们平均年龄90多岁,

老迈迟缓的身躯上有的还带着战争的创伤。


时隔70多年,

当面对着山冈上密密麻麻的墓碑时,

老兵不禁悲从心起,痛哭失声:

“原来牺牲了我们这么多兄弟……”

在场之人闻之落泪。


老兵在战友墓碑前跪哭


当年的那群青春少年,

他们曾是一起并肩抗敌的战友,

更是生死兄弟,

可惜有许多人早早殒命沙场,

甚至连尸骸也尘埋异国他乡,

归不了家……


远征军遗骸回国受阻,老兵听闻泣不成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松涛阵阵,依稀他们当年的声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05


他们是民族的脊梁。


鲁迅先生说: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远征军是离我们较近的一段活历史,

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行将远去的背影,

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甚至生命,

都献给了国家和民族。

他们表明了中国的知识分子,

不论处于什么境地,

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候,

都会以行动来做国家的脊梁。



七十多年前,十万远征军入缅;

七十多年后,面对镜头,

有人记录下了最后的远征军老兵们的军礼,

而我们也默默地在心中,

向他们致以敬礼!


赵国良,1924年2月生,参军后,与日本鬼子多次作战,拚过刺刀,九死一生。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界头镇敬老院。


聂正朝,92岁,1942年当兵,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曲石镇湾塘社小组。(2017年11月11日,老兵聂正朝归队)


杨体伍,90岁,16岁参军,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县明光镇松园村。


李洪翶,92岁,1942年参军,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县凤凰社区李家湾小组。


黄启春,92岁,1942年参军,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县固东镇江东村。(2017年3月15日,老兵黄启春归队)


余春培,91岁,17岁参军,做过连长,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县滇滩镇腊幸社区。


陆朝儒,1924年6月生,16岁参军,曾参加过著名的收复松山、腾冲的战役,抗战胜利后返乡,住腾冲界头镇黄家寨社区黄土坎村民小组。


董登庆,1924年8月生,17岁参军,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腾冲马站乡兴龙村。


许本祯,94岁,参军后做过干事、指导员,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县腾越镇岗峨社区,安享晚年。


孟绍本,90岁,16岁参军,当过迫击炮手,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县明光镇东营村,安享晚年。


纳常昆,1924年生,16岁参军,住云南省腾冲县银河小区。当年,他先后在部队中当过卫生兵、勤务兵。战腾冲时,与日寇血战多时。从军时,未与共产党部队作战,抗战胜利后退伍返乡。


何绍从,91岁,四川宜宾人,17岁参军,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留在了腾冲,住云南省腾冲县腾越镇何家寨。


张炳芝,91岁,1942年参军,91岁,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退伍回腾冲,住云南省腾冲县城。


赵家有,1919年3月生,19岁参军,黄埔19期学员。退伍回家后,住云南省腾冲马站乡保家村。


张德三,1924年生,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返乡,住云南省腾冲曲石镇干乍村。


卢彩文,1926年生,16岁参军,黄埔19期学员,任少尉参谋。曾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退伍返乡,住腾冲观音塘小区。


张体留,1927年生,四川眉山人,15岁参军,参加过腾冲、龙陵等收复战。抗战结束后定居腾冲,住清水乡良盈村芭蕉关张二社。(2017年2月1日,老兵张体留归队!)


番发安,贵州开阳人,1922年生,15岁参军,多次与日寇作战。抗战胜利后,留在了他浴血战斗后的腾冲,后做了上门女婿。住云南省腾冲县北海乡新乐社区番徐寨小组。


毛在贤,1922年12月生,浙江衢州人,1939年考入中央陆军机械化学校十七期,毕业后到国民革命军第5军第200师装甲团,任少尉副排长。1942年,远征缅甸对日作战。1946年,在傅作义的部队,后随部队起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