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南乡游记:原来你是这样的新华
千万人网 腾冲人的掌上家园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千万人
提起“新华”
大家想到最多的
可能是“新华书店”、“新华字典”等
其实“新华”还可以是一个地名
比如“腾冲新华"
许多腾冲人也没有去过新华
只知道那是腾冲南边的一个贫困地区
长期戴着“贫困之乡”的帽子
印象中不免会认为
新华大概是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
没有多少特色的地方吧
就像本老旧的新华字典……
9月8日
随着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
暨腾冲红心猕猴桃采摘活动的隆重举行
新华乡很是热闹了一回
我们也终于有机会揭开新华的面纱
一窥其庐山真面目
这一看却发现
原来这个神秘的腾冲南部乡镇
竟和印象中的样子有些不太一样
新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
特别绿!
眼晴能看到的地方
全是绿色、绿色、绿色
没有一座山是秃的,没有一块地是荒的
处处青山绿水、沃野千里
怎么看都和“贫瘠”不粘边
一查才知道
新华的森林覆盖高达78%以上
是腾冲绿化率最高的乡镇之一
厉害吧?
而且新华没有任何污染产业
是最为纯正的天然大氧吧
这样山青水秀的新华
其物产也是十分丰富的
别看它戴着“贫困之乡”的帽子
但同时还有“生态之乡”、
“花果之乡”、“温泉之乡”的称号
是不是很意外?
从它的集市上可窥一斑
和腾冲其它地方一样
新华的集市也五天一街
就设在乡政府外围
叫作“农贸一条街”
因为活动的举行
集市里熙熙攘攘
和街天一样热闹
集市里售卖的大多是当地的物产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
可谓应有尽有
其中不乏铁具、竹具、民族工艺品
不久前
央视《消费主张》栏目组
曾将镜头对准了新华
详细地展现过这里的集市
重点采访了这里的几位手艺人
在新华期间
我们也近距离接触了这些民间匠人
新华人的手着实巧得很喱!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说新华是物华天宝之地
一点也不夸张
这次活动的主角——
红心猕猴桃
这种金贵的果子在新华生长得十分好
人们尝过之后也都赞口不绝
新华不仅物产丰富
而且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比如其民族特色
新华世居多个少数民族
有阿昌族、傣族、傈僳族等
素有“阿昌之乡”的称誉
此次活动开幕式现场
想必大家对阿昌族同胞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迎宾的队伍
观演的群众里
在舞台的表演方阵里
在集市里
活动
也是以“神秘阿昌.美丽新华”为主题
阿昌族引人瞩目的
除了身上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
还有头上高高的黑色“高包头”
是否有些似曾相识?
电影《东方不败》里的经典发髻造型
电视剧里类似“东方不败”的帽子
导演们神奇的想象力
会不会是从阿昌族得来的灵感呢?
其实阿昌族的包头原本是男子戴的
在冷兵器时代
戴这样的包头可以迷惑敌人
同时还能收集敌人射过来的箭头
久而久之
包头演化成了阿昌族女子的服饰
阿昌族能歌善舞,多才多艺
唱山歌,登窝罗,练武术
是一个非常有才的少数民族
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吧!
新华乡是全国阿昌族聚居最多的乡镇
阿昌族也是新华的一张特色名片
此外
新华还保留着几个特色村落
这次我们走进了龙洒
这是新华保留完好的一个汉族山村
民居建筑大多还保留着“腾冲过去式”
一砖一瓦,一屋一墙
幽深狭长的小巷
仿佛穿越到了腾冲老城旧时的模样
新华有一种美食堪称腾冲一绝
棕包在当地是很常见的美味
许多人家都有种植
产出的小米鲜嫩甘甜
哦,是这种小米
搭配不同食材
可以做出各种花样
比如这样一桌琳琅满目的“棕包宴”……
其中有
以棕包为主材料的“海陆空”
棕包肉圆
棕包炒肉
棕包鸡蛋饼
凉拌棕包
棕包“柱状节理”(节节高)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新华的棕包要比其它地方贵一些
往往还供不应求,只够当地消费
有机会到新华,一定不能错过
就是这么一个好地方
却长期沦为“贫困之乡”
而且是腾冲唯一的深度贫困乡
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
这次的新华之行
感觉这里的变化非常地大
比如
制约新华发展的最大瓶颈——交道
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
以前去新华要坐两个小时的车
而且山路颠簸,九转十八弯
现在只需1个小时
路面也平整得多
比如
新华乡的干部普遍年轻化
对贫困局面有深刻认识
热情、好学、务实、敢干
又比如
新华不仅民风淳朴
而且人还聪明
面对新科技产品
这些老阿婆完全没有“代沟”
新华人也在积极寻求脱贫的方法
棕包园的张师傅告诉我们
他正在研究推广“三七”种植
如果成功的话
可以大大地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
再比如
目前新华种植红心猕猴桃有3000亩
而这仅仅是一期计划
接下去将在数年内发展至1万亩
届时将有更多的农户受惠
在可预见的未来
还会有更多产业在这里落地生根
带动新华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个昔日的“贫困之乡”
如今正在大步向前迈
相信有一天
它会变成锦绣繁华乡
不辜负“新华”这两个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