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以平常心争胜负!听徐寅生、胡荣华、钟天使讲述他们的市运情缘

我的市运情缘征文 上海体育 2023-01-17

徐寅生小时候没有乒乓台就在弄堂水泥板上打球;少年胡荣华和高手过招曾“吃”过百多个“鸭蛋”;钟天使直到15岁才得到人生第一辆自行车……他们从市运会一路披荆斩棘到世界舞台,不变的是对梦想的坚持


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在即,上海市体育局和新民晚报副刊部共同举办“夜光杯·我的市运情缘”征文活动(相关链接),三位世界冠军拔得头筹,发来了他们的文章。


徐寅生(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

从弄堂乒乓走向世界之巅

四年一届的上海市运动会,很快又要举行了。虽然现在的市运会以青少年为主体,但我和市运会也有颇深的缘分。早在1960年,我就和李富荣、张燮林一起参加过市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在我们之后,从市运会走出的世界冠军又有很多。


我从小打球就是“野路子”,在弄堂里打球没有球台,就在水泥板上用粉笔画框,或者用砖头垒起架子,门板往上一搁,就成了球台。我喜欢找高手对垒,这也就锻炼了我独立思考、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场上,我爱琢磨球,看到人家好的技术就回来自学。

正是因为在学生时代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大大小小各类比赛,渐渐地获了一些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航空技工学校就读期间,我代表学生队参加市里比赛,最终获得第三名。虽然不是冠军,但我获得了和全市高手同台竞技的机会,这对于提高我的乒乓球水平,意义非凡。前不久和张燮林、李富荣聊起当初的青葱岁月,大家都感慨,我们真的是得益于当时上海举办的各类比赛,张燮林得过全市冠军,李富荣则是青少年冠军。那时候,大大小小的乒乓球比赛隔三岔五就举行,最早的市运会还将乒乓球比赛细分到各行各业举行,群众对于乒乓球运动热情高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是从全市比赛的赛场历练出来的乒乓球运动员,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1960年新民晚报上第三届市运会开幕的消息

(文中提到:开幕式后,上海的运动员作了精彩的体育表演,乒乓是:李富荣对刘国璋、张燮林对薛伟初、杨瑞华对徐寅生)


1956年4月,世乒赛团体赛亚军罗马尼亚队来沪访问,学校老师突然通知我,叫我去市体委报到。当时,市体委想从市工人队、市机关队和学生队中选人组队,代表上海队同罗马尼亚队比赛,这令我受宠若惊。后来我才知道,主张用我的人,认为我的直拍快攻打得比较凶,善于对付横拍削球防守打法,希望我能爆出个冷门。上海市双打冠军陆汉俊执意让出位子,推举我上场比赛,他那番提携年轻后辈的话,令人难忘:“我上场,不过风光一时。但是上海的乒乓球希望,还是在青年人身上。”


后来,我和薛伟初搭档,赢了两场双打比赛。上海市体委启用了新人,让我有机会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一个人有很多个第一次,有的第一次往往会产生最深刻的记忆,甚至会影响和决定这个人的一生。正是这个“第一次”,让我认识到外国选手并不可怕。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中国队首次获得男子团体冠军。左起:李富荣、傅其芳(教练)、徐寅生、王传耀、庄则栋、容国团、张钧汉(领队)、姜永宁(教练)


我在上海市队待的时间并不长,1959年,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世乒赛——第25届多特蒙德世乒赛。正是那届世乒赛,容国团夺得世界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在世界锦标赛中获得的第一个冠军。1960年,上海市举办第三届市运会,市体委邀请我参加开幕式,我们6名上海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体育表演,和我对打的是杨瑞华,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尽管我在第一次世乒赛上没有取得好成绩,但看着市运会开幕式上为我加油的观众和运动员,这么热情,让我深深感到,我的乒乓球之路还很长,我必须更努力、更坚持。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揭开了新中国体育的新篇章。我和队友们捧起了中国队历史上的第一座男团冠军奖杯——斯韦思林杯,庄则栋和邱钟惠还分别获得了男女单打冠军。


2014年,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是首次以青少年为参赛主体的市运会,我再次受邀参加开幕式。开幕式邀请了从上海走向世界的老中青三代世界冠军代表,除了我,还有李富荣、张燮林、郑敏之和张德英等乒乓球世界冠军,以及庄泳、乐靖宜、刘翔、王励勤等年轻人,和我们一起登台的,则是上海体育运动“未来之星”。看着孩子们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我总会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代表学生队参加的一场场比赛。

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市运会,我估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这是我们上海体育几十年不变的宗旨——培养新人。一般而言,全市规模的运动会,都是集中比赛制,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举行,比赛场地也在同一个区域。由于水平高、专业性强,以奥运会项目为主,青年学生鲜有机会参加,群众性项目更不会纳入其中。而上海市运动会,时间跨度长,年龄分布广,参赛组别多,项目新颖丰富,给了青少年一片广阔的舞台。举办地也在全市范围多点开花,能让更多老百姓有机会去现场观摩,运动高潮便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


办运动会的目的,就是吸引更多人投身体育,提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是每个人都会走上专业运动员道路,但体育锻炼很好地打磨一个人的心志,无论今后走上什么岗位,都会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亮。等赛程出来,我会尽可能多地去观摩各类赛事,除了老本行乒乓球,网球、篮球、排球我也爱看,青少年们,加油!


胡荣华(象棋特级大师)

以平常心争胜负

新一届上海市运动会的战鼓又要擂响了,这项上海市的传统体育赛事从1953年创办至今,已经将近“古稀”之龄,跨入了第十七届的征程。此时此刻,作为曾经的市运会老兵,回顾前尘往事,真是感慨万千。


我初次参加市运会的比赛,还是1959年的第二届了。那年年初,13岁多一点的我被破格吸收进入成立不久的上海市象棋集训队,得到了系统进修棋艺的最佳环境。

上个世纪50年代末,作为新生事物的专业棋队,日常训练、管理还处于摸索阶段,当时的棋艺资料极少,棋队每天的训练手段就是下棋、复盘。这种训练形式,在今天看来是太简单了,但正是这种简单的训练方式,让少年的我得益匪浅。因为在进队之前,我和队里的“老法师”何顺安、徐天利对局至少要被对方饶两先(开局时连走两步棋),进队之后大家就是分先平摆了。

1959年新民晚报上市运会棋类决赛的报道

版面还专门配发了《胡荣华进入新阶段》的点评和照片,当时13岁的胡荣华刚获得市运会象棋分组亚军,如今“棋苑新芽”已成为象棋界一代宗师


那时队里共有何顺安、徐天利、陈奇和我四名队员,何、徐都在全国赛中进过前六名,属于“国手”;长我十来岁的“大师兄”陈奇是市级高手。胖胖的、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屠景明先生是教练,他负责给我们记录成绩。因为和三位前辈差距明显,刚进队的头几个月我连输了一百多盘。屠教练的那张成绩表上给我登记了百多个“鸭蛋”(0分),屠教练跟我开玩笑:“小胡啊,侬好开禽蛋公司了。”虽然棋是一盘接一盘地输,但老师们赛后的复盘指导对我来说就是上好的“营养液”,我觉得和老师们的棋越咬越紧了,我的信心越来越强了。终于,我在队内第一高手何顺安老师手里争到了一盘和棋,这是进队几个月后取得的“零的突破”。那一天我感到天空特别高、特别蓝、特别晴朗。

1979年全运会上的胡荣华


闭门造车数月后,检验我训练成效的“大考”——第二届上海市运动会象棋赛开始了。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成年组正式比赛。感谢《新民晚报》的著名体育记者冯小秀对我的偏爱,我的名字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报道中,让棋迷记住了我这个小棋手。在师友们的关注下,我一举打入了前八名决赛圈。决赛阶段比赛,和何顺安、徐天利、朱剑秋这些成名高手相比,我尚有不足,最后获得了第七名,但“管住”第八名——“大师兄”陈奇,证明了我的进步是显著的。上海市运动会堪称我一年后获得全国冠军的“起跳高度”。

胡荣华寄语本届市运会


将近半个世纪前的1974年第五届市运会,也是令我难以忘怀的。那届赛事,于我“亦师亦友”的徐天利和我的冠军争夺战异常激烈,我们的决战谱,天利兄有详尽的分析、评点,也就不需要我多重复了。我这里讲一段惊险的故事:当时的比赛会安排一些名手下基层到工厂、公社、部队为工农兵表演,有一轮比赛让我们去周浦的化工厂表演。厂里来接我们的是一辆交通牌大卡车,驾驶室内可坐五个人。途中在上桥时,我们的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解放牌大卡车来了一个“强兑车”,如坦克般的解放牌要比交通牌“硬扎”得多,我们的车伤得不轻,司机双腿被夹难以动弹,几位棋友包括我本轮的对手不同程度挂彩,我随身携带的一把雨伞生生地拗弯了,而我虽然受了一点惊吓,倒是毫发未伤,看来是雨伞代我受了“皮肉之苦”。多年之后,与我同车、同样没有受伤的那年才十六岁的裁判员葛维蒲还会和我聊起这段共同的惊心历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在棋赛中遇到任何困难险阻,我都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去争取胜利

胡荣华和好友聂卫平对抗围棋


我最后一次作为运动员参加市运会是四十年前的1982年第七届,刚复刊的《新民晚报》对比赛有不少报道。而今天,《新民晚报》“夜光杯”又组织了有关市运会的征文,我又一次想起了往事,在文章的最后,我一定要感谢这份陪伴我一生的报纸。


钟天使(场地自行车奥运冠军)

人生最精彩的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在浦东惠南镇沈海村的乡间公路上,孩提时代的我,曾洒下无数汗水,无论是酷暑当头,还是寒冬腊月,抑或是油菜花开的季节,我都曾日复一日地骑行着。初练自行车,我算是一只“丑小鸭”,成绩并不突出,但我有一股韧劲。进浦东三少体不到一年,有一次参加40公里耐力训练,公路上男队员们都陆续掉队,我也感到极其疲劳,仍旧咬咬牙坚持下来,紧追领头的吉普车,备战市运会的场景一直伴随着我的青春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一直当自己是“丑小鸭”,所以保持着一份平常心,15岁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届上海市运动会,那届赛事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我是个对自己定位很清晰的人,知道自己不是热门选手,所以定的目标很简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争取前三名。我参加了3个项目的比赛,最终获得了1枚金牌,在预期之中。当时我暗暗告诉自己:“这次没有拿到的金牌,未来再去争取。我的自行车之路还很长,接下来有全国比赛,只要脚踏实地就好。”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钟天使与宫金杰组合实现了中国自行车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市运会之于我,是投身竞技体育的起点。在我那个年龄段,市运会是最重要的比赛,以检验平时的训练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每当我看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向更远的目标前进,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从市运会冠军,到后来的全国少年冠军、全国青年冠军……我的车轮从不停歇。


那届市运会之所以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终于拥有了一台属于我自己的新款自行车,骑着新车在市运会上风驰电掣的感觉,真好。刚进队时,我们用的都是老运动员淘汰下来的老式自行车,变速器还是手动的。我的第一辆自行车,至今保存在我的母校——浦东三少体,希望能激励更多热爱自行车运动的青少年,拼搏进取。

今年2月2日钟天使在北京传递冬奥圣火,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


作为过来人,我想跟大家分享点经验,其实,我小时候也曾有过倦怠。由于全市只有莘庄训练基地有自行车训练场,我们每周末都会住到莘庄基地去训练,场地是露天的,所以我们非常盼望下雨,天真地以为,下雨了就可以不用参加户外训练了。另外,在露天水泥地上一旦摔跤,鲜血直流的伤口上立刻就染上了一层黑黑的灰尘,再加上清洗不到位,至今我的身上都留有那些大大小小的伤疤。不过,我倒是从来没哭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样子,还挺天真的。后来进了国家队,我就有了那种“自己想练,不是为教练而练”的想法,这是一个慢慢成熟的过程。


所以,从东京奥运赛场回来后,我乐于去到很多学校跟孩子们分享运动经历——怎样坚定自己、树立目标、调整心态。希望你们在遇到相似的困难时,能得到一些感悟。

很高兴看到这次市运会,有那么多的小运动员参加自行车项目的竞逐。我参加的市运会,一共只有一个级别,分成两组。现在仅浦东就有三四十名自行车运动员参赛,看到上海自行车运动的后备力量愈发蓬勃壮大,我感到高兴而自豪。“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送给热爱自行车运动的你


最后,我还想为自行车运动呼吁一下。在我们那个年代,为了训练,常年奔波在外,如今喜讯传来,崇明体育训练基地的国际自行车场馆即将竣工,我们自行车人对此兴奋不已。但与此同时,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自行车场馆在上海落成,让更多喜爱自行车运动的专业运动员、甚至业余爱好者都能有训练交流的平台,在专业的自行车场地体会风驰电掣的感觉。

来源:夜光杯

编辑、审核:王馨雨


点击上图小程序

领取上海体育消费券

小体推荐

当市运会遇上夜光杯,在这里,分享你与市运的不解情缘

上海乒乓:希望为上海做出更大贡献

燃放青春,精彩无限!市运会缤纷组图放送→

福利|小体在周末系列活动报名开启,11月“勇攀高峰”主题活动等你来

收藏!送你一份卡塔尔世界杯赛程日历

小体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联系邮箱:shtyxxy@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