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第20辑内容速递 | 社论前沿
《中国社会研究》(第20辑)
ISBN:978-7-5201-9435-8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由王思斌教授主编,作者系长期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深入实际,调查并总结社会工作宏观与微观的实践经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论文不仅代表了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者和研究者的现实关怀,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新时期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探索、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是社论前沿第S3030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内容速递
1.迈向整合范式的社会工作:超越科学与艺术范式之争
刘 莉 何雪松
摘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信心与合法性危机主要根源于独立理论的缺失与多元认识论的模糊。如何构建统一且独特的知识框架是社会工作历经百年发展的实践反思与理论自觉。本文聚焦中西方社会工作对理性的科学范式与浪漫的艺术范式的争辩与分歧,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取向及其不足之 处进行梳理和总结,尝试建构社会工作的整合范式,重申社会工作科学、艺术、政治等多元属性,弥合社会工作发展的范式分野,以此回应理论指导和实践需要,并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开启新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社会工作 科学范式 艺术范式 整合范式
2.成己—知人—成务:整全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智慧
施旦旦 侯利文
摘要:实践智慧基于又超越纯粹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范畴,成为破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重构社会工作知识样态的重要切入口。目前社会工作学界虽然意识到实践智慧 的重要性,但存在零碎化和 “个人化” 的实用主义迷思。本文在现象学视域下考察实践智慧的哲学谱系,即实践智慧在哲学上的概念释义(是什么),然后从行动研究的视角来辨析实践智慧应该如何产生(怎么做),最后结合社会工作的教育和实践,提出从“成己” 到 “知人” 再到 “成务” 的整全取向的实践智慧知识体系。
关键词:实践智慧 现象学视域 整全取向 成己—知人—成务
3.文化分类与制度区隔:社会边缘群体污名形成的双重逻辑
洪 佩 邓泉洋 费梅苹
摘要:文化和制度是理解群体污名的两个重要因素,但两者作用于污名形成的内在逻辑尚未得到系统阐释。根据 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与“制度体系”的划分,对戒毒康复人员在两类交往情境中的污名体验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世界中社会大众基于选择性的文化叙事强化了关于该群体“不良行为特征”的标签与分类,形塑了道德污名;公共生活世界中制度执行者立足风险管控的治理叙事合理化了针对该群体的“违法者”身份及其区隔,建构了风险污名。这一双重逻辑的揭示为更加系统地看待社会边缘群体污名的类型划分及其形成机制和应对策略提供了新的启发。
关键词:边缘群体 污名 文化叙事 治理叙事
4.儿童虐待的媒体建构及对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影响——基于对 2009~2020年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
赵 芳 谢 颖 杨馥榕
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网、新浪网、新京报网三家代表性网络媒体在 2009~2020年关于儿童虐待的 1603篇新闻报道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儿童虐待媒体报 道在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互动的基础上,通过议程设置建构了儿童虐待议题,包括媒体通过呼应和呼吁作用于政策,以及媒体报道准确性偏差给社会工作专业介入带来的消极影响。期待社会工作者提升与媒体合作的能力,努力将社会工作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强大而独特话语权的职业。
关键词:儿童虐待 媒体建构 社会工作专业介入
5.农民工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
杨 琨 彭华民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尽管户籍制度已有若干弹性改革,但由于户籍限制,他们仍然长期被排斥在城市社会福利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之外,其福利需要难以得到满足。本文基于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中4个城市973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发现在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儿童照顾和老年照顾四个福利层面,相较于个体和家庭的福利责任,农民工对政府承担福利责任的认同度均较低,表明农民工在福利供给主体的倾向性上偏向于个体主义路径。市民化因素、社会福利因素以及就业城市等对农民工的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均有显著影响。研究农民工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有助于精准地界定其福利需要,为政府福利责任范围的界定提供参考,对提升社会政策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 政府福利责任 福利态度 社会福利因素
6.激进抑或中庸:家庭抗逆力的属性争论与本土延展
姚进忠
摘要:作为新的应对危机的社会服务框架,家庭抗逆力理论提供多样态的正面架构,将服务视角从缺陷为本转向能力为本,其内涵深受文化要素的影响。基于概念的运用与实践,中国本土有了诸多的探索。但是立足实践,围绕文化处境对概念的属性和内涵进行深度拓展的研究不足,这对家庭抗逆力提升与扩展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走向。本研究立足本土的调查与实践,发现残疾人家庭的应对智慧为家庭抗逆力的属性争论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数据,并将家庭抗逆力理论放置于中国文化处境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延展,从家庭抗逆力的 “家庭” 再解读、家庭抗逆力的本土“力”文化和 家庭抗逆力的本土“过程”三个角度进行家庭抗逆力的本土文化对话,以提升概念的解释性与可行性。本研究发现,与西方家庭抗逆力的激进思维不同,家庭抗逆力在本土呈现一种中庸形态。
关键词:残疾人 家庭抗逆力 文化 本土化 中庸
张洋勇
摘要:自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以来,我国民办社工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面临诸多挑战,社会支持网络在职业挑战应对策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如何构建尚待深入研究。该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WX民办社工机构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通过为期四年的行动研究来深入探究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过程和行动策略。本研究发现,我国民办社工机构中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 建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①社会工作者个人职业胜任力和核心能力的提升;②项目管理和互动关系的优化;③机构参与式管理和组织支持的改善;④政策和外部合作关系与支持的提升。具体而言,宏观系统层面,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虽然存在鲜明的两面性,但对社会工作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至关重要;中观系统层面,项目和机构是两个特殊的场域,其中的互动关系建设会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者获得社会支持的状况,包括专业督导、系列培训和朋辈支持等;来自微观系统层面的支持网络为社会工作者提供直接的专业支持和情感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职业发展。而且,在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过程中,互动关系和核心能力建设是两条主轴。相较于机构外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机构内的行动对于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更为基础和可控。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 社会支持网络 行动研究
8.“高开低走“:资深社会工作者的行业离职因素和路径
王晔安 郑广怀 刘海娟
摘要:针对当前资深社会工作者转行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基于期望理论建立离职模型,探讨内在动机如何影响资深社会工作者的离职意愿及其退出行业的路径。本研究采用混合方法。首先,我们展开一项定量研究,以专业能力为自变量,犬儒主义为中介变量,专业认同为调节变量来分析资深社会工作者行业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然后,我们继之以定性研究,通过访谈探索和阐明定量数据的结果,分析影响社会工作者行业离职意愿的关键因素和发生机理。研究发现,组成该研究样本的资深社会工作者呈现一定程度的“高开低走”状态,“高”是指资深社会工作者对专业发展和自身能力提升的高预期,“低”是指这种预期与现实状况之间的低匹配度。相对于专业认同度较低的资深社会工作者,专业认同度较高的资深社会工作者在能力提升时,行业离职意愿更强烈。这种强烈的离职意愿源于他们的期待与专业环境的多重不匹配。专业认同度高的资深社会工作者更注重专业影响力和成就感,并倾向于设定更有挑战性的价值目标,他们和专业认同度较低的社会工作者一样面临个人发展受限和较低的环境支持困扰,但更多经历了价值目标幻灭的过程。本文建议,社会工作应当营造专业环境以缓解犬儒情绪,注重价值养成以提高职业韧性,夯实专业支持以强化专业认同,从而更好地留住资深社会工作者,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触底反弹”。
关键词:离职意愿 资深社会工作者 专业才能 职业身份 犬儒主义
9.近代人类学者于式玉的边疆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
王春霞 吴 婧
摘要:我国近代人类学者于式玉,受丈夫李安宅影响,也积极投身于边疆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她在西北的拉卜楞成功创办女子小学,对拉卜楞地区和川西藏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并发表大量考察文章。于式玉的办学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了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理论。于式玉重视田野调查的应用性,提出藏民的医药需求应作为边疆社会工作的首要介入点;对边疆文化不能采取同化政策,而应平等尊重,互惠共荣;边疆社会工作者需要有吃苦忍耐的品质,对吃苦精神也要有完整的理解。
关键词:于式玉 边疆社会工作 李安宅 拉卜楞女子小学 应用人类学
END
责编 | Hrui
美编 | Hr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