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强音】省两会上,苏州民革提出这些建议......
1月19日至23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政协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南京召开,来自苏州民革的代表、委员王鸿声、朱依东、瞿筱霞、张夷、顾明华在会上认真履职、积极建言,为推动江苏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做出了应有贡献。
省人大代表朱依东按照会议安排,庄严履行代表职责,认真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圆满完成会议各项任务。
省人大代表朱依东
省政协委员王鸿声、瞿筱霞、张夷、顾明华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
省政协委员王鸿声
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
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障水平
在城市防疫工作中,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的哨点作用不明显、公共医疗机构应对措施捉襟见肘,防疫应急物资储备难以应付较大规模的疫情事件,病毒防治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薄弱等不足还是存在,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议我省及各地要加大财政对公共卫生机构、人员和科研的投入,投入的水平在十四五期间应不低于5%。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了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医疗和服务的任务,包括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是政府的公共医疗机构通向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解决多年来大医院门诊人满为患,优质医疗资源被严重浪费的有效途径。建好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解决全科医生的培养、远程诊断系统的完善提升、针对慢性病治疗的基本药物目录扩容、基层医疗医师和护士的待遇、慢性病人转诊授权等问题。
要建设和完善市县的传染病医院,认真论证以城乡常住人口为基础的传染病治疗医院的建设规模,特别是负压病房的建设规模,使之能适应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其次是加强疾控中心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和检测能力。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预警是解决传染病的有效途径,而早发现,则必须以先进的检测手段来保障,先进的检测设备和安全隔离设施显得尤为重要。这类公益性的检测设备,必须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实施。
公共卫生的投入,必须政府投入为主、财政预算资金投入为主,财政预算的投入方向必须明确,且好操作。建议医院的基础建设、重大设备、基础科研和进修培训及日常公用经费应由财政预算资金来承担。
省政协委员瞿筱霞
提升资源环境审计效率
助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生态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资源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原则,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产出。另一方面,要组织环境审计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实际,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交流和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当地的资源环境审计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能够逐步推开并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根据资源环境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适时汲取外部力量,聘请上海等地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和环境法律专家,以及资质优秀实力雄厚的大型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参与其中,会使审计结果更趋客观合理、更为权威有效、更易得到广泛认同,同时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也会大有裨益。
结合日常审计工作开展常规资源环境审计,有利于扩大资源环境审计的影响,有利于审计人员资源环境审计经验的积累,是我省大力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可行办法与有效途径。
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通过工作通报、政府网站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省政协委员张夷
乡村振兴计划中“传统村落保护与农旅结合”
传统村落肌理被修复性改变,公共设施空置率高、“形象工程”过多现象,村舍“穿衣带帽”外立面工程大于宅室生活改善,农田设施科技化程度低、农旅产业结构调整见效慢、农休产品销售困难等现象还是比较突出。
为乡村振兴中传统村落保护性更新的策划规划作前期初审、实地勘察、评审许可、监督、建设验收、产业进程、市场前景等全流程指导实施。
传统村落更新要以农旅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人文农休品质及市场拓展先导为首要,文化文物、科研院所、高校与现代销售的整体扶持引导,农业合作社路径,引进社会资本和村级经济综合发力是乡村保护与致富的保障。
乡村人才计划是古村保护和振兴的基础及发展后助,留住本土人才,引进“大脑”,给予资助和培育,一村一“领军”,孕育人才库。
留住乡愁,挖掘文化;融乐于娱,融家于农。引进文化社团作指导,使乡邦民族文化为村落振兴服务,这是农家生活的亮点。
省政协委员顾明华
推动我省中小型制造企业降碳
对我们制造型企业来说,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是未来双碳工作当中创新的主体,我们不仅要思考如何做好产品,更要将低碳环保提升到企业战略高度,通过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转型等一切可达成低碳环保的措施出发,为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通过链接应用以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据贯通、要素汇聚、价值创造等,促进生产效率以及节能减排的提升。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机器结合,建立起最优能效的生产方式及模型,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
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在研发上勇于探索低能耗生产工艺,技术创新寻求低碳替代产品,生产经营方面,要多管齐下,绿色生产、循环经济是核心,全力打造高质量、绿色供应链;另一方面,要依托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能耗智能监控等平台,寻找能耗漏洞,提出并实施优化措施,实现对能耗的监测、设备的运营优化,降低负荷,最大化企业的能效价值。
通过在闲置的屋顶上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把毫无利用价值的屋顶,变成了随时变现的资产,同时,开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储能电站建设,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有利于消减电力尖峰负荷,有利于节约优化配电网投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
通过解构碳排放“基因序列”,进行企业碳排放数据统计与核算,根据行业碳排均值划分碳效等级;把碳效码底层平台与企业码打通,为每家规上工业企业描绘“碳画像”,把标识信息放在企业码端口上,实现了工业企业碳效查询“一码了然”。
编 辑 _ 蒋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