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想清楚这八点,分析问题将无往不胜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在此,我们将工作坊中的“干货”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我们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改进,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案例。一起来看看八要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如何应用吧。
目标是指引人行动的方向,但它常常隐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集体主义文化的社会里,对于大多数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人们常常把社会多数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会想当然以为这个目标是合理的,却从没认真考虑过其它的可能性。
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是慵懒享受?是积累财富?还是精神上丰富和成长?你恋爱的目标是什么?是获得眼前的快乐?是建立长久的亲密?还是为了结婚,来对抗社会的压力?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学会做题和考试?是能将数学运用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还是帮助人更好的理解世界?你公司的目标是什么?是积累财富扩大规模?还是解决社会问题?你公益项目的目标是什么?是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是获得可持续的资金?还是获得声誉和地位?
不同目标的人,人生的状态和选择是不同的。更多时候,人们可能有多个目标,但目标可能相冲突的时候,还是要分清主次。
比如,如果你很清楚自己人生的首要目标,是精神上的丰富和成长,当遇到一个非常赚钱,但是会占用你全部时间、你又不太喜欢的工作,你可能就不会选择。这时即使社会中多数人都告诉你这个工作是让众人羡慕的,如果你清楚自己的目标,你也能作出自己独立的选择。
有几点需要注意:- 活动设计者是主体A,潜在参加活动的用户是客体B。需要对主体和客体的目标,进行不同的思考。如:1)主体A对A自身的目标——如我希望通过活动扩大影响力、增加粉丝、获得收入,等等。2)主体A对客体B设定的目标——如我希望客户参加了我的活动,增强性别平等意识。3)客体B对B自身的目标——如我希望通过参加你的活动,交友、消磨时光,学习新知识。活动设计时常见的问题有:
过度看重1),忽略2)和3);2)和3)差异太大,对3)缺乏了解;目标太宏大,难以衡量和操作。
-要不断追问,了解客体B的真实需求,启发客体B的潜在需求
-找到2)和3)之间的鸿沟,找到契合点,在此基础之上实现1)
生活中充满了假设,例如我们每天出门工作前,假设交通工具会正常运营。假设,是处在我们潜意识中,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物。合适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质疑每一个假设,将无法正常生活。但是,人们也常常会设定一些错误的假设,例如:-假设人们的感觉总是值得信赖的。-假设了解用户或是恋人的需求。-假设如果一个观点被广泛报道,那它一定是真的。-假设自己熟悉的想法比不熟悉的想法更正确。-假设自己能活到六七十岁。-假设妻子(或丈夫)应该做所有的家务。-假设公益机构比受益人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类似的假设充斥我们的生活。学会识别这些假设,分析它们到底是否正确,是我们思维进阶的重要一步。
人们常常误以为大家对概念有相同的理解,所以不需要沟通。其实对概念理解的差异,很可能导致目标、行为、观念等全都不同。
什么是婚姻?有人认为婚姻就是一纸证书,是完成社会期望;有人则认为婚姻是共同经历和陪伴,是情感上的信任和亲密。有多少情侣在结婚前沟通过彼此对婚姻这一概念的理解?什么是领导?是级别比别人高的人?是要代替下属做决定的人?是承担最终责任的人?还是能成为下属榜样的人?有多少领导和下属沟通过彼此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什么是常识?是某个社会中多数人都认可的?是历史遗留下的传统(什么是历史,文革留下的传统也是常识吗)?还是符合普世价值的观念(什么是普世价值)?我们每一天都会脱口而出各种概念,却很少反思概念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学习去质疑和反思概念,加强沟通,避免概念歧义,这都是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追求更幸福的生活的重要一步。
我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信息。互联网时代前,最大的问题是信息渠道有限。而现在,则是信息泛滥。周围充斥着大量虚假信息和低质量的信息,如何区分筛选?面对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如何形成完整的框架和完善的结论?关于信息素养,可以举的例子太多。
例如经典的“黑巧克力可减肥”的案例。这条新闻一度刷屏国内外媒体,直到现在都还被一些商家用来营销。而这,只是一个科学记者严肃的恶作剧。他招募了15个志愿者,每个人都采集了18项数据。抱着极其开放的心态,看看如此之小的样本量里,吃黑巧克力的控制组到底会在哪个指标上表现最好——第21天时,终于发现巧克力组在体重和胆固醇的质量上有所变化。于是他迅速停止试验,将这个基于15个样本量的研究成果投稿给最不严谨、不需要同行评审的一些杂志社——甚至直接交钱买了个版面。论文一发表,他就迅速拟出爆炸性的标题发给各大媒体,引起社交网络疯传。一个基于真实数据的假新闻,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
我们身边还有多少这连数据都没有的“假新闻”和谣言?
基于这些虚假或低质量的信息,可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吗?
如何提高我们的媒介信息素养?关注C计划公号,未来我们会推出专门的课程,和你一同学习提高。
大多数人,在分析问题是最常见的错误是:只看到别人的问题,没看到自己的问题;只看到表面的问题,没看到深层的问题。找不到根本问题,找不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没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比如一对夫妻吵架的原因总是丈夫每天工作到十一点才回家,即使有机会换工作丈夫也不愿意,这都是表面问题。总停留在这一层争论是没太大意义的。转化为深层问题可能是:夫妻双方对于家庭和工作的价值观是否相同?如果丈夫体会过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节奏适中的工作,但依然觉得忙碌高压赚钱的工作让自己更快乐,他的价值观体系比较成型了,只是家庭远排在工作之后。如果妻子的价值观是看重金钱,不看重感情,俩人可能很匹配;但如果妻子看重感情和陪伴,而非金钱,那就会痛苦。除此之外,深层的问题还可能包括,俩人缺乏沟通能力等等。
又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抱怨难以找到工作,从社会的角度,问题可能在于经济不景气,但很多人没看到自身的问题,就会以偏概全。自己的能力如何,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对自己有没有清楚的认知?自己学习能力如何,能否快速的胜任一份工作?自己对待工作的价值观是什么,更看重金钱、发展前景、自己的兴趣还是工作环境?当这些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选择什么是最合适自己的工作?自己沟通表达能力如何,能否很好的展现自己的内在能力和价值?
如何找到关键问题?正在报名的C计划“魔鬼思维训练营”,第一节课就会教你如何用树状图结构化分析问题所在。(戳文末的二维码获取报名表,只剩少数几个名额咯~)
推断,是指对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预判,但它不同于猜测,推断需要基于合理的原因和证据。
例如:如果一个人酒后在拥挤的马路上开车,即使还没有出车祸,也可以推断出发生车祸的可能性很高。这样的推断,可以基于调查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概率,酒精对人的影响等等。
大多数人,都是在潜意识和直觉的驱动下采取行动,行动导致了某个结果,产生了问题再去解决。但潜意识受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文化、过往经历、自身的世俗条件、亲人恋人朋友等影响,人们误以为是自己做出的选择,其实选择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被操纵的。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则会基于独立思考进行推断,由此指引自己的行动,就能避免很多问题,或者提前准备备选方案,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们搜集的信息质量越高,越充分,自己的思维能力越强,对自我和社会的理解越深,那进行推断的时候,依据就越多,推断也就越准确。比如一个推断能力强的人,在了解一对情侣后,能预判到俩人未来很可能会面临哪些主要矛盾,这是基于他对人和亲密关系的深刻理解和认知;在运营自媒体发文章之前,他能推断出文章大概的点击量,这是基于他对传播内容和渠道的理解;在工作中,他能推断出潜在的风险和未来可能的问题,就能设计备选方案或者控制风险,提前规避问题。
人们常常会形成一些很草率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是转述媒体、教科书或其他人的观点。思维能力强的人,并不是说他的观点和别人都不同,而是说他的观点是经过独立思考的,有理有据,是一个理性的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即使他认同别人的某个观点,这个思考的过程依然重要。
人们常常忽视结果,及其造成的影响。也常常只认识到一部分结果,例如只看到表面结果和正面结果,忽略了深层的和负面的后果。
比如在公益项目中,人们花了很多精力设计和执行项目,却很少评估项目的结果,更少看到项目的长期影响。老师和家长花了很多精力教育孩子,督促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却很少评估应试教育对孩子的性格、身体、思维和综合能力有什么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很多人花大量时间去赚钱,很少陪伴家人和孩子,就忽略了那些金钱买不到的结果,比如失去了和家人、孩子之间的亲密和信任。
想要知道如何更科学的设定目标、分析假设、厘清概念、寻找信息、识别问题、理性推断、改进观点、评估结果?欢迎继续关注C计划的公号,参与我们的课程。期待遇见每一个渴望改变和自我成长的你。
想报名?戳阅读原文吧!
“魔鬼思维训练营*堵住思维漏洞” 第一期再开营!8月16日,“堵住思维漏洞”系列的第一期课程再次上线!本期课程共4节,主攻错误归因、过度概括、二元思维、立场先行四大漏洞。识别下方二维码,抓紧最后机会报名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