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这位爷叔爱用香,居然还和南唐后主李煜同款!
在长宁这样一个繁华闹市区里,隐藏着一个别样的书院——清禄书院,几万册书、百件香事用具、文玩书画收藏,从内向外透露着一股古韵。“清禄”一名源自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取名的书院主人吴清也是一位雅人。
吴清今年五十,室内设计师出身,因喜好历史,又修习了考古学专业硕士,江南丝竹传人却沉迷于中国香文化,把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事推广当作是自己的己任。
因缘巧合,初识香文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吴清拜中国古琴研究会会长龚一先生为师,学习古琴。古代的文人雅士乐于焚香弹琴一说,操琴前先焚香,增加雅兴。龚一先生在教授吴清弹琴时,说以前的老先生们在弹琴时也会焚上一些香料。
“当时点的是几块钱的卫生香,加了香精。”吴清闻了自己买的盘香之后却发现味道不好闻,他觉得古人一定不是点这种香的。于是,回家之后,他开始翻阅家中的书籍,查看古代关于香事的记载。
目前最为流行的线香是明代中后期才出现的,古人焚香用的多是根据“香方”,选择沉香、麝香、苏合香、丁香等原生态香料研制合成,制作成更为精致的香丸、香饼等。如今制作一份香丸,吴清大约要花上一下午时间。
由于当时国内研究香事的人几乎没有,吴清全靠自己翻阅古籍摸索。“第一次接触到沉香,我还是跑到雷允上药房买的,当时一斤大约就要小百元。”
大开眼界,拜入名师门下
2004年对于吴清而言是特殊的一年。那年,他认识了当代香学宗师刘良佑先生。两人兴趣相投,一拍即合,吴清到刘良佑先生家中拜访,见识到了完整的香具、珍贵的香料,家中甚至还有专门品香的香室。
大开眼界后,吴清向老师提出希望能跟着学习香文化。于是刘良佑先生收他为徒,并赐香名“玄烟”。吴清开始真正系统学习研究香事,几乎每个周末都到老师家中去,并且经常跟随老师取各地博物馆及考古研究所游学参访。
刘良佑先生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接触到很多清宫旧藏的香具和香料,跟着良师学习,吴清不再是“纸上谈兵”,他终于知道了原来书中写的棋楠香是这种味道的,龙诞香是那样的。
“一研究发现自己被‘套进去’了。”吴清笑着说。除了史料研究,吴清还收藏了几百件香事器具,包括各朝代的香盒、香箸瓶、香炉、香盘、香几等,还专门到国外购买珍稀的名贵香料。
☝ 香箸瓶
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位爱香之人,留下了不少香方。吴清通过翻阅古人的香谱,复原了不少唐代、清代等历代香方。他手中掌握的历代近千个香方,被国内诸多重量级文化单位看中了,并已经制作出各种的传统香事产品。
推广香文化,需要新的生命力
2007年,一直推广中国香文化的刘良佑先生去世。为了继承老师的志愿,吴清计划要写一系列关于中国香文化的书籍,把香事这一传统文化发扬下去。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几乎从新石期时代起就有了。从2004年开始研究香事起,吴清查阅各类古籍,光是专门记载香的书籍就看过几百本。
除了中国传统香料历史,吴清也收学生,经常天南地北地到各地做相关香事讲座。每次讲座,都向听众们讲述香的历史,还会依据每个地方的特色,比如到了杭州,因为杭州曾是宋朝都城,吴清会侧重讲述宋朝香学知识。
目前,对于吴清来说,推广中国香文化仍然有不少困难。不过,他却坚持传统文化不能全靠资助,也要拥有自己的生命力。吴清的香文化推广几乎都是自己贴钱,甚至将自己动辄数白上千元一克的香料带给大家体验,只收取一点点费用。
在长宁,吴清还和江苏路第五小学、民俗文化中心等单位合作共建,自己收藏的成百上千件历代香事文物展出。未来,吴清将和各方共同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熟悉香事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往期精彩内容 ★
☟☟☟
文字 | 陈毓磊
图片 | 陈毓磊
编辑 | 黄吉
本文系原创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