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建共治共享让昔日贫困村变成民族团结进步的世外桃源

樊蕊 长安评论 2020-08-26



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四处青瓦白墙,绿树红花,清泉淙淙,房前屋后画满精美的民族特色墙体彩绘。村里的湿地公园绿植茂密,夏日里微风徐来荷叶田田,令人心旷神怡。

 

郑家庄居住着汉族、藏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七个民族125户525人,这里就像一本民族团结进步的大书,书写着很多关于民族和谐发展的故事。这一切都得益于郑家庄多年来坚持走依法治村、以德治村、民主治村的村民自治道路。



村民齐心合力 共建“世外桃源”


这个风光旖旎的“世外桃源”,曾经房屋低矮破旧,村民生活贫困,住着四面透风的土坯房和茅草房,门前的小路还没现在的一半宽。

 

2006年,郑家庄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村里把省里25万元拨款用于修建入村道路和房屋改造。为了节省成本,全村村民亲手参与到修路中来。大家齐心合力,只用了一个多月就把路修了起来,整洁的水泥道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前。


新路修好后,每条道路划片到户,每家每户负责所划道路的清扫和整洁,公共区域则大家值日。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前,都能看见村民背着小竹篓和扫把,认真打扫自己负责区域的卫生。

 

道路拓宽修平后,郑家庄又对村里的整体环境风貌进行了大改造。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里修建起中心公园和民族文化长廊,村民还主动捐出10多亩土地建设湿地公园。

 

近些年来,通过售卖中药材、发展乡村旅游,各族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郑家庄逐渐从贫瘠的小村庄蜕变成了风景秀丽、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处处散发着生机和活力。

 

如今,郑家庄各民族间相互通婚占60%以上,有的家庭甚至由3个不同民族组成。藏族过藏历新年,村里各民族就在一起按藏民的习俗过年;汉族杀年猪,会邀请其他民族到家里吃杀猪饭;彝族火把节、白族本主节,大家都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吃饭;中秋节和大年初六,全村所有人聚在一起共庆佳节,这种做法已持续了20多年。全村7个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融,树立起共同进步的新标杆。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


多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村里从二十多年前就自发组织成立了治安联防队,对全村治安进行巡防。全村125户每户出1名青壮年劳力,每3户为1组,全村共36组,平均每年每户为全村值守一周左右,形成了集村“治保、调解、普法”于一体的群防群治体系。他们定期邀请公安和司法干警为联防队员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以每年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为契机,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治安联防队伍的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正是秉持着这种“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的理念,全村20多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就连邻里纠纷也已“绝缘”,村民们大多夜不闭户,东西放在院子里也不会丢失。

 

同时,该村还建设了法治文化广场,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每年的春节、火把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全村各族群众都要聚集在村里的广场上,团团围坐,共进团圆餐、共饮团圆酒,手拉手、肩并肩,伴随着和谐的音符,跳起欢快的舞蹈。村里组建的阳光文艺队、老年文艺队等,定期开展文艺汇演,还在家门口举办了自编自导的文艺晚会,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也有效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

 

在郑家庄,每位村民都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人人以村为家。村民组建了多民族议事小组,每个民族有一个代表,小事由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民族代表监督村规民约执行;村里的项目建设、集体支出村民说了算,村里每个季度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实现多民族共同管理村庄。

 

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围绕培植乳畜业、烤烟和中草药材营销等产业,走出了一条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忙时为民、闲时为商的发展路子。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美满。



共享平安发展红利


2013年,郑家庄在洱源县率先开展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村内划分了8个网格,设立19名中心户长,肩负起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的职责。组建起了与网格化管理相对应的矛盾纠纷调解队、女子服务队等民生服务队,全村矛盾纠纷化解更及时。


通过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控,不断为群防群治注入新内涵,也增强了群众对社会治安、平安创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郑家庄小学设置了16个可纳入县镇教育平台的网络监控探头,在进村道路两侧的214国道线上设置了两组可及时抓拍的高清探头,治安防控实现“全覆盖、无死角”。

 

村里成立了有七个民族参与的女子调解队,中心户长和女子调解队用熟络的联系、真挚的感情,为网格内村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大力向村民宣传土地承包法、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了村民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和诚信做人的意识。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振兴,村民们纷纷将自家住宅改造成粉墙黛瓦的民宿,装饰成具有彝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特色的小院,当起了老板。

 

 “木瓜园”“藏家怡园”“彝族小园”是村里有名的几家农家乐。“木瓜园”的老板郑荣辉是纳西族,他说,原先全家都是靠种田务农维持生计。这几年来,随着郑家庄名气越来越响,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自己就充分利用旅游发展机遇,把种有木瓜的6亩田地进行改造,围成一个清秀的小院,在此基础上修整,开起了独具纳西特色的民族民俗农家乐。郑荣辉还在农家乐门口开了一个小商品店,如今一家人全年的收入达到了从前的四五倍,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您还可以继续阅读


从“红衣刑警”到“寻人总司令”,这位兼职寻人的杭州民警帮众多失散家庭团圆

郭声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不断开创新时代政法工作新局面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新年首会 干货全在这里

【今天我当班】你蹲下的姿势,真帅!

《陈士渠防骗讲堂》第八讲 :电话那头的假“熟人”


邮发代码:2-299

欢迎订阅《长安》杂志

长按二维码,可以通过微信订阅



设计:贾昌平

记录平安中国建设好声音

传播法治中国建设正能量

唱响过硬队伍建设主旋律

展示智能化建设新成效


长按二维码关注长安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